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十二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我们了解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的主要依据是( )
    A、有关北京人的历史传说 B、周口店地区的自然环境 C、周口店遗址的考古发现 D、原始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 2.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 3.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农作物种植的出现 B、青铜制造业的兴起 C、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D、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 4.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当时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建造的房屋样式是( )
    A、干栏式建筑 B、高楼 C、平房 D、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5. 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相,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 6. 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他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他”指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 D、
  • 7.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这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其中“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开创的制度是( )
    A、奴隶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 8. 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下列表述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 9. 周王朝时在青铜鼎的使用上有明确的规定:“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说明了当时的青铜器( )
    A、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B、功能由兵器等发展到礼器 C、应用于农业生产 D、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
  • 10. 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图所示商代时期的两件实物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 )

    A、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的文明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 11.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 12. 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 13. 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
    A、齐桓公利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B、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 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 14. “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奴婢。”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
    A、改革户籍,加强管理 B、奖励耕织,发展农业 C、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D、废除井田,土地私有
  • 15. 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 1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既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选出属于其教育思想的一项(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 17.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列国纷争 B、诸子百家 C、改革变法 D、巩固统一
  • 18.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需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监察。那么,这名政府高官的官职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 19. 秦简:“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段材料体现了秦朝( )
    A、兵役繁重 B、刑法严苛 C、徭役繁重 D、赋税沉重
  •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材料说明陈胜、吴广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B、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C、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D、具有首创精神
  • 21. 汉朝初建,民生凋敝,天子凑不出同一颜色的四匹马,大臣乘牛车上朝。为恢复生产,汉高祖刘邦实施了( )
    A、改革开放 B、休养生息政策 C、分封制 D、均田制
  • 22. 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刘邦称帝的公元前202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 23. 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 24. 汉初,郡国铸币自由,商贾豪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文景时期,地方叛乱,朝廷需向豪强借钱用以平叛。至武帝,为改变这一状况,他决定( )
    A、颁布“推恩令”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 25. 对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 26.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之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 27.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主要反映了(    )
    A、两汉的医学成就 B、南朝江南的开发 C、南北朝的石窟艺术 D、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 28. 西汉时期设置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的最高长官是(   )
    A、州牧 B、西域都护 C、太尉 D、刺史
  • 29.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它与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一起 ,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 。造纸术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 )
    A、秦朝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 30. 在河南南阳有一座“医圣祠”,它的主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医学家的主要贡献是( )
    A、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B、著有《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C、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D、著有《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二、综合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如下图

    图5 水稻

    图6 粟

    图7

    图8


    材料三: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图1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这些工具证明早期人类生活在什么时代?图2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它主要用于什么劳动?图3、图4中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最早出现于哪一时期?(答案要有顺序)
    (2)、请分别举出一例以水稻、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图7和图8分别被称为什么建筑?其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并概括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为“战国形势图”。战国时期,七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写出发生一例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名称。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 材料三中,历史上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作什么?
    (4)、 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各家学派的主张内容填写表格。 

    所属学派

    主张

    兵家

    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__①__ 

    实行“仁政”、实行“礼治”等。

    __②__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__③__ 

    “兼爱”“非攻”

    __④__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
  • 33.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制度作简要评价?
    (2)、 根据材料二,为巩固统一,秦王嬴政在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个制度与材料一的制度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 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4)、 材料四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5)、 材料二、三、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