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汉武帝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从原来的收发文书上升为“并掌诏奏”;成帝时尚书组织形成独立的官署,称为尚书台,并于西汉末年取代丞相府,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汉代尚书权力的演变说明( )A、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B、中枢决策权力弱化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行政流程趋于规范2. 《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这一规定( )A、表明英国进入了议会君主制时期 B、试图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 C、保证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D、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3. 1935年5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该法列举了公民应享有权利,但除信仰与请愿两项之外,各项权利皆明确界定为“依法享有”和“非依法律不得停止或限制之”,且法律的制定权、解释权皆属国民党所有。由材料可知,该《约法》( )A、背离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 B、构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C、加快了训政向宪政过渡的步伐 D、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4. 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提出:自当年4月1日起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票证时代彻底终结,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终于打开。粮票和油票的命运反映了(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计划经济的实行 C、对外开放的深化 D、经济体制的变革5. 明洪武三十年,所录士子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其有弊,对主考官进行处决;明仁宗时正式推行南北卷制度,后又调整为南北中卷制度,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10%;清康熙年间,南北卷制度又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这一系列调整旨在( )A、实现科举录取的公平 B、扩充优秀人才入仕途径 C、维护王朝的统治秩序 D、提升落后地区文化水平6.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和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其包括( )
①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②严格保持中立,规避政治
③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 ④可以担任政务次官或秘书等职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 1906 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提出:“尚公”,注重团结合作和社会公德;“尚武”,仿效各国“全民皆兵之制”;“尚实”,学习西方实证精神,发展实业,使人人具备从事农工商各业的技能。该奏折( )A、强调选官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B、指明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途径 C、突出教育改革对救国的作用 D、是对新式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反思8. “家有雅风,政事规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颇重视家训,著名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南梁名臣徐勉的《戒子崧书》以及颜延之的《庭诰》,《颜氏家训》更是中国最早的“家庭教育著作”。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政府强化律令儒家化 B、士族垄断政权 C、家训推动基层教化 D、儒学繁荣兴盛9.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规定:“交易范围的物品,除特别法禁止出让者外,均可出售……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约定支付报酬的契约。”该法典( )A、确立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D、推动了英美法系的确立10.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说明我国( )A、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C、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D、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11.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时间
文献记录
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
(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
(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
(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B、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是管辖边疆民族的重要手段 D、推动了边疆民族封建化改革12. 宋朝初年以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戎人得钱,悉销铸为器”,于是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宋朝的这一转变( )A、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B、凸显了中原地区经济优势 C、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D、基于维护边疆安全的需要13. 1362年,英国大臣们开始使用英语召开议会。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要形式的法语撰写。上述状况直接推动了( )A、宗教改革兴起 B、民族国家形成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专制王权建立14.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工厂搬迁至新疆,短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批技术骨干;90年代以来,19个省市先后开展了“对口援疆”工作。新疆的经济总量也从1952年的7.9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77万亿元。新疆的发展成就( )A、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B、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C、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中英建交谈判暂时延后。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放弃“一边倒”方针 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16. 明初,为了保障“大明宝钞”的顺利流通,明朝廷曾多次颁布“禁银”令。虽然多次下“禁银”令,但民间市场上白银的私下流通一直没有停止,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可见,明代白银私下流通( )A、冲破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加剧了经济通货膨胀状况 C、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D、适应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17.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但各解放区当时流通的货币有300种之多,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碍,给野战军机动作战也带来很大困难。据此可知( )A、国民党滥发纸币导致金融混乱 B、革命形势面临着重大挑战 C、我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 D、统一发行货币具有紧迫性18. 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B、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C、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19.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进口税则》,确定海关税率,见下表。时间
税率
1928年
分为7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年
分为12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年
分为14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80%
