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23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2 分,共计 46 分)
-
1. 20世纪20年代,随着史语所等学术机构对殷墟等遗址的发掘,大量甲骨文和铭文出土并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原先一度被认为是“存疑”的商朝基本被史学界确认为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王朝,许多“疑古派”历史学家也撰文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这说明( )A、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B、实物与文献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C、疑古派的论断是经不住推敲的 D、《史记》中关于商朝的记载真实可靠2.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首办私学,有教无类,宣称只要主动给我十条肉干作为见面礼物的,我没有不给予他教诲的理由。由此可见( )A、孔子反对社会等级概念,反对贵族政治 B、孔子在政治上“尚贤”,主张唯才是举 C、孔子有朴素的教育平等思想 D、孔子推崇精英教育3. 《史记》记载商鞅推行新法之后“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但秦朝末年当刘邦攻取关中后“约法三章”,仅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因此深得秦人之心。秦人对“秦法”的态度变化说明了( )A、商鞅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法令简约更符合社会实际 C、法制归根到底要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 D、依法治国过程中要遵从民意4. 《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宣帝(汉武帝之曾孙)时,尚为太子的汉元帝曾建言父亲“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变了脸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宣帝反对单纯采用儒家德教,主张德治和法治“杂之”,说明了( )A、汉宣帝不认同其曾祖父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 B、儒家学说在汉宣帝时期逐渐走向没落 C、西汉中期之后儒、法并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国家治理需要兼采各家之长5.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等。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A、当时中原汉族文化对内迁各族有一定感召力 B、内迁各族与汉族本出同源 C、北魏孝文帝改革消除了北方各民族的心理隔阂 D、三皇五帝传说被各民族共同接受6.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宋代书籍出版业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由此形成了许多印刷出版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出版业中各类书店集编辑、印刷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据此可知( )A、印刷技术发展推动经营方式变革 B、商业资本主导城市手工业发展 C、理学传播促进文化教育走向兴盛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7.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徐中约着重强调( )A、晚清君主统治吏治败坏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8. 观察下列曲线图的形式,对明清科技水平“落后”,解释正确的是( )
A、图 1 B、图 2 C、图 3 D、图 49. 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新式学校开设的部分课程内容,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 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学堂
开设课程
一
《圣谕广训》、 《孝经》、 船舶驾驶、射击、指挥
二
经学(儒家经典)、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
三
学员需通儒家经典、微积分、重学、汽学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10. 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创办工厂80余家,资本总额2800万两,主要集中在船舶修理及少量轻工业。战后1895年至1900年间,外资在华设厂总数933家,涉及各个主要经济部门,并在航运、纺织等行业占据垄断。这一变化表明( )A、列强逐渐控制中国市场 B、中国民族工业丧失发展机会 C、列强对华开始进行资本输出 D、中国领土主权名存实亡11. 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 )A、批判传统文化 B、引进西方政治观念 C、塑造国民意识 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2. “国民党蒋介石以及他的帝国主义的军事顾问等经过历次‘围剿’失败之后,知道用‘长驱直入’的战略战术同我们在苏区内作战是极端不利的。因此五次‘围剿’中采用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企图逐渐消耗我们的有生力量与物质资材,紧缩我们的苏区,最后寻求我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我们的目的。”以上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遵义会议决议)》,我们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国民党取得了第五次“围剿”的胜利 B、“左”倾冒险主义仍然控制着中央 C、国共两党都针对战争状况进行了反思 D、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保卫中央苏区13. 1937年3月,毛泽东会见美国作家、记者史沫特莱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的各种具体政策,其目的完全在为着要真正抵抗日本保卫中国,因此必须实现国内和平,取消两个政权的对立状态,否则对日抗战是不可能的。”这一思想( )A、为国民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B、将民族利益置于政党利益之上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 D、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及时回应14.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之后相继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15. 2023年3月10日,中东的两大宿敌沙特阿拉伯、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双方化解历史恩怨,握手言和,最终达成恢复外交关系的决定。这说明( )A、国家利益是抽象的,归根到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B、促进世界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C、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6.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这本质上体现了该法典( )A、代表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 B、维护市场秩序的精神 C、适应了巴比伦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现实 D、成文法典的历史价值17. 