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俗之工巧兮          时俗:世俗 B、周容以为度             周容:荀合取容 C、郁邑余侘傺兮             侘傺:失意的样子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贫穷,困苦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怀。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3)、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选段中提及了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4)、选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余虽好修姱以机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

  • 2. 阅读《红楼梦》中的两支曲子,完成后面的题目。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1)、对这两支曲子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玉良姻”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B、《终身误》中的“俺”和《枉凝眉》中的他都是指贾宝玉。 C、“阆苑仙葩”指薛宝钗,“美玉无瑕”指林黛玉。 D、“凝眉”意指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2)、关于这两支曲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气咏叹薛宝钗的。 B、《枉凝眉》是写林黛玉的,最后一句照应小说第一回的“还泪”之说。 C、“都道是金玉良姻”的“都”说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得到贾府封建家长的赞同和支持。 D、这两支曲都运用对比,写出了贾宝玉在宝钗、黛玉两个中间徘徊,难以选择。
    (3)、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赏析《枉凝眉》中最后一句:“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中的“尽”的含义与妙处。

三、作文

  • 3. 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作文。

    材料一  雪芹所记大观园,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花源也。其中林壑田池,于荣府中别一天地,自宝玉率群钗来此,怡然自乐,直欲与外人间隔矣。”(二知道人)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你怎样理解“大观园的世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字数不少于1200,要能联系《红楼梦》具体情节(细节)。

  • 4. 读下列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校园文学社刊物近期要推出一个关于“《红楼梦》研读”的专栏,现特邀你为专栏作者,为该栏目撰写赏析文字与读者交流。编者发来以下选题,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写一篇12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要求:1、情节概述符合原著。2、认识评价符合情理。

    宝黛初会    黛玉听曲    晴雯撕扇    熙凤出场

四、文言小题

  • 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本称《诗》,据传是孔子撰写,汉代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现存305篇。 B、《诗经》中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所谓“宗庙之音”,就是专用于天子、诸侯祭祀祖先,宴飨上天,祈年拜神时的乐舞歌辞。“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的价值。 C、《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对《诗经》进行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草木之零落兮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帝高阳之苗裔兮

    ④恐美人之迟暮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竞周容为度      ②集芙蓉为裳 B、①哀民生多艰      ②高余冠岌岌兮 C、①夫孰异道相安     ②偭规矩改错 D、①余好修姱以靰羁兮  ②九死其犹未悔
  • 8.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余曰正则兮

    余曰灵均

    鸷鸟之不

    (2)、形容词作名词

    纷吾既有此内

    不抚壮而弃

    (3)、名词作状语

    搴之木兰兮

    揽洲之宿莽

    (4)、形容词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

    余冠之岌岌兮

    余佩之陆离

    (5)、使动用法

    心而志兮

    (6)、为动用法

    民生之多艰

    伏清白以直兮

  • 9. 文化常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的正误。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楚辞》是由西汉刘向创作而成的。
    (3)、“回朕车以复路兮”中的“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4)、考,称已故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自己已故的母亲为“妣”“先妣”,而已故的父母就合称为“考妣”。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 10. 一词多义。
    (1)、度  竞周容以为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道不通,度已失期
    (2)、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
    (3)、信  苟余情其信芳/愿陛下亲之信之/信言不美
    (4)、乎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延伫乎吾将反/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5)、之  帝高阳之苗裔兮/高余冠之岌岌兮/何方圜之能周兮

五、小阅读

  • 11. 作家通常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从下面两段外貌描写中任选一段。先写出所描写人物的姓名,再分析其外貌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②她依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12. 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请结合课文中的诗句分析。
  • 13. 下列对《离骚》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B、“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C、该诗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D、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绝不向反动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坚强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再看下回便知。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材料二: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瞎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相关内容,分析“金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

  •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欹:通“倚”。②沉音:低声吟咏。③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④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在史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16. 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是《红楼梦》中极为精彩的部分,请根据下文中的画线部分,分析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六、判断题

  • 17. 判断题

    宝玉听了忙问:“馒头庵就在这里?更好了,我们就去。”说着,就加鞭前行,一面回头向茗烟道:“这馒头庵的姑子长往咱们家去,咱们这一去到那里,和他借香炉使使,他自然是肯的。” 

七、现代文阅读

  • 1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楼梦》与西方哲学(有删节)

    我还要补充和强调的是,从文学上说,《红楼梦》是部大悲剧,而从哲学上说,则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相通。

