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20分)

  • 1. 国庆期间,班级开展“爱我中华”短视频制作活动,以下是部分解说词,请你阅读后完成题目。

    开篇画面:首而望,长城就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连绵的群山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上千年的历史,这座饱经风霜的古老建筑仍彰显着刚强坚毅。它是一座建筑瑰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它象征着中华民族锐不可当的意志和力量,是民族的骄傲。

    升旗画面:凌晨,天安门广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旗手将国旗抛向空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原本熙熙攘攘的人们瞬间屏息敛声,肃立着向国旗行注目礼,并随着国歌声深情歌唱。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阳光里缓缓升起,升到了旗杆的最顶端。红旗在朝阳的映照下,像一团红红烈火,燃烧着人们心中的赤诚。人们仰望随风飘展的国旗,心潮澎湃,久久不愿离去。

    人物画面:为保护祖国几万公里的海岸线,黄旭华三十年隐姓埋名研发核潜艇,有家不能回,甚至连父亲去世都没能见最后一面。他说,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又何谈孝。三十年初zhōng( )不改,三十年舍家为国,“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黄令仪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她年逾八十依然坚守一线的原因是为了尽快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她生前最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英雄的箴言响彻耳畔,中华儿女,自当“____,____”。

    (1)、阅读解说词,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首( ) 初zhōng( )

    (2)、解说词开篇画面:升旗画面: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彰显 振聋发聩

    (4)、人物画面:解说词最后一句缺少一副对联,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并抄写在横线上,使解说词内容连贯。

     ①见贤思齐创佳绩 ②姹紫嫣红五湖美 ③栉风沐雨卫国家 ④安居乐业四海平

    (5)、下列从解说词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它象征着中华民族锐不可当的意志和力量,是民族的骄傲。 B、原本熙熙攘攘的人们瞬间屏息敛声,肃立着向国旗行注目礼。 C、人们仰望随风飘展的国旗,心潮澎湃,久久不愿离去。 D、她年逾八十依然坚守一线的原因是为了尽快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 2.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主 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 处

    自然美景

    诗人王绩在夕阳中漫步,写下了“”,使我们感受到山林中浓厚的秋意;李白轻舟东下,写下了

    ”,描摹了一幅明月映水,云霞飘飞的美景。

    《野望》

    《渡荆门送别》

    励志美言

    刘桢诗中“”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的箴言,鼓励堂弟要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性;“烈士暮年”的(作者)仍“壮心不已”,渴望一统中原。

    《赠从弟》其二

    《龟虽寿》

    感悟抒怀

    吴均写下“经纶世务者,”,抒写流连山水,向往归隐生活的情怀;白居易漫步西湖,写下“”,直抒胸臆,表现出对早春的热爱与喜悦之情。

    《与朱元思书》

    《钱塘湖春行》

二、阅读

  • 3. 非连续性文本

    “茶百戏”——比咖啡拉花还早的传统艺术

    材料一:①“茶百戏”又称水丹青、分茶,是一种茶和水为原料,通过注汤和茶勺搅动等物理方法,使茶汤幻变图案的技艺,相当于在茶汤上作画。它始见于唐,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记载道,“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茶百戏”盛行于宋,成为文人之间推崇的一种文化活动,因文人们的推崇而发展到了顶峰,比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宋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好饮茶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茶,宋朝社会流行蒸青团茶,于是便衍生一种与其他时代都不同的饮茶方式——点茶,但清代后几近失传。

    ②“茶百戏”的流程复杂,不仅对制作人的画功有要求,还考验其点茶的基本功。不仅对制作人的画功有要求,还考验其点茶的基本功。从一块饼茶开始,要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侯汤-烫盏——取茶粉——注汤——调膏——再注汤——击拂——分茶等一系列工序。

    ③制作茶汤悬浮液,需要顺时针用茶匙搅拌茶汤不得少于20分钟,手速要快,作画必须一次性在几分钟内完成,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自己想要的图案,操作不难,但视觉效果特别好。由于“画纸”材质特殊,具有流动性,所以茶汤上的图案会随着泡沫的变化而变化,有着独有的灵动之美,但图案最多可维持15分钟。

    ④“茶百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料少、方法原始简单。现代咖啡拉花中的奶泡,是通过带有压力的热蒸汽,把空气打进牛奶中形成泡沫,加入咖啡,是两种不同颜色的液体叠加形成的图案。“茶百戏”则类似打鸡蛋、打奶油的方式形成泡沫以增加茶汤的鲜爽口感。

    ⑤宋代的“茶百戏”能在清如寡水的茶汤上作画,其中的妙处就在于“乳化”作用。乳化是一种液体以极微小液滴,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的作用。快速击打茶汤,茶汤中便融入大量的空气,从而产生丰富的泡沫。颗粒状的茶粉越细,击打的时间越久,打茶时候粉末分散得就越均匀,乳化得也越充分。

