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         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二、情景默写

  •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乐声的诗句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给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女娲补天的神话表现箜篌乐音的震撼效果的诗句是“”。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能让善弹箜篌的神仙求教;乐声感物至深,致使“”。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诗句是“”。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神超理得”(宗炳《画山水序》)。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但此超越性处于可感的山水世界之中,并未使人转向彼世。水无根,山有根。人不能长久生活在水上,而要生活在大地上。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与“技艺”(人为)融为一体。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选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中国山水景观千姿百态,各地山水文化的价值也各有侧重,这些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传播。中国山水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地因文传”“地因人传”的单向度传播,传播的覆盖面受到很大局限。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山水文化的价值,就要多方面下功夫。

    为了使山水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魅力,政府或主管部门要创新传播理念,注重山水文化的传播质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本地山水文化的魅力。尊重山水文化的传播规律,根据本地山水的环境、交通等物质条件及文化特色,采用恰当的传播媒体和手段进行传播,制定科学的山水文化传播战略,并把这一战略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蓝图中,使山水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的系统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子系统产生互动和交流。

    山水文化的传播要立足于自身的内在价值,这需要我们充分把握其丰富的底蕴,寻绎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建设能彰显其潜在价值的景观,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传播品牌。从经济角度看,传播产品其本质也是一种“商品”,也需要打造产业链、价值链,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招徕顾客群,开拓市场并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山水文化的传播要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实现多媒体联动传播,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围绕同一传播内容在同一时间段内采用不相同的传播方式,调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的媒介,跨媒体合作传播,对本地山水文化进行反复渲染传播,形成舆论合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交叉立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有利于本地山水传播的“舆论环境”,提升山水文化的知名度。

    当前,各地山水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旅游部门,其传播的视角是发展旅游业,提升经济效益。要真正实现山水文化价值的全方位传播,除了政府和主管部门外,需要各种文化传播主体参与其中,如文学家、艺术家的有关山水的文艺创作,学者围绕山水文化的学术活动,学校举办的山水文化讲座、论坛,商家对山水文化纪念品的制作和销售,不断壮大传播主体的队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应特别重视发挥游客、驴友等受众在山水文化的再生产及传播中的角色,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自媒体平台晒照片、谈心得,提升山水文化的影响。

    山水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决定了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又促进了山水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实现。山水文化传播可采用的方式有各类媒体广告宣传,旅行社的观光旅游活动,组织学者就本地山水文化著书立说,开设讲座、论坛,鼓励文学家、艺术家以山水文化为题材进行文化艺术创作等等。这些方式有利于使山水文化传播的过程受到多元维度的支撑。

    大众传播是一个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每一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力的集结点。通过上述各种传播手段的创新和实施,才能形成“传播力”的集结,产生山水文化传播的“场效应”,促进山水文化价值的实现。

    (摘选自齐新林《中国山水文化有何独特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山水的内在精神超然于外形,没有具体的形状,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到“神”。 B、人与山水每次相遇,都会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窥悟山水超越性的层面,其处于可感的山水世界之中,使人转向彼世。 C、自然山水能够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而中国山水景观千姿百态,其价值各有侧重,因此要实现这些价值,离不开传播。 D、在传播本地山水文化之时,应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其魅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传播媒体和手段进行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赤壁赋》由赤壁景观进而到天地宇宙变化的感悟,正体现了山水文明的“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 B、苏州园林中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其精巧的构造、独特的风格,将山水特质移至人身边,形成天人一体。 C、自然山水的滋养、浸润,可以全面释放人的欲望,改变人的自然本性,从而使人们从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 D、山水文化价值的传播可以与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相结合,发挥它们交叉立体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本地传播的舆论环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B、稍见云中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姚鼐《登泰山记》) C、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D、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4)、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之中,山水自然能够对现代生活做调适,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红楼梦》中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山水构成了教育、哲学、经济、环保、审美等多重价值,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传播这一价值。

四、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弓而祝鸡矣”与“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箜篌引》)两句中的“张”字含义不同。 B、“害之必也”与“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害”字含义不同。 C、“贱不能临贵”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D、“今君有士见过人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朝廷没有贤人,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飞翔千里的愿望,但不能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 B、田让认为卫国国君不能招致贤士的原因是:臣子既不能凭借功绩获得赏赐,也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惩罚。 C、正是由于齐桓公为管仲提供了治国理政所应具备的条件,管仲才得以帮助齐桓公取得了天下霸主地位。 D、杨因曾因品行差而三次遭乡人驱逐,因对国君不忠而五次被撤职,而赵简主还是接见了他并授给他相位。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5)、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国君应如何对待人才。

五、小阅读-课内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开门见山,以“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此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娴熟。 B、前四句先写琴、声,再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突出羸弱乏力的鱼龙竟伴着音乐腾跃起舞,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六、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开门见山,“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即写人。 B、“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名姓和演奏地点,在写琴、写声之后写人,安排精巧,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C、“老鱼跳波瘦蛟舞”,“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突出了行动艰难的鱼蛟形象,也衬托出了音乐的艰涩。 D、“露脚斜飞湿寒兔”,玉兔任凭露水把自己浸湿也不肯离去,形象优美。此处没有对李凭技艺作直接评判,却饱含情思。
    (2)、诗歌五、六句描写音乐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 8. 诗歌鉴赏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

    (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高秋  张:演奏 B、空山凝云不流  颓:崩塌 C、十二门前冷光  融:沉浸在 D、石破天惊秋雨  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象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 9.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楚州韦中丞箜篌

    [唐]张祜

    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注]①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②昭华,驸马王选(字晋卿)家的侍女。③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以描摹乐器开篇,写箜篌弦丝钩锁连结,与《李凭箜篌引》的开篇异曲同工。 B、黄诗前两句用语颇为新奇,将听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 C、黄诗末两句写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闷热,暗示了笛声营造的清凉氛围。 D、张诗将音乐写出了金玉满堂之感,情韵丰腴,与《李凭箜篌引》的音乐风格一致。
    (2)、请简要赏析《楚州韦中丞箜篌》描写音乐的手法。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开门见山,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紧接四句,“昆山”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接着诗人借想象的翅膀描写天庭,把读者带到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想象大胆新奇。 C、再接四句,“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 D、最后两句,用忘记睡眠的吴刚和蹲伏在一旁任露水打湿皮毛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衬托乐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上欣赏,《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