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博雅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组建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 B、日本对中国蓄意侵略 C、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 3. 有学者认为,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和日本相对比。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4. 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 5. 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6. 1912年中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主要是因为它( )
    A、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 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C、宣告了漫长封建制度的彻底终结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 7. 在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仓一带,手工纺织业素称发达,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纱棉布的源源输入,这里的手工纺织业受到沉重的打击。“上海的开埠”始于( )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的签订 C、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D、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
  • 8. 了解历史人物,一定要探究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下列人物对应项对其贡献的概括有待考证的是(    )

    A曾国藩

    B陈独秀

    C康有为

    D孙中山

    A、兴办洋务,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 B、把“启蒙之水”(指民主与科学)洒向“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C、希望在中国完成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
  • 9. 借助时间轴来归纳史实、梳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时间轴可用于研究(    )

    A、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D、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 10. 1900 年一名英军上校在日记中记载:“他们在训练上所缺少的东西,却由他们的勇猛来补足了。他们在优势的敌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敢,不断地使我们相信,中国人并不像我们迄今为止相信的那样,他们很少怯懦,更多的却是爱国心和信念。”该日记描述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与洋枪队激战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11. 下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

    A、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表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成为列强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B、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列强争霸、矛盾重重
  • 13. 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 14. 1856年12月,《北华捷报》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公开了十多篇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的全文,并在评论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以佐证其“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的立场。此举旨在(    )
    A、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进展 B、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 C、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 D、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
  • 15. 《南京条约》签订后,为了弥补战争损失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大幅提高税额,各种名目的附加税更是有增无减,民间流传着“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酷吏,何异虎狼”的说法。这表明鸦片战争(    )
    A、严重破坏了自然经济 B、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C、推动了税收制度的完善 D、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 16.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一部分中国人透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动摇了。”这说明鸦片战争( )
    A、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破产 B、颠覆儒家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D、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
  • 17.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成了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 18. 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C、邓世昌壮烈殉国 D、签订《马关条约》
  • 19.  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标志着列强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种局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戊戌变法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 20.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 21. “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句诗赞颂的收复新疆的湖南人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 22.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 23. 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 24. 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B、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 C、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 25. "这一条约还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 开放口岸的条款;另一面,却进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这一条约( ) 
    A、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开启列强资本输出的先例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26.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五十年”政治方面进化的是(    )
    A、握手取代跪拜 B、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总统取代皇帝 D、新学堂取代旧私塾
  • 27. 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 28. “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他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价的人物( )
    A、领导了公车上书 B、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C、参与了北伐战争 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 29. 经学家周予同在《僵尸的出祟》一文中,谈到民国四年政事堂在教育纲要中增加读儒家经典的事,指出它是为恢复旧礼教造势,民国民主政治随后出现巨大倒退。“民国民主政治”的“巨大倒退”是指(   )
    A、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 C、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D、北洋军阀开始了割据混战
  • 30. “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由此可见,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B、军阀混战延续不休 C、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D、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二、非选择题

  • 31.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1842年8月29日

    1895年4月17日

    1901年9月7日

    材料二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  一个悲壮的故事。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四  一个时代责任。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中其中任何一件发生的大事及其重要影响。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 32. 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坤象究原》《星学发轫》

    《星轺指掌》《中西合历》《分化津梁》

    《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新加坡刑律》《中国古公法论略》

    《富国策》《万国公报》《各国史略》《英文举隅》

    ——摘自《同文馆题名录》

    材料二  亚细亚洲,占全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五大洲……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只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斯诸国而已。

    ——摘自《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

    材料三      1931~1945年教科书部分章目

    教料书

    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

    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新修正标准初中本国史》

    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

    战时儿章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

    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

    ——摘编自《民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等

    题32-2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2)、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类教科书的时代意义。
  • 33. 根据以下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上述材料中“二次革命”的发动者是谁?这次革命是反对谁?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