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2. 如图为克盉,又称太保盉,是西周初期青铜器。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均有铭文,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来纪念这一事件。以下对克盉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克盉()
A、印证分封制推行的史实 B、辅助研究西周青铜工艺 C、帮助我们了解西周文字 D、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3. 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普遍推行赋税制度包括军赋方面的改革,如鲁国的“作丘甲”“初税亩”“用田赋”、郑国的“作丘赋”、楚国的“量入修赋,赋车籍马”、陈国的“赋封田”,等等。这些举措旨在( )A、体现以民为本的追求 B、构建中央集权的体制 C、削弱世袭贵族的特权 D、应对战乱纷争的局面4. 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子对待人生如战场。 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生活的认识( )A、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 B、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 C、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 D、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5. 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度从形成到逐渐瓦解 B、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 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 D、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与加强6.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中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尊崇儒术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中朝7. 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 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8.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可说明当时(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胡言夷语成为主流 C、文化冲突空前加剧 D、汉文化走向了衰落9. 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门第观念的消亡 C、地方吏治的改善 D、选官制度的变革10. 从公元963年起,宋朝推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使文臣逐渐掌握地方权力;并规定当地人不得在当地做官,而是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州县官。此举旨在( )A、加快文化发展 B、分散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财政负担11. 关于“仁”和“礼”的关系,历代儒者多有探讨,如孔子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熹晚年则提出:“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A、适应专制需要 B、更加重视伦常 C、哲学气息增强 D、背离儒学正宗12. 有历史学家认为,隋唐定都长安,符合其以关中为本位的“小中国”国家建构模式。北方游牧部族建立的辽、金、元,其统治中心范阳(今北京)横跨“华夷”地区,这反映出“大中国”国家建构模式的萌芽和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民族政权消除华夷界限 C、建立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D、古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13. 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4. 下图是某同学针对近代中国历史搭建的知识框架体系,空白框内应填( )A、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B、晚清时期国家鼎盛和社会危机 C、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15. 漫画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该图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C、辛亥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16. 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国民革命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土地革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历史现象与材料二历史现象的关系。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因条约而产生的各种事务。又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不久其他类似的学馆也开设于各通商口岸。轮船招商局设立于1872年。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纵有对他们的批评,也并不苛刻,可是运动本身范围如是窄狭,也就无从达到预期效果。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案,即三民主义。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其“无从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孙中山的救国方案较之“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有何不同。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部分)
大一统的一元行政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选贤任能
选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边疆与民族能否得到治理,是大一统国家能否安定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围绕上述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选取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就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材料二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建党伟业》演绎了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部影片,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