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挑战,这在现代城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传统节日在时间的安排上与农业社会的物质生产保持高度的相关性,这种与农业生产相匹配的传统节日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劳作之余的休闲娱乐的契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张弛有度。现代城市生活却没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城市居民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除了法定节假日外,人们少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工业生产、商务流通、社会服务等方面,现代城市生活又几乎不受季节影响,与岁时的相关性逐渐弱化。此外,传统节日大都在殿堂举行仪式,在宗祠举行祭祀,在寺观前举办庙会等,有特定的、专用的空间。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公共空间被其他功能挤占,在现代城市举办大型的传统节日活动,又面临着空间和场地的困境。

    从传统农业文明迈向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以农业文明为主要依托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必然受到强烈冲击。近年来,网络上掀起的“春节年味消失”的大讨论一浪高过一浪,我们记忆里的春节究竟去哪儿了?过去那种洋溢在城乡周围浓浓的年味似乎莫名其妙地“走丢了”。而其它重要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脑海里只留下了吃粽子的印记,中秋节也只剩下了吃月饼的习俗。很多人并不了解节日背后的相关文化知识,大多时候只是象征性地买一些节日食材,并不注重节日本身的价值内涵。

    另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输入。近年来大量的西方节日流入中国市场:象征浪漫的情人节,充满玩笑的愚人节,怀揣感激的感恩节,充满惊喜的圣诞节……这些节日迅速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节日的阵势却相形见绌。不论是出自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倦怠,不可否认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乐意过“洋节”,愿意为此“买单”。这便加剧了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冲击。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有必要将传统节日文化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和时代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精髓。

    (摘编自尹晓龙《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材料二: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揖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如今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国庆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节选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重点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困境,材料二则主要论述节日和文化习尚的关系。 B、材料一认为工业生产、商务流通等完全不受季节的影响,使得现代城市生活与岁时的相关性减弱。 C、材料二提到,过去有的节日及其相关活动只是为了满足生活和心理需求,并不一定都具有现实作用。 D、材料二认为人民文化具有自然调节的能力,中国的传统节日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进行,而新社会缺乏这样的条件。 B、由于人们以前认识和对付事物的能力较低,所以有些传统节日带有迷信色彩。 C、过去的节日和活动改动后都有了历史和伦理意义,体现出民间文化的进步性。 D、清明踏青等活动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因此可以用某种形式给予保留。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层层递进,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B、材料二第三段列举青年节等例,是为了说明我们的风俗有了新的变化。 C、材料一中“走丢了”“买单”等巧妙的比喻,使文章论述语言生动形象。 D、材料二用括号中的内容对前文进行举例说明,使得文章表达更加明晰。
    (4)、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面临哪些困境?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材料二中提到“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样做”在材料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又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秋天的枫叶

    林清玄

    记得那一日,在某处山林。

    枫树牵着枫树,几乎毫无间隙地染满了整个山岭,绿的、黄的、橙的、橘的、红的,我仿佛走入一个梦境,完全被温暖的红色系所包围。静静的枫树已经够美了,风来的时候,枫叶就像远方寄来的许多信件,飘洒在空中,旋转、飞舞、回荡,轻轻地落在脚边。林中的地上,枫叶已堆高到半尺,人只好踩着繁美的枫叶前行,每一步,碎去的枫叶都用沙哑的声音唱着秋天的歌。就让我一直沉醉在这样的梦里吧!我漫步枫树林,有一颗童话的心。

    突然,从枫树林边飘来一阵浓郁的香气,把我从梦境与童话中唤醒,寻着香气与飞烟的所在,原来是路边小店在油炸着食物。上前相认,炸的不是别的,正是一片一片枫叶,有绿、有黄、有红。枫叶被裹上了鸡蛋白与面粉调匀的作料,放入油锅中炸,称作“扬物”或“甜不辣”。一下子,丢入的枫叶就浮出锅面,每一片,都是整整齐齐的五角星,面粉中还隐隐透出色彩。

    我万万没想到,油炸过的枫叶还这么美;我更没想到的是,枫叶竟然可以吃,还可以在路边贩售。我买了一盘枫叶炸成的饼,走到枫树下的石椅,静静地品尝,真正没想到的是枫叶竟然如此美味!

