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选必修中册第二单元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清单化预练

  • 1. 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洗涤( )②踌躇( )③桀骜( )④赁屋( )⑤黯然( )⑥不惮( )⑦尸骸( )⑧呻吟( )⑨浸渍( )⑩绯红( )⑪喋血( )

    (2)、多音字

    ①前面人头攒( )动,都像是攒( )足了劲,大声喊着,叫着。

    ②这次麒麟队遭受了重创( ),创( )造辉煌的梦想暂时破灭了。

    ③两岸人民拥有共同文化这一事实不会因为某些台独分子拐弯抹( )角的几句吞吞吐吐的话而被抹( )杀。

  • 2. 辨明字形

    ①编jí( ) 通jī( ) 作yī( )
    ②àn( )然 ān( )熟 万马齐yīn( )
    ③屠lù( ) chuō( )穿 jié( )断
    ④和ǎi( ) 暮ǎi( ) 拜yè( )
    ⑤气gài( ) 慷kǎi( )
    ⑥yǔn( )身不恤 yǔn( )石

  • 3. 辨析词语
    (1)、徘徊·徜徉

    人生充满了得意与失意,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得意时花间小道不可忘形,失意时犹豫不必自弃。

    (2)、爆发·暴发

    最具力的一支牛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逐渐走低,套住了许多想在短期内的股民。

    (3)、目不忍视·不忍卒读

    水灾过后的悲惨情景令人 , 而关于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报道文章令人

  • 4. 判断成语运用正误。
    (1)、有些歌手唱歌以情动人,常常长歌当哭来表达思念之情。( )
    (2)、澳大利亚多座城市遭遇暴风雨袭击,电闪雷鸣,场面惊心动魄,仿佛世界大战情景再现。( )
    (3)、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和未来。个体生命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贤人们宁肯殒身不恤。( )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

  • 5.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①(   )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

    ②(   )得到噩耗,说卫队③(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④(   )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⑤(    )我对于这些传说,⑥(    )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⑦(    )我还不料,⑧(   )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⑨(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⑩(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A

    便

    竟然

    可是

    何况

    B

    便

    居然

    然而

    况且

    C

    便

    居然

    可是

    况且

    D

    便

    竟然

    然而

    何况

  • 6. 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____至于泣下。

    ③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____前往的。

    ④真的猛士,将更____而前行。

    A、奋然 黯然 欣然 毅然 B、毅然 黯然 欣然 奋然 C、欣然 毅然 奋然 黯然 D、欣然 奋然 毅然 黯然
  •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歌当哭,痛悼折翼蓝天的金孔雀余旭。我们知道你化作了天空那片云彩,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会在那片蔚蓝的天空中伴我们自由飞翔。 B、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深刻而犀利,常常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淋漓尽致。 C、新西兰南岛中部发生地震,距离震中较近的小镇凯伊库拉主要道路出现塌方、滑坡及道路裂缝等情况,场面惊心动魄。 D、文天祥就义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俎豆千秋!
  • 8. 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26年3月18日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义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 B、鲁迅先生在《空谈》一文中这样说:“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 C、从表面上看来,段祺瑞政府与帝国主义者之间似乎没有连裆瓜葛,但是,从实质上看,帝国主义与段祺瑞政府是合谋的。 D、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 10. 对下面一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反复 对偶 反问 B、反复 排比 反问 C、反复 对偶 设问 D、排比 拟人 夸张
  • 11. 对下列句子表达手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B、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C、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三、课文高考化精练

  • 12.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完成题目。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B、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作者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因而作者发出愤怒的控诉。 C、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始终没有停止深沉地思索烈士死难的意义。 D、本文既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激励世人;既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评述徒手请愿,更揭露出敌人的恶行,粉碎谰言,发人深省。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部分两次强调“必要”,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B、“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是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C、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表明作者的态度:他认为请愿收效甚微,对社会几乎没有影响。 D、文章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
    (3)、本文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
    (4)、第六部分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深刻含意?