海关进口税率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民国政府真正实现关税自主 D、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20. 南北朝时期,大量农民依附在豪强地主周围。隋朝建立后,多次通过“大索貌阅”的方式来重新核定户籍,若地方官被发现其治下有户籍不实的问题,即面临着被治罪的风险。重新核定户籍( )A、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维护了基层社会治安 C、意在整顿官吏腐败问题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21. 中国古代的义庄是以宗族为单位的,自主设立赡济族人的田庄。据统计,宋代苏州共设立了4个义庄,明代苏州也只设立了8个义庄,而清代的苏州义庄共设立了128个,其中大部分设立于1840—1911年。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方救济系统的失灵 B、社会局势动荡的加剧 C、传统宗法观念的复兴 D、自然经济模式的解体22. 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修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23. 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C、减缓老龄化进程 D、缩小贫富间差距24.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A、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 D、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25. 下图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世界古代主要文明分布示意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在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居民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骆马等家畜 B、②地居民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葡萄 C、③地居民培育出番茄、玉米和芋头等农作物 D、④地是粟的发源地,并饲养猪和狗等动物26.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C、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D、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27. 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①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 ④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28. 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为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表明( )A、政府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换 B、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29.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限制对印度的粮食出口,迫使印度在越南战争中保持中立立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上述材料说明( )A、亚非国家农业发展推动全球治理完善 B、资源对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C、欧美大国能源争夺决定国际秩序演变 D、贸易在区域集团化中占据核心地位30.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31. 14世纪,英格兰地区契约性劳动关系迅速发展。雇佣双方订立契约,规定契约期限、报酬多少与支付方式等,并约定无正当理由双方不得违背。这一现象( )A、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兴起 B、维护了庄园秩序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解决了劳资纠纷32. 在1999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A、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 B、国家干预得到强化 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 D、南北不平衡性加大33. 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学者意在说明(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34. 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的一系列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已形成成熟的商业网络 B、手工业制品畅销各地 C、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D、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35. 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等大西洋沿岸城市逐渐崛起,来自更多其它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大量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于是,阿姆斯特丹出现了银行并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账务系统。这说明( )A、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资本输出助推扩张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顺应价格革命趋势36. 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 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 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37. 从1924至192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合作社的决议、农村工作的决议、单一农业税的决议等一系列决议,指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赋税及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并加以落实。这表明当时苏联( )A、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 B、苏联模式的弊端已开始显现 C、经济发展仍贯彻新经济政策精神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38. 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A、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39. 汉到明清,中国城市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推行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如教育、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这说明古代城市( )A、主要发挥的是经济性功能 B、其发展深受商品经济影响 C、自然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 D、不同时期发展具有一致性40.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文娱活动吸引力增强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二、非选择题(41题12分,42题10分,43题18分,共40分)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至清朝赋役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
唐朝
租庸调制
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租即田租,均田制上的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谷物;调即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
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收。
宋朝
募役法
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政府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又陆续将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材料二
11—16世纪,各地大体上形成了贵族会议,并进而由贵族会议演化出议会,而税权,也大体由贤人会议转入这些组织执掌。由于国家规模空前扩大,事务浩繁,征税更加频繁。每次征税,国王都必须说明理由,而无论什么理由,都必须征得纳税人同意。反过来,由于征税频繁,社会也相应形成了“不经同意不纳税”的习俗或传统。由于征税涉及切身利益,纳税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权,国王遭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这时,纳税人已经意识到赋税作为斗争工具的重要性,并以纳税主体的有利条件要求分享权力。而只要分得一定权力,就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继而制衡王权。
——据顾銮斋《赋税制度与欧洲政治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角度指出16世纪中国与欧洲赋税制度演进的方向有何不同,并分析这种演进对各自社会治理模式产生的影响。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四次工业革命简表
次序
时间
发展之处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到
19世纪40年代
革新了纺织部门,带动了金属加工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兴起,使经济和社会环境、劳动和生活状况发生深刻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期
经济、生产和劳动因为密集的机械化、电气化广泛应用及商品大宗生产出现(泰勒制和福特制)。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因为编程逻辑控制器使用导致产品和生产自动化,人们通过通信技术迅速缩短了物理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
现在
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涵盖了诸多领域,人们沟通方式、获取信息范式、自我表达方式等发生改变。
——根据袁玥《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中有关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而有节奏地劳动,他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上下班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经开发的、具有主导性的、富有的;另一个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015年6月29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并分析其基本特征。(2)、写出材料二中“两部分”具体所指,并分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发起成立该银行的背景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