    其实,枫叶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坐在千株万株枫树间,看着枫红层层,枫叶飘飘,枫叶饼就好像饱含了秋天的味道,盈满了童话与梦、歌声与诗。原来是用眼睛去看的,此刻却用鼻子闻嗅,用舌尖品尝,用所有的细胞与意识去亲近秋天。我在秋天里,秋天也在我的腹中;我在枫叶里,枫叶也在我的胸中。

    苏东坡有一句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我想,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觉察地放下许多东西,要更从容、更慢、更有空间。轻轻地走路,用心地过活,温和地呼吸,柔软地关怀,如此,我们便可寻得内心的宁静。

    人人都想要浪漫的人生、浪漫的情感,却很少人知道“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地走,浪费时间慢慢地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地相爱,浪费时间慢慢地一起变老”!或者只是单纯地坐在枫树下品尝枫叶,很单纯,也可以有很深刻的幸福。

    据说:那不同颜色的枫叶,味道都不一样,艳红的最好吃,好吃的枫叶一定是树上采来。落到地上,就不能吃了。我看着盘中的枫叶饼,那么微细的不同,几乎是难以分辨的,就像要分辨树上的枫叶一样艰难。呀!这整山的枫叶与盘中的枫叶一样,它的美、它的味道并不在枫叶本身,而是美的心对秋日梦境的寻索,是一个色彩旅程的探知。我千里而来,不只是为了枫叶,而是隐藏在枫叶背后那浪漫的心情,正如我吃了枫叶饼,是想寻找那未知的感动。

    人要超脱一切是很艰难的,但是如果完全地被美包围,在那幽静的时空,我们会忘忧无虑,放下一切的烦恼。人如果静下来,就会被波动的意念所扰乱;如果有好奇的追索,意念就会专注,就像吃第一口的枫叶饼,接下来,又喝了枫叶煮的苦茶。

    走出枫叶满满的山林,我想在这波动纷扰的人生,使我们超脱的是专注,特别是专注在比尘俗生活更多的美境。生命的实质是空无的,串起这空无的,只是一个个有感有悟的刹那,刹那就是生命的本身。某年某月某日,我曾在林间感受到那一刹那,我就有一刹那真实地活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漫步山林时偶然发现美味的枫叶饼,以及欣赏枫叶时产生的从容生活的感悟,都是他在人生中寻找到的未知的感动。 B、作者“用眼睛”看枫叶,“用鼻子”闻枫叶饼,“用舌尖”尝枫叶饼,是从不同角度描写枫叶,用所有的意识感受秋天。 C、作者千里而来,既是为了欣赏枫叶的美,更是为了完成一个色彩旅程的探知,是为了感受隐藏在枫叶背后的浪漫的心情。 D、作者认为“生命的实质是空无的”,体现出消极的人生态度,但又认为如果能活在现前的刹那,也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语言简洁,内容上略去了不必要的交代,同时在结构上与结尾处形成照应。 B、第二段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多角度写出枫树林梦境般的景象。 C、第四段连用三个“没想到”,形成排比的气势,突出了作者品尝枫叶饼的惊喜之情。 D、对东坡语句的化用,既表达出作者“闲者”的人生态度,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4)、同样是写秋景,本文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的景物特点和感情基调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文本一: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景公取爵毂①,毂弱故反之,晏子闻之,不待请而入见,景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胡为者也?”景公曰:“我探爵彀,毂弱故反之。”晏子逡巡北面再拜而贺之:“吾君有圣王之道矣。”景公曰:“寡人入探爵毂,毂弱故反之,其当圣王之道者,何也?”晏子对曰:“君探爵毂,毂弱故反之,是长幼也;吾君仁爱,禽兽之加焉,而况于人乎?此圣王之道也。”

