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2.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1460 年意大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材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体制变革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 D、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 3. 《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 4.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 5. 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6. 下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拓展 C、疆域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 7.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 8.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南宋与金对峙 B、宋辽对抗 C、北宋与金对峙 D、宋夏和议
  • 9. 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遂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不属于宋朝为此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削夺大将兵权 B、设置转运使 C、废除宰相 D、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 10.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 11.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的地方可能是(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 12. 由司马光主持编写,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离骚》 D、《农政全书》
  • 13.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李冰修建都江堰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D、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 14. “……拾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其作者是抗金名将( )
    A、狄青 B、岳飞 C、韩世忠 D、辛弃疾
  • 15. 他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义。他是( )
    A、陆秀夫 B、文天祥 C、李白 D、柳公权
  • 16. 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志清指着这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
  • 17. “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这是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歌。下列史实中与“一代天骄”有关的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开凿运河 D、灭亡南宋
  • 18. 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 19. 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商帮 B、举人 C、贡生 D、机户
  • 20. 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设立锦衣卫 B、设立东厂 C、创立内阁 D、废除丞相
  • 21. 明太祖时,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当众打屁股。这反映明朝( )
    A、强化皇帝权威 B、加强地方控制 C、完善监察制度 D、缓和君臣矛盾
  • 22. 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人藏
  • 23.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明朝”“倭寇”“民族英雄”等关键词有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袁崇焕
  • 24. 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其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之一是提出了(    )
    A、耕者有其田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 25. 某同学在探究明朝历史时,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从中可看出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B、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C、明朝英雄人物故事 D、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自《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1)、 材料-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此后双方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材料二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什么? 
    (3)、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材料三: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个著名的工程?根据材料说明该工程的作用。
    (2)、 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清初帝王们推行什么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清朝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材料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材料四: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4)、结合材料四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说说郑和能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