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选必修中册7.《包身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B、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C、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二、小阅读-课内

  • 2. 下列对报告文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描写了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等场景。包身工在辱骂声中起床,吃的是猪食一般的饭食,因为出门时无秩序而被“外头工人”看不起。 B、包身工是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是被带工老板从乡下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是没有锁链的奴隶。 C、包身工工作时要面临三种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在这三种威胁下,包身工更加容易疲劳。因此在做夜班时,经常有打瞌睡的现象。 D、由于受到非人的待遇,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很多人中途回到了家乡。 E、这篇报告文学既有大量的新闻事实,还有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包身工的来历、包身工制度的发展等情况,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
  • 3. 下列对《包身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加强了批判的力度。 B、课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时,作者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并没有具体地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描写她们的生活,通过一个个个体的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C、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 4. 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花淀》歌颂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与美好情感,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B、《党费》通过从事地下工作的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缴纳党费和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表现了地下工作者对党的忠诚与忘我的牺牲精神。 C、《小二黑结婚》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 D、《包身工》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包身工(节选)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子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

    第一,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她们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就拿上面讲到过的“芦柴棒”来做个例吧(其实,这样的事倒是每个包身工都会遇到的),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其实这是不能叫作床的)上了。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那一天,“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屋子的地位。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息的例子是不能开的。一个打杂的很快地走过来了。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的亲戚,或者是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没有力气,请求他的怜悯。

    “假病!老子给你医!”

    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脚。可是打杂的很快地就停止了。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摸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 “芦柴棒”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地跳起来。于是在门口刷牙的老板娘笑了:“瞧!还不是假病!病了会好好地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

    “一•二八”战争之后,他们的政策又改变了,这特征就是“劳动强化”。统计的数字,表示着这四年来锭子和布机数的增加,和工人人数的减少。可是在这渐减的工人里面,包身工的成分却在激剧地增加。举一个例,杨树浦某厂的条子车间三十二个女工里面,就有二十四个包身工。一般的比例,大致相仿。即使用最少的约数百分之五十计算,全上海三十家日本厂的四万八千工人里面,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比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揩点油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恶梦的!有人觉得她太难看了,对老板说:“比如做好事吧,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

    像“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看着这种饲料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描写包身工恶劣的居住条件,极俭省地描绘出她们日常生活境遇的悲惨。带工老板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中运用了许多数字,可以表明包身工生活环境的恶劣、受剥削程度之深。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详略结合、正侧面结合的写法,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生活,其中对“芦柴棒”“小福子”的描写属于“点”,是正面描写;对“无名女工”的描写属于“面”,是侧面描写。 D、文章渗透着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情感,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E、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深深的复杂的悲哀之情,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2)、请赏析划横线段落的写作手法。
    (3)、请依次归纳出文中对“芦柴棒”的描写,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四、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单纯的结构方式,多作线性叙述,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____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____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____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____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你仿佛立即看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    );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 B、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改变了他 C、他改变了单纯的结构方式,过去的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 D、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纵横捭阖  缀上  具有  生动性 B、纵横交错  缀上  富有  可视性 C、纵横交错  点缀  具有  生动性 D、纵横捭阖  点缀  富有  可视性
    (3)、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 B、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辘辘饥肠 C、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辘辘饥肠 D、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

五、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如荒漠中的绿意,带人们走出枯寂。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时代。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①____。那么,何谓“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解释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     )的境况下,唐代的四杰,陈子昂、李白,杜甫,李贺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    )有加。“风骨”成为了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延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衍化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凝聚的“风骨”构成了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

    “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因此,在文辞方面亦需要“语言风骨”。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语言粗鄙。有些诗人在创作时虽然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但不过只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②____,“风骨”显然早已(    )。当代诗人需要努力铸造与锤炼诗歌语言,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因此,新诗急需(    )。要重塑新时代诗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③____,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甚嚣尘上  崇敬  付诸东流  闭门思过 B、大行其道  崇尚  荡然无存  反躬自问 C、大行其道  崇敬  付诸东流  反躬自问 D、甚嚣尘上  崇尚  荡然无存  闭门思过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我忽又良心发现,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喝冷饮会直接把寒气带入体内,容易伤了脾胃和肺,而在咳嗽期间喝冷饮会加重病情。 C、包身工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选择自由。 D、人们既接受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又受到美妙旋律的洗礼,“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3)、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语言表达

  • 8. 筛选下面文段的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包身工是指:

七、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1)、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郑重介绍学生刘和珍时忽然“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刘和珍是令作者肃然起敬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既为之骄傲又颇有些惭愧。 B、作者亲眼目睹了刘和珍与同伴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被她们的勇毅深深折服,屡次感叹这几位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作者认为刘和珍等四十多位青年英勇牺牲,不仅让“苟活者”对未来产生了一丝希望,而且能够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坚定地去为国家争取光明的未来。 D、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包含着作者太多无法全部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思绪,其中既含有对刘和珍之死的深深哀痛,也包含着惋惜、愤怒等多种感情。
    (2)、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临路的东洋厂从一家纱厂发展为六个纱厂、五个布厂,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 B、“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体现了包身工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C、芦柴棒干满三年仅得二十元,而她两年来二百三十元的工钱全被带工老板剥削了。 D、数字彰显了资本疯狂的扩张,带工老板残酷的压榨,数字里浸透了包身工的血泪。
    (3)、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八、填空题

  • 10. 正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①蠕动( ) ②拎着( ) ③惺忪( ) ④弄堂( ) ⑤褴褛( ) ⑥执拗( ) ⑦籼米( ) ⑧蹒跚( ) ⑨皮辊( ) ⑩谄媚( ) ⑪骷髅( ) ⑫怔住( ) ⑬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