四、语言文字运用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是语言的艺术大师,他的杂文的语言和他的思想一样,

    具有____般的韵致。他的笔常是扩张又收缩的,仿佛放风筝,线松开了,却又猛然一提,____,使人的精神有一种快感。他____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另外,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破坏常规用法,违反语言规则,目的是为了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反而取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如“有理的压迫”“跪着的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将含义大相径庭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示深刻……鲁迅“纵横捭阖”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他对现存的社会文化思维逻辑以及语言秩序的反叛与颠覆,以及明知戴着镣铐,仍渴望着自由地思想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挣扎。

    (1)、请从下列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文中横线处。

    行云流水  马行空  一开一合  一张一弛  得心应手  驾轻就熟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跪着的造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B、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几个“慈祥”的老板将莴苣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包身工难得的佳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学生面对敌人的枪弹的威胁而殒身不恤。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说演、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活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长歌当哭,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

    (1)、在文中括号处补写上一句话,使句子前后语句连贯,语意完整。
    (2)、请把上面的文字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12个字)

五、课外拓展深练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痛哭和珍

    石评梅【注】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和珍!我们永不能忘记你红面庞上深深的一双酒靥,也永不能忘记你模糊的血迹,心肺的洞穿!站在你灵前,抬起头,香烟缭绕中,你依然微笑地望着我们。

    多少红绿的花圈,多少赞扬你哀伤你的挽联,这不是你遗给我们的,最令我们触目惊心的便是你的血尸,你的血衣!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最懦弱最可怜的是这些只能流泪,而不敢流血的人们。此后一定有许多人踏向革命的途程,预备好了一切去轰击敌人!指示我们吧,和珍,我也愿用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地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一年来你们的毅力,你们的精神,你们的意志,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你们不仅和豺狼虎豹战,狗鼠虫豸战,还有绅士式的文妖作敌,贵族式的小姐忌恨。你们都是一条战线上的勇士!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你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自从你血尸返校,我天天抽空去看你,看见你封棺,漆材,和今天万人同哀的追悼会。今天在你灵前,站了一天,但是和珍,我不敢想到明天!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假如回头,一定不忍离开你自己纤手铁肩、惨淡缔造的女师大;假如回头,一定不忍舍弃同患难、同甘苦的偕行诸友。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注】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等语句可见,微笑是刘和珍的常态,这样温和而和蔼的刘和珍惨遭杀害,足见执政府之残忍。 B、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C、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既寄托着作者的哀思,也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运用了反问修辞,既强烈表达了偕行社同学痛失战友的悲伤,又刻画了刘和珍果敢勇毅的形象。 C、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和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D、作者在痛哭刘和珍时,也写到自己,这是衬托手法。以自己的渺小衬托了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了刘和珍的英勇无畏。
    (3)、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六、基础清单化预练

  • 16. 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竦身( )②惴惴( )③戳穿( )④吮血( )⑤涅槃( )⑥镣铐( )⑦淤积( )⑧缁衣( )⑨挈妇将雏( )⑩不屑( )⑪客栈( )

    (2)、多音字

    ①对于当局的这条禁( )令,我们不禁( )要问:这么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

    ②这个拓( )本运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具有开拓( )意义。

  • 17. 辨明字形

    ①书jí( )慰jiè( )②qiān( )虚zhuàn( )取③偷lǎn( )天lài( )④依xī( )xī( )嘘

  • 18. 辨析词语
    (1)、草率·轻率

    开发商提价将打击购房者脆弱的信心,再度造成新的购销僵持,导致交易重新陷入低迷。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做事情要慎重,做决定不能太

    (2)、素不相识·萍水相逢这两位的诗人,在这次笔友会上了,他们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3)、斩钉截铁·直截了当

    老领导说话做事 , 从不兜圈子。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诉求,总会地拒绝,丝毫不讲情面。

  • 19. 判断成语运用正误。
    (1)、在旧社会里,有真才实学的人或者学非所用,或者明珠暗投,不知糟蹋了多少人才。( )
    (2)、有种友情,情随事迁,依然纯朴;有种信任,事隔多年,依然怀念;有种问候,清清淡淡,却最真诚;有种友谊,无须挂齿,却心领神会!( )
    (3)、毕业典礼后,大家郑重其事地向班主任张老师深深地鞠躬道别。( )

