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23 小题,每题 2 分,共 46 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2. 下面为“北京人遗址发掘文物”展板的部分素材,适合放入图 4 处的图片是( )
图 1
图 2
图 3
?
图 4
A、打制石锤 B、碳化稻粒 C、磨制骨针 D、彩绘陶盘3. 若给右图选定一个主题,合适的是( )A、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B、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4.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 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5.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反映了当时实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6.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 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 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华夷有别 B、民族差异 C、民族认同 D、国家统一7. 夏启实施王位世袭,虽然是权力的争斗, 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8. 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9.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0.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注: 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A、出现年代最早 B、造字方法多样 C、具有史料价值 D、发现数量很多11.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说明(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12. 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 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下降13.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 C、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14.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15.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16.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17.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 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A、南方土地开发 B、地方治理强化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18. 《前汉纪》记载:“秦钱文曰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19. 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列材料可以说明(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A、地方管理,行政高效 B、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疆域辽阔,人口众多20. 《史记 • 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 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指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21.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这场战争的实质是(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农民起义 D、争夺帝位22. 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从下面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国理念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减轻农民徭役 B、重视农业生产 C、提倡勤俭治国 D、废除严刑峻法23. 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下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 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 b 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二、非选择题(2 大题,共 24 分)
-
24. 考古是探究历史的重要途径。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 内容如下:“武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 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1)、材料一中的稻谷也出土在左侧地图的哪一个遗址中?(写序号)该地稻谷的出土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的甲骨出现在哪一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看,分别有什么意义?(3)、材料三的铭文记述了哪一场战役?该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谁的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25.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历史是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诏十六斤铜权(秤砣)
李斯等《琅琊石刻•始皇颂诗》节选
皇帝之功, 勤劳本 事……器械一量,同 书 文 字 …… 六 合 之 内,皇帝之土……功 盖五帝,泽及牛马。
材料二: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 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以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 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 但是废除分封, 以天下为公, 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 ……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贾谊和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