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李凭箜篌引》《锦瑟》《书愤》过关检测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燕歌行(节选)

    燕歌行(节选)

    高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①,孤城落日斗兵稀。

    [注]①腓:枯萎。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 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 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八句诗虽是节选,却逐步推进,完整再现了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场景。
  •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穷秋塞草          腓:茂盛 B、两朝开老臣心          济:扶助 C、斗酒十千恣欢          谑:玩笑 D、樯独夜舟              危:高的
  • 3. 下列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的别名还有菡萏、莲花、芙蕖、水芝、水华、水芙蓉。 B、“大漠穷秋塞草腓”中的“穷秋”和“辞根散作九秋蓬”中的“九秋”,都指深秋。 C、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谷神的节日,分春社和秋社。“燕子来时新社”中“新社”即春社。 D、彩云,古代常用以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含此意。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         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二、小阅读-课内

  • 5. 按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1)、请把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翻译成现代汉语。
    (2)、请简要分析李白《将进酒》中的两种抒情手法。
    (3)、请分析下面诗歌塑造的君王形象特点。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 6. 诗歌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 7. 默诵高适《燕歌行》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在写法上,与《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有相似之处。 B、诗歌三、四句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之意。“横行”一词有恃勇轻敌之意,“颜色”此处指天子的恩遇。 C、第五句写我军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第六句写敌军绵延行进、来势汹汹的情景,两相对照,渲染出战前的紧张气氛。 D、这是一首古体诗。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势畅达,笔力矫健。
    (2)、本诗对比鲜明,力透纸背,请简要分析。
  • 8. 阅读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完成各题。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 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 D、本诗题材、体裁为作者首创,全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代表作。
    (2)、请简要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
  •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B、“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诗人用“紫皇”,不仅遣词造句新奇,而且过渡巧妙,自然地将诗歌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C、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着特殊的艺术效果,突出了音乐律动下的老鱼和瘦蛟的羸弱乏力,行动艰难。 D、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然而无处不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2)、《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至文。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在摹写声音上的精妙之处。
  • 10.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①

    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注:①吴吟:唱吴地歌曲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开篇都是别出心裁,不先写人而先写声,突出了乐声,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白诗的“风生”句与贺诗的“昆山”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描写了歌声的嘹亮和音乐的美妙。 C、白诗在描写歌声时,呈现了诗人的反应和情感,而贺诗没有对诗人相关方面直接涉及。 D、两首诗都使用多角度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音乐效果,未从正面描写吟唱者和演奏者。
    (2)、因李凭与殷十四两人身份各异,所以同样是描摹音乐,但两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有明显的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对这首诗理解和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想象丰富,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B、诗歌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照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C、诗中“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突出本已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本诗不但成功地描写了李凭弹的箜篌声之神奇美妙,而且直抒胸臆,赞美了他的高超技艺并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2)、这是一首描摹音乐的诗歌,诗人是如何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二首·其一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①龙盘:诸葛亮曾称赞金陵形势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了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 B、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 C、第三句“三百年间同晓梦”,概括六朝三百年的历史,如同破晓时美好的残梦。渲染各代灭亡之迅速,以夸张的语气加强了艺术效果。 D、诗歌前两句写景,作为铺垫;后两句议论抒情,揭示意蕴。史事与今景融合,层层展开。最后一句总摄全篇,形成高潮,有画龙点睛之妙。
    (2)、请简要分析本诗“钟山何处有龙盘”一句的深刻意蕴。
  • 1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南宋】陆游                                   蜀相 【唐】杜甫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陆游写《书愤》时62岁,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定居成都后,探访诸葛武侯祠有感而写。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这两首诗的一书是(   )
    A、《咏怀诗选》 B、《咏史菁华》 C、《古诗选集》 D、《律诗集萃》
    (2)、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楼船”两句用名词性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 B、陆诗全诗紧扣“愤”字,既表现年轻时的壮志雄心,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C、杜诗中“柏”这个意象有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 D、杜诗中诗人虽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象,却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
    (3)、两首诗都写到了“出师”,用意有何不同?请引用重点句子加以分析。
  • 1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一问一答,从一开始就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寻”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之情。“森森”形容柏树,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B、《蜀相》颔联描绘了武侯祠内盎然的春意,“自”与“空”互文,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流露出作者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C、《书愤》颔联“楼船”两句由六个名词构成,通过意象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D、《书愤》颈联中作者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他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之大,但一个“空”字又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心救国使自己的企盼一再落空的愤慨之情。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范仲淹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尾联赞扬孔明;并借古讽今,讥刺朝中无人主持北伐。
    (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 16.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小题。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到四句描写白天所见之景,“秋风”两句描写了秋天萧瑟冷寂的景色,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柔条”两句以枝条和绿叶的变化写出了物候变化、时间流逝。 B、诗歌第五到八句描写夜晚所见之景,面对前面自然的荣枯之变,诗人顿生感慨。明月初出皎洁明亮,大雁展翅高飞,诗人愁思更郁结,以至于夜不能寐,枯坐整夜。 C、诗歌第九到十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高志”句表明诗人曾经抱有比四海还要远大的志向,“块然”句写残酷的现实使他壮志难酬。 D、本诗题为《杂诗》,实为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萧瑟冷寂的秋景描写,借秋咏怀,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老之将至的感伤,表达贫士暮年的凄凉与无奈。
    (2)、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都有“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 1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B、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进行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 C、“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屡遭挫折,意志消沉。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四、情景默写

