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十二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林公忧国难,华夏患民暗。亮剑倾鸦片,扬威见赤心”。这首诗里提到的历史事件是180多年前发生的(   )
    A、虎门销烟 B、黄海海战 C、廊坊之战 D、武昌起义
  • 2.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提到“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反映出(   )
    A、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 3.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目的: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B、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 4.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D、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5. “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李鸿章的观点体现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
    A、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B、实现了民族独立目标
    C、导致了民族工业萎缩 D、根除了列强侵略势力
  • 6. 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7. 如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沿海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 8. 从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复新疆”,到邓世昌的“誓与军舰共存亡”,再到张自忠的“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这些铮铮誓言和壮举展现的时代主题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C、百年屈辱,英勇抗争 D、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 9.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写道:“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了 B、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 10.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材料旨在说明(   )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适合国情 B、维新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 11.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12. 1925年一位著名人物病逝,一条哀悼挽联上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其中“未竟之功”是指(   )
    A、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B、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C、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13.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避免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4.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方法计算,孙中山逝世于(  )
    A、民国十二年 B、民国十三年 C、民国十四年 D、民国十五年
  • 15. 从清帝退位诏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 16. “辛亥革命以后十三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的割据混战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继续革命
  • 17. 民主与科学使当时的青年如获至宝,中国文化界也为之气象一新。孙中山先生赞叹这是“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德先生、赛先生成为中国此后10余年间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C、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 D、促使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 18.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了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出版业落后,书籍甚少,只有《新青年》可读 B、《新青年》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C、《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 D、《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 19. 《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 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该词的篇数达145篇。这种变化主要是因 为( )
    A、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 B、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 20. 据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记载:“总共人数无确实统计,大概有六七万中国工人开始以独立的姿态,以如此规模的行动,走上政治舞台。这又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这则材料记载评论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北伐战争 D、淮海战役
  • 21. 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A、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
  • 22.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结构图,属于“组织反应”的是(   )

    A、兴办汉阳铁厂 B、提出三民主义 C、宣传民主与科学 D、中国共产党成立
  • 23.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
    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24. 北伐前夕,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主持召开了战时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恽代英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并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制定了《北伐军最近宣传大纲》,筹建了北伐宣传队。由此可知(   )
    A、北伐得到群众广泛支持 B、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 C、北伐战士革命意志坚定 D、国共开始达成共同出兵共识
  • 25. 1924年5月,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第一期学员645人中有十分之一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员。这说明国民革命运动(    )
    A、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 B、国共两党合作破裂 C、由国民党独立领导 D、军队由共产党组成
  • 26. 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 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旨在( )
    A、强调探索革命之路需要从国情出发 B、探索优先发展农村经济之路 C、说明马克思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 D、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 27. “长征共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里,红军战士转战14个省,跨过了近百条江河,翻过了约40座高山,共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红军战士出发时有大约18.6万人,到结束时只剩约5.7万人。”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在长征途中形成了长征精神  B、中国革命历经艰难和曲折 C、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28. 遵义会议后,在红一方面军中的主要领导人形成了牢固共识,从此之后,不管内外形势 发生什么变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三个人作为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作为这个集体 的核心一直没有变动。材料表明遵义会议( )
    A、扭转了长征初期的不利局面 B、形成了党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革命
  • 29. 下图是1936年8月,优秀共产党员赵一曼在黑龙江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前,写给未满8岁儿子的遗书——“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就义的背景是(    )

    A、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 B、七七事变爆发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胜利
  • 30. 张学良晚年接受公开采访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曾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对张学良的这一口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年代久远真伪无从查实 B、当事人口述可信度极高 C、公开采访影响发言内容 D、需要多方史料互相佐证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分别说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事件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00字左右)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级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材料二:该事件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亘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人民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在此之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

    ——摘编自张海鹏《从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上读懂这座里程碑》

    材料三: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jü,急)变嬗(shàn,变迁)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后浪推前浪,显示为两代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答案】

    【答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改良运动”、“暴力革命派夺取国家政权”各指什么事件?两者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对历史人物与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 33. 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在八七会议以前,一直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在秋收起义部队一再失利并面临全军覆灭的危急情况下,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的广大农村转移,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革命摇篮的星火》

    材料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练。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主张面对敌人以阵地战的方式处处设防,这一决策造成了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困境,中共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总结斗争经验,集中全力纠正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开始重新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一路声东击西,党和红军很快重新获得战斗的主动权,最终挽救了中国革命。

    ——摘编自张树军《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条道路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不断战胜困难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