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A、重庆 B、南京 C、北平 D、北京
  • 2.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协议的签署表明(  )
    A、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 D、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4.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支军队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华东军区海军 D、维和部队
  • 5. 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毛泽东邀请宋庆龄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B、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6. 抗美援朝战争中,奋不顾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是(  )
    A、邱少云 B、罗盛教 C、黄继光 D、杨根思
  • 7. 如表反映了1950-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变化。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土地改革的进行
    C、西藏和平解放 D、“一五”计划的实施
  • 8.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段表述强调了抗美援朝(  )
    A、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对峙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 9.  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  ),土地改革开始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共同纲领》
  • 10.  1951年,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打败国民党 C、港澳回归 D、和平解放西藏
  • 11. 该表是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为克服表中这种困境,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实施三年经济恢复计划 B、编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12. 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B、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C、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D、严重个人崇拜带来巨大的危害
  • 13.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图中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是(  )

    A、A B、B C、C D、D
  • 14.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被誉为“铁人”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 15. 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 16.  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佳句,诗词中的“桥”指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北京卢沟桥 D、钱塘江大桥
  • 17.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开始平反冤假错案 B、“九一三事件” C、中央文革小组成立 D、“四人帮”覆灭
  • 18. 1953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迎接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地准备这次普遍的民主选举运动。”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  )
    A、民主政治建设 B、人民教育事业 C、市场经济体制 D、农业发展道路
  • 19.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 20.  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 21.  中国革命和建设都经历了一个从“学苏联的道路”转变为“走自己的道路”的过程。我们没有采用苏联办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
    A、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政策
  • 22.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 “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   )
    A、彭德怀 B、刘少奇 C、林彪 D、江青
  • 23. 有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 24.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着我国进入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25. 与“多快好省”、“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词语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公私合营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材料三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时间+事件)?该事件的国际意义是什么? 
    (2)、 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激战”中的典型战役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激战”的胜利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 
    (3)、 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促进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根本大法性质的文件和相关的法律文件,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纲领》分为七章六十条,对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基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新中国各个方面的基本政策作了规定。从这些规定看,这个文件起了新中国的临时宪法的作用。 

    ——摘编自白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共同纲领》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名称,并概括其优势。
    (3)、 综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 28.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的历史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通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材料三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何国民经济比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创举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历史性转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