七、语基习题化细练

  • 2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很欣幸他的得释,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B、那两本书是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见异思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 C、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 D、他曾经和我通过信,投过稿,但现在寻起来,一无所得,想必是十七那夜统统烧掉了。
  • 2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这座铜像,是由巴金等著名作家倡议国内外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30万元铸成的。 B、段祺瑞执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三一八”惨案,伤亡人数约有200多人,李大钊、陈乔年等人也被打伤。 C、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乃至新文化运动史上,以毕生精力探讨改造国民性或民族性的,莫过于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 D、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第一位中国大学女校长时,一定是杨荫榆一生最志得意满的时刻,然而,她在这个职位上只待了一年多就狼狈离职。
  • 2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B、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 C、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 D、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
  • 23.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过了三个月,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 D、我觉得,松针或者海绵似的柔草铺就的葱郁的地毯,比豪华奢侈的波斯小地毯更受欢迎。
  • 2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柔石故居门前原来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一条石板铺成的桥,桥上镂刻着“金桥柔石”四字,____。

    ①柔者,温顺也;石者,刚硬固执也。

    ②柔石正是从这座小桥走向了刑场,也走向了不朽。

    ③“柔石”这个笔名即缘于此。

    ④令人叫绝的是,柔石的性格也暗合这两字。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八、课文高考化精练

  • 25.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节和第二节,完成题目。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在写柔石革命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时,用“躲”来形容。“躲”字,写柔石对革命文学的倾注心力。 B、白莽从狱中出来去见鲁迅,不是叩门,而是“打门”,表现出他欲见鲁迅心情之急迫,这富于戏剧性的相会,更能深深印入读者的脑海。 C、柔石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要扶住“我”,表现出柔石的谨小慎微,不顾自己的高度近视而时刻注意保护鲁迅的安全,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无私的友谊。 D、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深沉的,而又是细腻的。对于革命战友的怀念是深沉的,而对于他们的被残害,既有对当局的无比愤慨,也有对“芳草零落”的无比痛惜。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柔石“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但实际上也未能真正改变,反而因此闹出一些笑话,由此也更使人感到他确是“迂”得生动,“迂”得可爱。 B、文段以“硬气”“迂”来概括柔石的性格,并以“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来作比,使人们在对照中对柔石的性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C、本文采取回忆记叙与烈士交往的一些生活细节的方式,直接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之情,来寄寓怀念的深情。 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纪念和哀悼性文章,因为这是一篇在“没有写处”写出的一篇深沉的悼念革命文学战友的文章。
    (3)、概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4)、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如何理解柔石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作者这样写柔石的用意是什么?

九、文本联读化巧练

  • 26. 《记念刘和珍君》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为了忘却的记念》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两处的“忘却”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 27. 《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概括。
  • 28. 简要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点。

十、语言文字运用

  • 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的文学观是“为人生”的,但他的文学表达从来不是单一乏味、①____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在艺术形式的②____,还在于作品对现实的倾情关注。《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是针对现实而写就的,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故乡》写“我”与闰土从③____到形同陌路,也正像茅盾所言,“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阿Q正传》生动地描绘了旧式农民的两重性格及国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更是写出了女性在“夫权”“族权”的桎梏下对自我灵魂无所依归的恐惧。《孔乙己》和《孤独者》写出了旧式文人、新知识分子的无路可走与精神沉沦。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世之心。”文艺之途从来就是人生之途。每一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财富,正是他所处的时代。当代中国经历着激动人心的深刻变革,正进行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实践,④____、英雄辈出的新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时代是出卷人,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着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有一处标点有误,请找出来修改,并简要分析。
  • 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①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我们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了解一些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②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通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专业上,他可以说是我的“老师”,给了我许多学业上的意见,还带我接触了新领域。 B、下城区作为杭州首个“城市大脑区块链”试点区域,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D、老张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哪家超市可以免费试吃,哪个商场可以很容易把厕纸带走。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否改成“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是不会理解《西西弗的神话》的,更无法去分析《变形计》”请说明原因。

十一、课外拓展深练

  • 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B、第二段写“我青年时最喜爱”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这是如今听到朗读此文时心情变得“平静”“清澈”的原因。 C、第四段“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这是如今听到这篇散文眼里也没有泪水的原因。 D、本文最后一段指明了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照应了文章的开头,首尾回应,结构严谨圆融。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主体叙述了“我”对《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充满喜爱到失去激情到重新回归平静清澈的过程。 B、“这些情景……也很远了”是说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C、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传播方式和载体、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书写历史的作者等。 D、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比喻生动,层层深入,主题鲜明突出。
    (3)、作者说:“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依据原文,作者想到了什么使自己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请简要分析。
    (4)、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