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朝代曾统一中国的是(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2. 隋唐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最准确的应概括为( )A、繁荣与开放 B、光照四邻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对外交流的频繁3.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4. 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里的“利”指的是(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强了北部边防 D、便于隋炀帝南巡5.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6. 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A、爱民如子 B、虛怀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7. 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正式诞生在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8. 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是( )A、秧马 B、曲辕犁 C、简车 D、楼车9. 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10. 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11. 从下表中可读出的信息包括......................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 年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 年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 950 年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邺都留守
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②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人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3. 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A、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B、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励精图治、重用贤能14. 据唐末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它)首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操作灵活且节省人力和畜力。这里记载的生产工具( )A、诞生于隋朝的江南地区. B、促进了大运河的开凿 C、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 D、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5. 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16. 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A、三省六部制 B、大兴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科举制17. 如图是某书第一章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3﹣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8.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松赞干布 D、魏征19. 能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评价是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房玄龄和杜如晦在贞观时期担任了宰相 B、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C、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共有十几批20. 如图示意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实行的有效管辖。该地区是(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青海21.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 )A、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
B、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C、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D、唐朝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2. 关于隋朝大运河,唐代李吉甫评价说:“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明代于慎行评价道:“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由此可见( )A、隋炀帝的功过参半 B、大运河的开凿造福了后世
C、隋朝因修运河而亡 D、大运河推动南北经济交流23. 如表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时期
政治措施
唐太宗时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时期
改革税制和兵制
A、皇权的平稳更替 B、选官方式的调整 C、制度的创新发展 D、开放的社会风气24. 唐太宗曾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这体现了他( )A、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C、以史为鉴,勤于政事 D、以民为本,注重文教25.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郑和下西洋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见下图)。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绘了唐朝什么样的情景?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并选择其一说明其进步之处。(3)、材料三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摘编自《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人物名称及目的。(2)、 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选择一方面写出其对唐朝发展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以中日交往为例说明材料中“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东亚地区”这一观点。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材料二:(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材料三: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1)、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治国安民的认识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材料二中“(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时在位的是哪位皇帝?这反映了他在天宝年间怎样的统治状况?(3)、 结合材料三说说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4)、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