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西周初年,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镇抚殷遗民;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开国元勋太公望于齐,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与居于附近的戎狄部落周旋。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B、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
  • 2.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主张仁和礼,以德治国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 3. 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 4. 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 5.  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B、纺织业的中心位于南方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 6. 明中后期,“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饶之瓷器,湖之线棉,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闽人“闻日本可市……即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吴越之民“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镕金附身”。上述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B、动摇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 C、有利于商业航海技术的提升 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
  • 7.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 8. 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美国

    日本

    1894年前

    16

    2

    4

    -

    -

    2

    1895—1913年

    5

    15

    11

    15

    5

    33

    1914—1930

    11

    13

    -

    -

    40

    103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 D、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 9. 1929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金寨县,当地人民创作的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到了全军全国。“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首歌曲的流传(   )
    A、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B、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C、折射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 1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978~1991 年,是以计划经济为主,适当发挥市场调节作用:1992~2012 年,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 年至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据此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A、  引领中国迈向全面深化改革 B、基于对原有体制机制弊端的反思 C、  推动政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D、受到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 11. 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合作,在共和政治的框架内获得了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的权力,并获得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新尊号“奥古斯都”。由此,屋大维(    )
    A、维护了民主制度 B、颠覆了贵族寡头政治 C、确立了独裁统治 D、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 12. 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 13. 1829年《利物浦水星报》刊登雨山桥实验的比赛广告,该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决定新建的铁路采用哪种动力。比赛吸引了10000~15000人参加,从哲学教授到机修工都参与其中,有人发明了“手动车”,有人发明了“轮足机”(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

    A、畜力仍是动力的主要来源 B、民众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 C、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 D、机械力与畜力难以兼容
  • 14. 1919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确保欧洲大陆均势 B、扼杀俄国新生政权 C、瓜分俄国的殖民地 D、构建战后国际秩序
  • 15. 下表为二战后非洲地区爆发的部分边界冲突。导致这些边界冲突的历史原因是(   )

    时间

    事件

    1963-1982年

    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发生边界武装冲突

    1971-1981年

    乌千达与坦桑尼亚爆发边界战争

    1977-1978年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为争夺欧加登地区发生武装冲突

    A、经济危机的冲击 B、殖民主义的罪恶 C、世界局势的紧张 D、美苏冷战的加剧
  • 16. 1981年,美国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当时流行的说唱歌曲唱道,“教育不合理,通胀两位数,车站在罢工,不能搭车去工作”,“我试着不惊慌失措……我如何才能不破产”。该歌曲的出现表明(    )
    A、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创作 B、滞胀严重导致阶层对立 C、自由放任引发社会不满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风尚

二、材料分析题

  • 17.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

    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材料二  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陆有石室,川有铁桥,海有轮舟,竭国力以购军舰,睃民财以效洋操,如此者可谓之文明乎,决不可。何也,皆其形质也,非其精神也……求文明而从精神入,如导大川,一清其源,则千里直泻,沛然莫之能御也。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李包庚李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观”的内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现代文明观的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而全美高校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却减少了近33%,硕士学位人数减少近50%,博士学位人数减少30%以上。美国科技研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频频使用了“人才赤字”概念。为此,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大学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等多管齐下,加快人才培养。人才赤字问题不仅未彻底解决,而且呈常态化趋势。

    ——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材料二  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归国人数调查表(1949.06—1966) 单位:人

    回国时间

    回国人数

    1949.8—1950.6

    700~800(估)

    1950.7—1950.12

    500(估)

    1951.1—1951.12

    452

    1952.1—1952.12

    128

    1953.1—1953.12

    89

    1954.1—1954.12

    63

    1955

    150(估)

    1955.12—1956.10

    158

    1957

    103

    1958

    46

    1959

    18

    1960—1966

    61

    ——余琳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海外知识分子回国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60年美国出现“人才赤字”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人才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论述题

  • 20.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