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下马碑遗址位于河北省蔚县,考古学家在其距今4.1万至3.9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推测为颜料加工遗存。据此推知,早期人类(  )
    A、过着群居生活 B、懂得审美观念 C、使用打制石器 D、进入农耕时代
  • 2.  按西周制度规定,诸侯要定期前往王都朝见周王,叫做“述职”。东迁后,诸侯朝见天子“述职”之事几乎看不见了,即或有,也是为某种暂时的需要而进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诸侯纷争不断加剧 B、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C、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D、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 3.  秦始皇开创了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这一措施旨在(  )
    A、巩固大一统局面 B、统一文字便于交流 C、消除分封制残余 D、延续百家争鸣局面
  • 4.  如表为西周至两汉“士”的内涵演变历程。据此可知,这些时期的士(  ) 

    朝代

    内涵

    西周

    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

    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汉武帝后)

    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A、始终以儒学为发展方向 B、使得社会秩序持续动荡
    C、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5.  如图,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迁徙数十万人到新秦中地区垦荒。这一举措(  )

    A、旨在削弱诸侯国势力 B、践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C、使西域归属中央管辖 D、推动了当时边疆开发
  • 6.  官渡之战后,曹操铲除了袁绍势力。回师途中赋诗明志,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曹操的“壮心”最有可能是(  )
    A、屯田筹粮 B、三国鼎立 C、统一全国 D、篡权立国
  • 7.  南北朝时期,越长江而来的北方士族地主和南方土著地主,把一些无主荒原和山林沼泽,尽行囊括,占为己有,造成“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的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导致政权更迭频繁 B、促成第一次人口南迁
    C、表明人地矛盾解除 D、客观上利于南方开发
  • 8.  如表。贞观年间1斗米的米价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贞观年间(  ) 

    时间

    米价

    贞观初年

    一匹绢

    贞观八年

    5钱

    贞观十五年

    2钱

    A、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米价达到历史新低 C、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
  • 9.  据统计,隋唐实施科举制的三百年间,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这一比例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相当。据此可知,隋唐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参考条件极其严格
    C、对官吏结构影响有限 D、仍以门第选拔人才
  • 10.  北宋初年,宋太祖屡幸国子监祭拜孔子,重视名儒的社会影响,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更是“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宋初统治者(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开创尊崇儒术局面
  • 11.  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东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政权对峙争锋 B、民族交融加强 C、商业贸易发达 D、教育文化繁荣
  • 12.  元朝行省在人事任用方面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这一人事任用制度有助于(  )
    A、促进都市文化发展 B、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元朝长治久安 D、消除民族差异
  • 13.  如图为两种不同形式的“金字塔”。对其蕴含的共同历史信息解读恰当的是(  ) 
    A、体现建筑艺术高超 B、代表大河文明最高成就
    C、反映王权至高无上 D、是各自政治制度的缩影
  • 14.  如图。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二十二条: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A、宣扬君主专制统治 B、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具有社会规范功能
  • 15.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古希腊特别注重(  )
    A、发展商业贸易 B、维护国家统一 C、全民共享民主 D、开荒发展农业
  • 16.  如表。屋大维官职和权力的变化反映了古罗马(  ) 

    时间

    屋大维官职和权力的变化

    公元前27年

    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号

    公元前23年

    辞去执政官,但得到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

    公元前12年

    担任宗教最高职务大祭司长

    公元前2年

    重新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称号

    A、是典型的共和国 B、奴隶制特征明显 C、逐步向帝制过渡 D、已进入黄金时期
  • 17.  如图。公元4-5世纪欧洲大陆不断遭受蛮族入侵。这些入侵(  ) 
    A、宣告罗马帝国分裂 B、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
    C、推动基督教的兴起 D、加速大学的建立
  • 18.  马克垚在解读封君封臣制时指出,封臣把自己的人身转让给别人,让别人支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时,封臣变成了封君的“物”。他旨在说明,封君封臣制具有(  )
    A、契约特征 B、稳定性 C、不平等性 D、强制性
  • 19.  10世纪起,欧洲手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他们离开庄园,在交通便利的村落、渡口和城堡附近生产定居,逐渐建立起中世纪的城市。由此可见,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  )
    A、手工业的产生 B、庄园日益衰落 C、交通条件改善 D、生产方式变革
  • 20.  大化改新期间,日本以唐都长安为模型,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国新都。不过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都具有日本的特征。由此可见,日本文化(  )
    A、具有相对独立性 B、保守特征明显 C、以建筑技术为主 D、源于模仿中国
  • 21. 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产品,也有中国的丝绸和珠宝、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经济领先于世界 B、为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与世界联系紧密 D、政府非常注重商业的发展
  • 22.  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许多自治城市里,商人投资开办作坊,控制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雇用一些行会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工作。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手工工场分布广泛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普遍实现自治 D、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23.  这一事件是人类向未知世界的进军,是人们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这一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 D、巴黎公社成立
  • 24.  如表为威尼斯和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变化统计。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威尼斯

