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4届高三上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 )A、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B、石家河周围存在着交换贸易网络 C、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 D、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2. 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 )A、士族专权膨胀 B、士庶区分严格 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3. 《诗经·周颂·载芟》中有“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的诗句,将除草、拔除杂木、松土等景象融于祭礼音乐。宋代苏轼在海南为官时为《减字木兰花》填的词中有“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以市井音乐描绘春耕气象。这说明古代中国( )A、农耕文明范围不断拓展 B、督促耕作是官员的义务 C、音乐表演世俗倾向明显 D、重农风气文化土壤深厚4. 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舆地山海全图》(下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此现象说明( )《舆地山海全图》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夷夏观念被抛弃 C、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新思潮开始萌发5. 以下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张税捐执照,这则材料最能够说明,太平天国( )A、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 D、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6. 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7. 下表为毛泽东部分讲话内容。材料表明毛泽东( )
文献记载
出处
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34年)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实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
A、开始认识到人民的伟大作用 B、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积极动员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坚持推行群众路线8. 建国初期,上海股市刚开市时,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这从反映了( )A、共产党主动运用了市场经济规律 B、政府依靠组织手段应对银元危机 C、社会主义改造帮助打赢米棉之战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9. 下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1980年郎平扣杀 1986年舞蹈敦煌梦幻 1993年许晴 1994年巩俐
A、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不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10. 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各国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反对单边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各国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 )A、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 B、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11. 《汉谟拉比法典》第四十八条记载:“如果一个人身上有债,而暴风雨或洪水又冲毁了他的田,或是由于缺水田没有长出大麦,那么那一年他可不向他的债主交粮,他可涂改他的泥板,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主要反映了( )A、法律判决重视文书证据 B、立法精神蕴含强不凌弱 C、经济压迫维护阶级统治 D、国家建立社会救济体系12. 下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13. 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B、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英国在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D、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14. 下图是1870年到1913年的运输设施状况统计表(1870年的量=100)。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欧洲铁路运输事业领先世界 B、科技革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欧美主导世界经济贸易发展15.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 它用一文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67年,戴高乐责令法国央行将法国所持的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法国摆脱美国控制 B、国际贸易体系弊端暴露 C、西方阵营渐趋分化 D、欧洲一体化的程度提高16. 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北部的“The Viliages”(中文译名:群村)是美国商业养老社区模式的代表。“群村”内部分布有密集的娱乐活动设施、便利的医疗服务设施和友好的道路设计,适老化的设计理念在这里随处可见,目前“群村”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社区。这可以佐证( )A、美国的社会矛盾基本缓解 B、美国社区的重要性超过政府 C、政府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4分,18题16分,19题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
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
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摩尔主张各国政治现代化道路主要有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俄中的社会主义三种模式。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徐浩《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1864—1894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不幸的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但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概括中英两国走上现代化的路径特点,并以中英为例评析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棉花”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