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卷(八)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到明太祖废丞相、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这些措施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帝权力衰落 B、厂卫制度完善 C、地方权力巩固 D、君主专制加强2.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3.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他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有( )①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②废除宰相,专制顶峰③科技领先,宋词兴盛
④经济繁荣,重心南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4.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5. 清朝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立驻藏大臣 C、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6.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7. 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唐朝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艺珍品是( )
A、 B、 C、 D、8.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9.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10.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在大庆油田的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吃大苦、耐大劳,建设起当时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其中被称为“铁人”的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12. 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访华欢迎宴会上致辞说:“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这与我国哪一项外交方针相近?( )A、 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互相尊重领土完整 D、求同存异14. 图中①处填入内容最恰当的是( )A、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了准备 B、巩固了新生政权 C、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15. 《翻身农奴把歌唱》歌词“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唱歌;雪光啊闪金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这首民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A、新中国的诞生 B、西藏和平解放 C、新政协的召开 D、川藏公路的开通16.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B、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17.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1949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8.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政策重新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在短时期内即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邓小平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改革开放 D、一国两制19. 1933年,一位著名记者先后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日本,发表了以下四篇报道。你认为报道错误的是( )A、 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C、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上台 D、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时期”20. “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 )A、调整工业 B、整顿银行 C、调整农业 D、以工代赈21.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1839年开始拟草稿,三年后写成了35页的提纲,五年后写成230页的论文,二十年后发表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他这几十年的努力主要是为了阐述( )A、微积分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22. 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42年夏天至1943年初,它抑制住德军一次次的猛攻,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这座城市是( )A、华沙 B、斯大林格勒 C、诺曼底 D、伦敦23. 1922年,缔约各国协定:“为使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之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一般优越权利。”该协定出自 ( )A、 《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联合国家宣言》24.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下面有关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C、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D、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25.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为困境中的自由经济打开了通道。对经济生活不能袖手旁观,成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信条。此“基本信条”是( )A、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政府要干预经济 C、推行市场经济 D、禁止政府直接投资二、材料分析题
-
26. 唐诗与宋词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C.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D.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笙歌富庶千门乐,市井喧哗百货通。
——(宋)朱淑真《游旷写亭有作》
柳枝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宋)白玉城《上元翫灯二甘》
资料卡片:
①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②又乐十字大街,四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农物。围画、花环。领林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③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东岭林巷。西榆林巷。——孟元老《东京梦华来》卷二《潘楼东街港》
(1)、请按照相应的主题将上述诗词进行归类。(填写字母序号)主题
诗词
盛世景象
社会矛盾
民族关系
治国政策
(2)、以上两首诗反映出宋代商业发展有何特点?资料卡片中的哪一句印证了其特点?(填写序号)(3)、对比唐、宋文人分布图。指出宋代文人的分布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是什么?(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古代诗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2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不同时期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 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 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此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 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到 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26.9%。
材料二 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年
19.1
1.5
0.7
71.8
5.9
1956 年
32.2
53.4
7.3
7.1
0
材料三 1958 年——1960 年全国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材料四 小岗村“1976 年——1979 年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交售粮食
1976 年
35000 斤
230 斤
——
1979 年
132300 斤
800 斤
30000 斤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并简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所占比例有何特点?这一特点 的形成与哪一史实有关?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中,全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材料四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对于今天我 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8.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各国突然开始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赛跑,大家竞相奔向荒芜的地区。人们不仅需要它们,为了在那里出售自己的商品;人们需要它们,也是因为那里往往有许多在自己国内没有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原材料从殖民地输送到欧洲越多,工厂生产的产品也就越多,也就越驱使人们热心地寻找愿意购买它们的大量产品的地方。但这时的关键在于,没有哪个国家是知足的。殖民地越多,它建造的工厂就越多;工厂越多,它生产的产品也就越多,它就又需要越来越多的殖民地。可是世界的土地是有限的,为了夺取新的殖民地或者哪怕是为了不让原有的殖民地被更强大的邻国夺取,人们就必须进行战争或者至少必须威胁要进行战争。
——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材料二:在欧洲大陆,法国和德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积怨甚深,成为宿敌。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此,德国力图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此后,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1882年,德、意、奥终于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三:与同盟国集团相比,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在美国参战前,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物资。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表现得十分明显。德国根据战前制订的“施里芬计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打算速战速决,但这一战略由于过分低估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俄军短时间完成了动员并投入作战,英军也很快参战,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决定了德国速战的破产。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摘编《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在炮弹工厂做工的场景。大战造成的人力短缺,大批成年男子应征入伍,导致大批妇女进入了生产部门,她们的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随之增强。战后,一些欧美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选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回答,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同盟是以哪一国为首形成的同盟集团?(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写出两点)(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