    材料二:“茶百戏”是悠久的文化艺术,是古人休闲娱乐、待客访友、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在历史上受到皇帝、文人和茶人推崇,实现了对点茶工具、人物的人格化、艺术化,反映了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贵的品格。“茶百戏”采用清水幻变图案的方式表现其独特艺术效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宋代的审美特点。“茶百戏”和一般绘画具有不同风格和表现力,对于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借鉴价值。同时,“茶百戏”作为中华独有的优秀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尊、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茶百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茶百戏”我们可以更真切地认知宋代的文化。近年来,章志峰致力于“茶百戏”的研发、传承和传播,希望通过“茶百戏”描绘秀美的武夷山水,也希望更多的人认识“茶百戏”、喜欢“茶百戏”,让这项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伴随着2022年国产剧《梦华录》中“茶百戏”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历史上的“茶百戏”特征,“茶百戏”也越来越受到文化部、央视、新华社等有关部门重视和宣传。

    正确传播是非遗“茶百戏”的重要出路。对外宣传“茶百戏”,展现中华民族创造力。“茶百戏”采用气体材料为介质用清水幻变图案的方法为中华独有,展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通过对外正确宣传“茶百戏”,有助于增进外国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尊与自信。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外宣传了“茶百戏”,中国日报、环球日报、中国网、福建发布等都用英文对外宣传了“茶百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百戏”是宋人比试技艺、品鉴茶汤活动中一项重要技艺,清代后几近失传。 B、“茶百戏”的流程复杂,不仅对制作人的画功有要求,还考验其点茶的基本功。 C、颗粒状的茶粉越细,击打的时间越短,粉末分散就越均匀,乳化更充分。 D、《梦华录》中“茶百戏”的表现,让更多人逐渐认识到历史上的“茶百戏”特征。
    (2)、下列对材料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记载来说明“茶百戏”始见于唐。 B、第③段加点词“最多”即最大限度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C、第①段列举陆游等人对“茶百戏”的相关描述,说明“茶百戏”因文人的推崇而发展到顶峰。 D、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说明了“茶百戏”在唐、宋、明、清等朝代的不同发展特点。
    (3)、不少人认为“茶百戏”不过是咖啡拉花的翻版,没必要传承,请结合材料,阐述传承“茶百戏”的意义。
  • 4. 现代文阅读

    山水有相逢

    ①春天的桂林,多雨。烟雨中的山水最为迷人。

    ②清晨,微风细雨中乘着一条小船游漓江,细雨落在身上,分不清是雨还是雾,空气清新如甘泉。青山如黛,江水如蓝。山都不高,也不陡峭,有的如小鹿,有的似碧螺,有的如蘑菇端坐在漓江之畔。山水青翠,令人神清气爽。想起诗人韩愈的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③水边多凤尾竹,随着微风摇曳着身姿,在碧波中照影儿。江边停着一张竹排,竹排上蹲着戴着斗笠的渔翁,一口一口悠闲地抽着烟,竹排的另一头蹲着两只褐色的鸬鹚,静静地望着江水发呆。渔翁将长竹竿伸向鸬鹚,它们就一头扎进清凌凌的江水里,不一会儿又游回来了,嘴里叼着一条小鱼,渔翁拿出一个竹篓,一手抓住它的脖子,它乖乖地将小鱼吐进竹篓里。鸬鹚神奇的本领,让孩子们看得出神。

    ④午后,我们乘车离开桂林市去了阳朔,一路柳丝如烟,陌上花开。阳朔是一座山水环绕的小城,几分安逸,几分宁静。

    ⑤阳朔的西街多榕树,沧桑的老树有几百年了吧,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大树绿荫如盖,无数根须低垂着,仿佛大树的血管,它们重新回到大地深处,与泥土紧紧相连。微风习习,榕树下一片清凉世界。白发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在树下聊天,或者相对无言坐着。大树的枝丫上蹲着几只黑色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或歌唱或低语。忽然想起黄永玉先生的一幅画,画着一只黑色的小鸟,画旁写着:“鸟是好鸟,就是话多。”令人忍俊不禁。

    ⑥走进西街深处,见有一座古朴的院落,木门开着,围墙上有砖雕的漏窗,几枝粉红的樱花从墙上探出头来。这里是画家徐悲鸿先生的故居。走进安静的院落,就看见一棵高大的玉兰树,郁郁葱葱,足有二十多米高。一树白玉兰盛开,花香袭人。徐悲鸿故居的牌匾是他的夫人廖静文题写的。抗日战争期间,画家徐悲鸿为躲避战乱,曾在这里居住,当地人常常看见他背着画夹畅游阳朔的身影。他与秀美的山水结下美好的情缘,在这里创作了《漓江春雨》等名作。

    ⑦夕阳西下,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漓江边散步。兴坪山似画,阳朔水如镜。余晖洒在江面,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水清澈,石子粒粒可见,孩子们脱了鞋子,卷起裤脚,站在清凉的水中嬉戏,水花四溅。我和朋友坐在岸边的石阶上,看着他们在水中游戏。孩子大声呼唤着,妈妈,水一点都不凉,快点下来呀……