    景公睹婴儿有乞于途者,公曰:“是无归矣?”晏子对曰:“君存何为无归,使养之,可立而以闻。”景公游于寿宫,睹长者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为守国之本也令君爱老而恩无不及乃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节选自《说苑·贵德》,有删改)

    文本二: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②,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途,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故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爵彀:一种待哺食的小雀鸟。爵通雀。②质:箭靶。

    (1)、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乐贤A而哀B不肖C为D守国E之本F也G今君爱老H而恩I无不J及K乃L治国之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伤,损害。与《出师表》中“以伤先帝之明”的“伤”意思不同。 B、薪,指柴火。与成语“曲突徙薪”中的“薪”的意思不同。 C、“老弱之不养”与《劝学》中“爪牙之利”的语法结构相同。 D、见,指了解、懂得。与《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樗蒲”的“见”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请景公喝酒,要求使用新的酒器盛酒,家臣谏言家中财力不够,要到百姓处收敛钱财,晏子让他放弃这种想法。 B、齐景公探取嗷嗷待食的幼鸟,幼鸟弱小,又将它送回鸟巢。晏子知道此事后,入宫拜见景公,景公惊出一身冷汗。 C、齐景公命官吏赡养贫穷的长者,采纳晏子提出的守国、治国的具体措施,使老弱鳏寡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 D、齐景公射箭而未中箭靶,诸大夫众口一词称赞,弦章的分析直指要害,认为诸大夫因为惧怕景公而阿谀奉承。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君仁爱,禽兽之加焉,而况于人乎?

    ②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四》中认为“人君者,人所归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齐景公的“人君”品质。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题李处士幽居

    (唐)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①。

    【注】①郑子真:西汉汉中人。修身自保,不屈其志。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应,家于谷口,世号“谷口郑子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巾,指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的冠饰,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纶巾”的文化意蕴不同。 B、颔联使用比喻手法,一红一碧,色彩明丽,既表现了李处士居处环境的美好,也为诗句增添了画面感。 C、颈联表现主人的处士风范,上句借“竹”“鹤”的传统意象写室外之景,下句写入室观画,画中寂静无人。 D、“忘年友”一语双关,既指诗人视李处士为忘年之交,又赞赏李处士隐居南山,超然世外、淡泊世事。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李处士的形象的。
  • 5.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两句是:
    (2)、古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能以片言传神,用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景物的典型特征。比如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以两句写尽冬日雪中泰山晚照的壮美之景。
    (3)、古人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中生发深沉的慨叹,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形成差序格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1)、请根据以上材料,为“差序格局”下定义。
    (2)、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加点的“他”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 B、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C、那种不开调查会,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 D、敌人并未察觉到,我们早就埋伏在必经之路上,准备打他个措手不及。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对美学的研究并不深入,最多只能算是①____。以这样的水平而胆敢乱发议论,其结果非“怪论”而何?但是,我天性好胡思乱想。既然想到了,何妨写出来?有道是“②____”。在这里,我是“愚者”,自不待言。算不算“一得”呢?那就要由专家们去评断了。

    ①近代美学对中国是一个“舶来品”,②中国近现代的美学家过多地信任、倚靠、追随西方美学家,③拾人牙慧甚至亦步亦趋。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同西方人不完全一样。中国和西洋的美区别究竟何在呢?我观察、思考和读书的结果给我的印象是:西方的美重点在眼睛和耳朵,中国的美则涉及眼、耳、鼻、舌、身等五官。

    (1)、在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成语或熟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3)、根据材料观点,简要分析下列诗句是如何呈现出“中国美”的。(不超过60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雄视天下的青春模样,“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是浪漫激越的青春模样,像云雀般“永远飞翔着歌唱”是深情而欢乐的青春模样,台儿沟站台上泛在“香雪们”脸颊的娇羞与憧憬是质朴与纯真的青春模样,为搜集种子在青藏高原上艰难跋涉是勇毅而执着的青春模样……

    在你的青春岁月里,一定有过让你难以忘怀的青春模样,请以“青春的模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