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15: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3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生物科学理论的得出离不开物理学和化学等方法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DNA 分子的X衍射图谱推算出 DNA 呈螺旋结构 B、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暗反应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C、借助微电流计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 D、对某湖泊的能量流动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具有循环特点
  • 2. 广州“放生”管理新规 11 月施行,鳄雀鳝被列入黑名单第一位。鳄雀鳝等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是世界性难题,鳄雀鳝几乎可以捕食所有淡水鱼类,且寿命较长。加强监管,杜绝非法的引种和买卖,从源头上阻断其传播,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是目前较为高效和经济的手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B、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困难与水体的隐蔽性强弱无关联 C、随意放生鳄雀鳝会导致本地淡水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 D、鳄雀鳝属于影响淡水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 3.  某河流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第一营养级固定

    第一营养级呼吸消耗

    第二营养级摄入

    第二营养级同化

    第二营养级呼吸消耗

    能量值/(J·cm-2·a-1

    900

    580

    200

    72

    38

    A、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来自第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2.22%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72J·cm-2·a-1 D、第二营养级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为128 J·cm-2·a-1 , 由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 4.  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秸秆还田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 B、土壤微生物参与秸秆中有机物的分解 C、秸秆还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秸秆还田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壤储碳量
  • 5. 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 6.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 7.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C、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8. 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 9. 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能量[105J/(m2•a)]

    90

    42

    84

    13.5

    3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二、多项选择题

  •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侯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11.  物种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用“物种多样性指数=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来计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大小一定不会对物种多样性指数产生影响 B、若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相同,那么两者的物种多样性一定相同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高低与森林虫害的扩散有关系 D、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高,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
  • 12.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蓄洪防旱等多种作用。下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部分 B、图示食物链只有“湿地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一条 C、湿地生态系统能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13. 如图为某城市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食物链的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图(图中Р是浮游植物,I~V是消费者,数字单位是t/k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P中某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时,其种群密度可能在减小 B、Ⅳ同化的能量极少,原因是其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太多 C、V中不同物种在湖泊中不同的水层分布与食物的分布有关 D、图中后一个营养级的存在有利于增加前一个营养级的物种多样性
  • 14. 许多农业谚语涉及生物学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下列有关谚语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
    A、“肥料不下,稻子不大”: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肥料 B、“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犁地松土有利于根部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合理密植可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净光合速率 D、“农家两大宝,猪粪、红花草(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根系上的根瘤菌起到固氮肥田的效果
  • 15. 下图是某地结合当地条件开发的规模化圈舍饲养综合经营模式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经营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经营模式主要遵循自生、循环、整体的生态工程原理 B、该经营模式下,畜、禽属于消费者,都处于第二营养级 C、该经营模式下,作物、饲草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有机肥 D、由于随商品输出的元素不能都回归土壤,为获得更多商品,因此要适量施肥
  • 16. 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过程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③/(①+⑤)×100% B、④中的能量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C、⑤⑥⑦的能量未流入第二营养级,导致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是递减的 D、若该植食性动物为经济动物,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③/②、④/③的值可提高经济效益

三、非选择题

  • 17. 科学家在研究银泉生态系统时,调查了该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统计了各类生物的同化量 kJm-2a-1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银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消费者的作用是 , 此外还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kJ⋅m⁻²⋅a⁻¹),第四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kJ⋅m⁻²,a⁻¹)。 各营养级的同化量除了图中的去向外,还有(答2点即可)。
    (3)、废旧电池含有镉、汞等重金属离子,随意丢弃会造成水体污染。镉、汞等重金属可通过(答2 点即可)等途径扩散到全球各地,具有全球性。若镉、汞等重金属进入该生态系统,第四营养级重金属含量最高,原因是
  • 18.  某乡村探索“梨—茶—鸡”立体农业,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梨为高秆植物,根系较深,株高一般为2-3米。茶树根系较浅,株高为1米左右。鸡排泄物中的酸性物质能将土壤中的CaCO3转化为梨能吸收的水溶性钙,提高土壤肥力。回答下列问题:
    (1)、“梨—茶—鸡”立体农业,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改善了土壤条件。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角度分析,茶梨共作的合理性(从两方面分析)。
    (3)、短期看,与单一梨园相比,“梨—茶—鸡”养殖园中梨的产量和质量更优,原因是鸡的存在减少了害虫对梨的采食和提高了土壤肥力。但长远来看,“梨—茶—鸡”立体农业仍存在的隐患是(从土壤成分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答出两点)。针对存在的隐患,请你提出一项可行性的措施
  • 19. 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海洋牧场实现了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 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3)、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
    (4)、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牧场某年度重要经济鱼类(A鱼和B鱼)资源量的三次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分析,12月没有调查到A鱼的原因可能与其的生活习性有关,4月、8月和12月B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趋势。

    (5)、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与邻近海域主要消费者的群落结构指标见表。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营养级长度(NR)

    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

    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

    三亚蜈支洲岛

    7.60

    6.36

    1.92

    南海中西部

    4.91

    3.49

    1.20

    陵水湾

    4.66

    4.45

    1.49

    南沙群岛西南部

    4.30

    3.40

    1.00

  • 20. 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___________(多选)。
    A、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