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郧阳区。经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上共出土各类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据此可知,“郧县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开始从事农业耕种
  • 2. 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内涵丰富,堆积层厚达4米。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以稻秆、稻叶、稻谷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木桩。其中遗址出土的木板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    )
    A、成熟的耕作技术 B、先进的生产工具 C、丰富的生活娱乐 D、精巧的房屋建造
  • 3.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相传炎帝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还制作乐器琴瑟等。黄帝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等。这些发明反映了当时(    )
    A、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B、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 C、开始出现私有制和阶级观念 D、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
  • 4. 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风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    )
    A、不足采信 B、互相矛盾 C、孤证不立 D、互为印证
  • 5. 下图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图中受封的对象主要是(    )

    A、周室宗亲 B、功臣 C、殷商贵族 D、周王母系亲戚
  • 6. 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以汉字雕刻技艺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 7.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式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B、国家实现了大一统 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8. 春秋时期,大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分封制度日趋完善 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 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主要是为了(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D、健全了国家法律制度
  • 10. 某同学在研究成语起源时,有如下发现。这说明百家争鸣(    )

    成语

    揠苗助长

    杞人忧天

    滥竽充数

    东施效颦

    来源

    《孟子》

    《列子》

    《韩非子》

    《庄子》

    A、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在当时引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C、各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D、顺应战国时期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 11.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由此可见,在秦朝(    )
    A、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B、官制体系趋同一体 C、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D、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 12. 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分封制度的推行 B、休养生息的政策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 13.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戍边为大雨所阻,按律当斩,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误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 B、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 C、历史真相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D、《史记》内容虚构过多
  • 14. 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    )
    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 B、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 D、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 15. 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这一作法(    )
    A、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B、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C、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 16. 下图为西汉不同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引起图中的变化,主要因为(    )

    A、儒学地位提升 B、丞相权力削弱 C、社会流动加快 D、外戚干权严重
  • 17. 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指东汉正直不阿的大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奸臣胡广等反而封侯爵。这首童谣反映的是当时(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C、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D、农民起义,推翻东汉
  • 18.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算。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为( )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9. 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贸易是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 B、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C、丝绸之路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交流 D、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 20. “西域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地方政权,“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这说明(    )
    A、汉朝已在西域实行行政管理 B、大宛、乌孙已是汉朝的属国 C、西域都护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D、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 21.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许多佛语、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谚语。“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大千世界”“皆大欢喜”等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这表明佛教的传入(    )
    A、备受统治者推崇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和谐了中印关系 D、丰富了中华文化
  • 22. 汉代的陶塑、画像石和画像砖堪称“艺苑三绝”。下图的这尊“说唱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    )

    A、教育成就和社会生活 B、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 C、教育成就和文学成就 D、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
  • 23.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被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该材料描述的战役(    )
    A、与典故“草木皆兵”相关 B、推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使南方割据政权迅速倍增 D、为北方的统一打下基础
  •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 25. 西晋末年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    )
    A、缓和了西晋社会矛盾 B、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C、导致了西晋最终灭亡 D、大大增强了南方军事实力
  • 26. 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东晋南朝(    )
    A、造船业发达 B、海上航运便利 C、手工业发达 D、海外贸易频繁
  • 27.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些成语出于(    )
    A、桂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淝水之战
  • 28. 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
    A、消灭鲜卑贵族 B、避免思乡之苦 C、学习中原文化 D、减少洛阳人口
  • 29. 《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 30. 汉末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日益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迅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多姿多彩,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这得益于(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纸张使用的推广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科举取士的推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人们对他评价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商鞅铜方升

    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壸为升”。

    (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

    ——《史记·秦本纪》

    注: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材料二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

    材料三

    时间

    评价

    参考文献

    战国

    秦国宰相范雎:“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无二,尽公不还私。”

    《史记·李斯列传》

    西汉

    思想家董仲舒:“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上》

    1912年

    毛泽东:“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毛泽东早期文稿》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富国强兵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
  • 3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来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是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并说明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概括材料中涉及的两项改革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改革的意义。
  • 33. 历史上出现的不少词汇,都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最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蒙恬、汉承秦制、郡县制、五铢钱、西域都护、张骞、凿空、刺史、盐铁官营。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令”、丝绸之路、造纸、汉赋、华佗等。

    (1)、秦汉时期这些词汇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有何关系?
    (2)、根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汇,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不得抄袭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选词:郡县制、“推恩令”、刺史

    主题: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论述: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对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初期,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分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总之,这些举措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