    葡萄牙

    1498-1501年

    年均350万英镑

    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

    年均22.4万英镑

    年均230万英镑

    A、葡萄牙奢靡之风盛行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威尼斯商业贸易断绝 D、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25.  为了推动黑奴贸易,欧洲国家通过立法,向公民发放奴隶探险特许状并对奴隶贸易征税,跨越国际和国内边界的奴隶贸易都被合法化了。这表明,黑奴贸易(  )
    A、给非洲带来巨大灾难 B、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
    C、加强了欧美之间联系 D、是利益驱使下的恶行
  • 26. “光荣革命 ”不只是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更让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 由此可见,英国革命( )
    A、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矛盾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加强了议会对人民的控制 D、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 27. 从独立战争时期开始,美国文学不再是欧洲的,它开始大胆地写出美国民族的需求。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则成为重要的摹本,为后人写作提供范例。这表明,美国独立战争( )
    A、推动了自身文化发展 B、以自由平等为最高目标 C、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D、胜利源于文人直接参战
  • 28.  英国史学家杰拉德•德朗提在《发明欧洲》一书中指出,法国大革命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大革命(  )
    A、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 B、影响了后世革命
    C、打击了欧洲封建思想 D、建立了共和制度
  • 29.  《拿破仑法典》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而且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这一规定(  )
    A、宣告法国大革命结束 B、彰显了自由平等原则
    C、是拿破仑称帝的结果 D、体现了大革命的理念
  • 30. 18 世纪 80 年代,美国制造商想以全国统一的税收取代各州形式不一的税收;商人希望能以单一的国有 商业政策代替 13 个州形式不同却无效的商业政策。基于这种需求,美国( )
    A、颁布《独立宣言》 B、展开资产阶级革命 C、废除各州的法律 D、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1.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它可以管窥中华文明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传入中国的域外农作物(部分) 

    农作物

    记载

    石榴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西晋陆机《与弟云书》

    核桃

    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西晋张华《博物志》

    大蒜、葡萄

    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贾思勰《齐民要术》

    黄瓜

    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李时珍《本草纲目》

    材料二:王肃初入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茶。“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称为漏卮(古时指有漏洞的盛酒器,比喻酒量大)”。经数年后,肃与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整理

    材料三:《清明上河图》中有45幢楼宇用作商业经营,其中有酒旗的酒楼8幢、明显是茶馆的20多幢、服务业及其他营业的9幢,而余下的都是食店。……最高级的大酒楼“正店”有自己的名酒外,还有招牌菜。然而,《清明上河图》中最多的还是以大众消费,特别是与漕运有关的低下阶层为对象的茶馆与食店。饭食分为川食、南食、瓠羹、面食、馄饨等专门店。 

    ——薛凤旋《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域外农作物的传入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农作物传入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王肃饮食习惯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但也面临重大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清时期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368年

    明朝建立

    1380年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1405年-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465年-1487年

    八股取士正式确立

    1531年

    玉米传入我国

    1553年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78年

    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1639年

    《农政全书》正式出版

    1644年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

    乾隆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等整理

    (1)、 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台湾纳入清朝管辖的历史事件。
    (2)、 选取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再增加一个材料外的史实,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事件明确,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3.  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英国民众的生活,也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的使用、劳动分工的实行使工人陷入深重的依附状态,成为机器的“人手”、分工的附属物。从前,作为独立的手工作坊主,他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干活,保持着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现在,这已是明日黄花,一去不返。 

    ——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期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1850年=100) 


    1759-1768年

    1779-1788年

    1789-1798年

    1799-1808年

    1809-1818年

    名义工资

    81

    86

    94

    114

    114

    生活费

    72

    85

    97

    137

    159

    实际工资

    112

    101

    98

    83

    72

    ——[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

    材料三: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工业运动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对使用机器的时候。但是这种反抗形式也只是零散的,它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并且仅仅针对现存关系的一个方面。只要工人达到了眼前的目的,社会权力就以全部力量袭击这些再度变得手无寸铁的犯罪者,随心所欲地惩罚他们,而机器还是被采用了。工人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反抗形式。 

    ——[英]弗•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人生产状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变化的因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期英国工人工资的总体趋势,这些趋势说明了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人反抗资产阶级的方式有何不足?工人反抗资产阶级与材料一、二有何关联?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帮助工人找到了什么“新的反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