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2月总复习质检(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 2. 下图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其趋势表明当时( )
    A、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B、实行重文轻武方针 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道家学说地位稳固
  • 3.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B、巩固了国家疆域统一 C、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 4. 下表是部分文献记述的明朝时期某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

    文献

    记述

    嘉靖时期

    《吴邑志》卷首        
    江南商品经济繁荣的苏州,“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

    万历时期

    《福州府志·土风》        
    福建福州“间巷少年仰机利,泛淇渤危身取给,不避刀锯之诛。”

    清初

    孙之騄《二申野录》卷四        
    “弘治时,世臣富;正德时,内臣富;嘉靖时,南贾富;隆、万时,游侠富。然流寓盛,土著贫矣。”

    A、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B、新型经营方式广泛出现 C、传统社会结构面临冲击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并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受西方资本输出影响 D、不断丧失经济主权
  • 6. 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科举制度遭到废除 B、遭到士人的全面反对 C、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D、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
  • 7. 民国成立以后,部分中国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其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 B、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改良之路的艰难 D、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
  • 8.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据此,中国共产党( )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教训独立开展武装斗争 C、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 D、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
  • 9. 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 10. 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11. 波斯帝国修建了横跨亚欧非三洲、贯通全国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沿途设置驿站。大流士铭文记载:“我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据此可推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旨在( )
    A、促进三大洲文明交流 B、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C、推动各地区民族融合 D、实现对古驿道的扩建
  • 12. 下图分别是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占罗马披萨”和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4000年前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 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 13. “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表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 )

    A、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B、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 14. 幕府末期,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在目睹了美国官兵上下级关系后,说道:“彼素来疏于礼让,然其患难相扶、祸福与共,再则彼此上下无别……故亦有其国昌。”上述材料表明日本( )
    A、幕藩秩序走向崩溃 B、身份秩序开始打破 C、部分藩士开始觉醒 D、倒幕运动迫在眉睫
  • 15. 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
    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 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
    A、使印度直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 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斗争模式 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阶段

    概况或典型代表

    19世纪中叶-1905年

    初创

           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其中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

    1905年-1936年

    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

    ——据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和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整理

    材料二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地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实际上,这两种表面矛盾的趋势是互相加强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了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扩散。但是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扩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来对西方进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63年到1914年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
  • 19. 制度建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治理。

    摘编自《中国通史》

    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拓跋魏)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