    ⑧漓江两岸,树木葳蕤,春花烂漫,余晖将游人成金色。

    ⑨余光中先生说: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秀美的漓江山水吸引了画家徐悲鸿,吴冠中、李可染也多次来这里作画。

    ⑩吴冠中画过诸多漓江美景,写实与写意虚实有度,淡雅娴静,有一种东方审美的意蕴和韵味。

    ⑪想起吴冠中先生的画作《漓江山水》,那一年冬天在阳朔,他和妻子来江边作画。一帧黑白的照片里,两人都穿着毛呢大衣,下雨了,江边的风大了起来,她一手为吴冠中撑着雨伞,一手为他撑着画架。吴冠中站在伞下,不顾风雨潇潇,依然全神贯注地作画,忘了风雨,忘了衣服已经被雨水淋湿。

    ⑫中年人的爱情那么动人、暖心。她是他的左手和右手,缺一不可,不离不弃。她是那个在雨中为他撑伞的人,在雨中陪他作画的人。人世深情,都在默默无言的相依相伴里。

    ⑬住在阳朔西街,晨起,独自去江边漫步。薄雾如纱,山水苍茫,静谧悠远。不远处的江畔有几户人家,屋顶上正升起袅袅炊烟。在江水的转弯处,一群野鸭子自在地游来游去。山水之间有人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间最美的画卷。

    ⑭晨曦里,一个人在小巷游走。昨夜落过小雨,青石板路越发显得洁净清幽。有卖花的中年女子挑着担子迎面走来,她的叫卖声旖旎婉转。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她头上包着蓝花布的头巾,担子里插满桃花、樱花、铃兰、白百合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仿佛挑着一担春天。

    ⑮我跟着她的脚步,慢慢走,嗅着淡淡的花香,在阳朔的春天里,我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只做一朝的赏花人。

    (作者:李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时间变化,补充作者行踪。

    →午后漫步西街,参观徐悲鸿故居→②

    (2)、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结合文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 , 分析桂林山水美在何处。
    (3)、句子赏析

    ①余晖将游人成金色。(赏析加点词)

    ②薄雾如纱,山水苍茫,静谧悠远。(从修辞角度赏析)

    (4)、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题目《山水有相逢》有哪些含义?
  • 5. 诗歌鉴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面对这句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韵律优美。 B、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黄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 C、诗歌前四句虚写,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D、颈联运用叠词,“历历”“萋萋”两个叠词写出了树木分明、草木茂盛的样子,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 6.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至此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山上多老枳木 , 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惠院》,有删改)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枳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解衣睡 夕日 B、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其奇者 C、庭下积水空明 大珠累累  D、以予故 故渔者歌曰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前两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B、乙文是游记小品文,宛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C、甲文虽然篇幅短小,仅80余字,却融叙事、写景、说明于一体,环环相扣。 D、乙文通过描写院中的花木和琴声,生动形象,营造了一个超然宁静的意境。
    (3)、联系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每岁盛开,必携客至此置酒。

    (4)、甲文画线句,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个句子的妙处。
    (5)、结合甲乙两文及苏轼的人生经历,分析苏轼“闲”的具体表现,从中感悟苏轼的人生态度。

三、综合(10分)

  • 7. 我校将举行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品读经典,传承精神。小邕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整理了一份《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并设计了几个问题,请你完成。

    选段一: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选段二: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他们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旅客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队员叫他停步,要他的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他们做了一个求助的信号,几个孩子就从田野跑来加强他们的力量。

     彭德怀不得不写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

    ①选段一真实地描述了的历史事件。

    ②选段二中,作者亲切地称“他们”为“”。作者曾评价,“他们寄托着中国的将来”,请你结合相关的事迹,谈谈“他们”有哪些品格可以“寄托中国的将来”?

    ③作者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是否还值得阅读?请说说你的理由。

    (2)、活动二:跨越时空,对话经典。小邕同学很喜欢书中的周恩来同志,于是穿越时空采访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请你结合全书内容,将采访提纲补充完整。

    采访目的:①

    采访记者:小邕同学

    采访对象:②

    问题一:③

    周恩来同志是一个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理智冷静,知行合一,生活朴素的人。

    问题二:你为什么说周恩来同志是“造反者”?

    周恩来同志和很多革命者出生贫困不同,他出身官僚家庭,却为民族解放而背弃官僚阶级,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

四、作文(50分)

  • 8. 在记忆的深处,总有一种味道久久萦绕,让人回味悠长,它或许是最抚人心的人间烟火之味,启于舌尖,藏于心底;它或许是最刻骨铭心的体悟成长之味,五味杂陈,流于笔尖。那味道,启发了思想,润泽了身心,丰盈了时光。那味道里,珍藏着那人、那事、那景、那情……

    请你以《藏在心底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得抄袭、套作。(2)字数不少于600字。(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