马克思针对中世纪最后阶段西欧农业状况评论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以下对其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阶级因政治权力衰退而逐渐失去土地控制权 B、租地农场主代表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农业工人实际上遭受到了比农奴更严重的经济剥削 D、土地所有者不再剥削农业工人的劳动成果18. 1791 年 6 月,当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墨迹未干之际,法国制宪会议就通过了《列·沙白里哀法》,其内容包括禁止工人集会、结社和罢工等。马克思将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斥责为“资产阶级国家政变”。法国制宪会议的行为说明( )A、大革命没有改变法国的社会性质 B、法国大革命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 C、制宪会议被保王党人控制着 D、法国大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动荡19.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仅仅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倦的钢铁机器上。” 以上是1832 年关于英国曼彻斯特棉纺工厂的一份工人劳动调查报告。它说明了( )A、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革命强化了手工劳动的地位 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阶级矛盾 D、工业革命并没有给普通人带来利益20. “彼得大帝的强制性改革在短时间内进行依靠的是沙皇的绝对意志和非常手段,以及民众对当权者的信从,从这个角度而言改革强化了俄国民众对权威的服从与崇拜。人们对改革的内容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和领会,这时积淀在人民思想意识中的东正教传统又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对彼得大帝改革的评论主要想表达( )A、彼得大帝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俄国东正教会是沙皇专制权力的帮凶 C、俄国是资本主义大国中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D、改革在政治上强化了俄国专制传统21. 苏联领导人欣喜地看到自己把农村变成“国家的粮食工厂”的愿望正在实现,整个国家的农民群众从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转到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来。这最适宜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力威胁 B、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 C、力求农业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削弱了农村地区消费水平22. 下图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的部分措施”,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时间
措施
1933 年
颁布《紧急银行法案》、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农业调整法》、 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1934 年
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
1935 年
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成立工程进展署
A、奉行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C、通过立法等手段干预经济 D、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23. 美国将中国视为比俄罗斯更重要的对手,拜登政府 2022 年 5 月针对“印太”地区展开密集外交动作,包括举行美国-东盟特别峰会,拜登出访韩日两国、正式推出“印太经济框架”等。对此合理解读是(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区域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
B.美国成为地区对抗的受益者
D.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A、A B、B C、C D、D二、 非选择题:(2 大题,共计 24 分)
-
24. 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材料一 15 世纪以前,中国处于亚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导角色。我国古代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大都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就很先进。隋唐以后, 航海走向全面繁荣。两宋时期,我国取得了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重大突破;当时中国的 GDP 约占全球的 50%,海上贸易更是远航至西亚等地。明朝前期,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能力达到了顶峰。
——李亚敏等《国际海洋秩序演进中的中国》
材料二 15、16 世纪以后,世界进入了海权时代。西方主要殖民国家先后成为海上强国,依托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海洋秩序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海军军力高度集中的年份和国家
海军军力集中率达到或超过 50%以上的年份(部分)
海军军力超过 50% 以上的国家
1502—1544
葡萄牙
1594—1597
西班牙
1608—1619,1624
荷兰
1809—1812,1814—1834,1854—1857,1861,1868—1869
①
1944—1991
美国
——摘编自王雷等《试论以权益为中心的海洋秩序》
材料三 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 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
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四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量的 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 多数原油进口依赖海运;我国在海洋渔业、海运业以及造船业等领域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例如:中国海军进行多批次亚丁湾反海盗护航行动。中国还推动开放包容的全球海洋秩序,“海洋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代表着人类共同利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 15 世纪以前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补充①代表的国家并结合史实说明判断理由。(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有何特点。(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25.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材料:
!
!
请回答:
(1)、请将表格中的①、②处的作者补充完整。请任选两个作品,写出其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作品与时代”为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以相关史实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