  • 18. 燕歌行
    (1)、《燕歌行》开头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的两句:“。”
    (2)、《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的句子:“。”
    (3)、《燕歌行》中用“飞”字警告军情危急,气氛紧张的两句:“。”
    (4)、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原因的句子:“!”
    (5)、高适的《燕歌行》最末两句,诗人想起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将军李广而发出感慨:“!”
  •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2)、高适《燕歌行》中,“”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
    (4)、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6)、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音效果。箜篌声使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高高在上的天神也被打动。
  • 20. 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追忆的句子是:“。”
    (2)、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3)、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
    (4)、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无限怅惘的句子是:“。”
  •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两句是“”。
    (2)、李商隐《锦瑟》中,“”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3)、李商隐《锦瑟》中,“”两句使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五、选择题

  •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在写作《锦瑟》这类诗时,往往以____的意象和曲折间接的笔法,交织渲染出迷离朦胧与扑朔隐晦的诗境,充满了绝美而难懂的魅惑力。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相反地,它是出自作者有意趋避隐讳的心态的产物,将具有指示和说明功能的诗题完全消解,从而让读者在缺乏人、事、时、地等具体指涉的情况下,连同创作者一起被引导到诗境的迷雾之中。

    无题诗饱含的是一种____了人生总体情境的身世之感,由政治生涯的追求与失意,爱情方面的执着与落空等经验同时汇聚而来。此类诗作或许令人产生遗憾,但从那____的现实人生中所提炼出来的美丽与哀愁的结晶,无疑却更能将我们推向艺术审美的高峰,而____地直接从内心深处随之震颤低吟。这也许就是无题诗最动人的性质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精丽华美        糅合       千疮百孔         不落言筌 B、美轮美奂        弥合       千疮百孔         不落窠臼 C、美轮美奂        糅合       遍体鳞伤         不落窠臼 D、精丽华美        弥合       遍体鳞伤         不落言筌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国电影院在疫情期间暂停营业,制片和宣发基本停滞,“失血”严重的中国电影行业,引起公众的普遍担忧。 B、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C、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十一”长假以来,全市公园接待游客已达478万人次。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 B、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C、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D、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

六、语言表达

  • 23. 在陆游89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诗歌与散文是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们绝无定格,贵在鲜活。李白的诗歌想象奇瑰丽,意境雄浑壮阔,陆游的诗在平易晓畅中呈现出恢弘厉之气。韩愈散文闳中肆外,戛独创。“动辙得咎”“佶屈聱牙”“伏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精炼词语都是韩愈的创造。绝少陈词滥调 , 描写山水栩栩如生 , 使他成为文学史上至今为人所传诵的语言巨匠。

    (1)、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字。
    (2)、下面语段中词语的书写和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源远流长       奇瑰丽jué B、闳中肆外       恢弘厉chuò C、动辙得咎 戛独创jiá D、伏首帖耳 屈聱牙jié
    (3)、上面语段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呈现 B、陈词滥调 C、栩栩如生 D、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