    曹雪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鲁迅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红楼梦》的确布满悲凉之雾,它对世界是悲观的,对人是悲观的,对情爱是悲观的。无论是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还是《红楼梦》预示命运的总结曲都极为悲观。曹雪芹认定,人生没有意义,说到底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这个世界到头来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也不剩。没有谁可以充当救世主,没有人可以挽救美好生命的毁灭和世界的堕落,无论是儒、是道、是释都挽救不了改造不了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荒诞社会。正是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所以《红楼梦》的思想才深刻,才不制造任何幻相、任何乌托邦,才一反中国大团圆的老套,如实地呈现美好的生命一个一个被浊泥世界所吞没。受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红楼梦》文本中设置了三只冷观贾府的冷眼:一是冷子兴,二是秦可卿,三是妙玉,他们都带出悲观的结论。冷子兴一开篇就说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秦可卿在临终前托梦对王熙凤说的那番话,全是“盛筵必散”“诸芳散尽”“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的悲观预言。而妙玉偷听林黛玉弹琴更是预感到断裂之声的不祥之兆。三者全是曹雪芹的悲观主义眼睛。《红楼梦》有大梦,但没有肤浅的乐观主义和肤浅的浪漫气息,这正是他有一种与叔本华相似的哲学意向。贾宝玉说:“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这种话,简直与叔本华说的话如出一辙,而且说在叔本华之前。叔本华正是说,“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被生下来了”,不仅生下来为多余人(如同补天时多余的石头)是错误的,而且压根儿就不应该生,出生就是错,这是对人生多深的绝望。难怪贾宝玉要对同到尘世来走一回的知己林黛玉说出如此至伤之语:“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复得。”

    曹雪芹悲观主义的彻底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生的怀疑,而且认定人性不可改造。这一点,高鹗在续书中很了不起地领会了,保留了贾宝玉在与薛宝钗结婚之后的那一场辩论,他表明了这样的观念: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之心又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跳出这般尘网?……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只是表象,人也只是一个进行表象者而已,并没有实在性,这与曹雪芹的空为本体、诸色乃是幻相的色空哲学完全一致。由于世界是人的表象幻相,因此现实世界的存在同人的梦境就没有多大区别。于是,东、西方这两位智者便不约而同地道破一个悲观主义哲学,这就是“人生乃是一场大梦”。叔本华说:“人生和梦都是同一本书的页子,依次连贯阅读就叫做现实生活。”曹雪芹就说“悲苦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整部《石头记》也不过是人生一梦而已,因此,两个划给人生的句号便是“归于空”(佛教理想)或“归于梵天”(叔本华推崇的印度教理想)。

    王国维的天才正是他敏锐地感觉到叔本华与曹雪芹的哲学相通,而且是在悲观主义哲学上相通。尽管他的论述的主要语汇是悲剧,不是悲观主义,也未能完全穿透与把握叔本华、曹雪芹悲观主义的彻底性内容,但他毕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鲁迅语),毕竟为我们打通并嫁接了东西方的悲观主义哲学血脉,使我们今天有了再认识的可能。

    (1)、依据原文,下列对《红楼梦》及悲观主义的有关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借贾宝玉、冷子兴及秦可卿等表达了悲观主义思想观念。 B、《红楼梦》对世界的发展是没有信心的,对人(哪怕是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在内)所构织的尘网是悲观的,对情爱是悲观的。 C、曹雪芹认定,如果从思想意识方面挽救并改造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荒诞社会,仅仅依靠儒、道、佛是于事无补的。 D、《红楼梦》对人生的意义、人性等表示怀疑与绝望,并且视人生为一场大梦。
    (2)、下列对“正是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所以《红楼梦》的思想才深刻,才不制造任何幻相、任何乌托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中“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既包含曹雪芹对人生的绝望,又包含对人性的绝望。 B、只有持有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思想观念,才能使《红楼梦》的思想深刻。 C、曹雪芹认为空为本体、诸色乃是幻相,这种悲观主义使《红楼梦》有大梦,但没有肤浅的乐观主义和肤浅的浪漫气息。 D、曹雪芹彻底的悲观主义使《红楼梦》一反传统文学故事老套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如实地把美撕毁给读者看,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从纯文学角度来说,其悲剧性与叔本华纯哲学的悲观主义相通。 B、贾宝玉认定人性既不可能回归古圣贤说的“赤子之心”,也不可能进化到“太初”状态。 C、曹雪芹和叔本华对人生及人性的改造问题都持有彻底的悲观主义认识。 D、本文作者与王国维均认为曹雪芹与叔本华的哲学相通,而且主要是在悲观主义哲学上相通。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悲剧和其他很多文学作品的悲剧一样,是由少数几个关键人物精心编织的尘网所造成的。 B、高鹗也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并在续书中借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对话表达了这一观念。 C、叔本华认定“人生和梦连贯起来就是现实生活”,因此他的“归于梵天”的哲学与《红楼梦》的“归于空”的哲学有本质的不同。 D、王国维是第一个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来评论《红楼梦》的悲观主义哲学的中国学者。
  • 1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满城风雨,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良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名副其实。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3)、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袭人,宝玉四个大丫鬟之首,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服侍宝玉细心周到,对人和气,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常常规谏宝玉。 D、宝玉房中丫鬟众多,她们地位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其中最具有反抗精神,不过最后被赶出府的丫鬟是司棋。
    (2)、文中画线处写黛玉伤心落泪有何作用?
  •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目。

    文本一

    宝玉急得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摘选《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文本二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两人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 a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说了事情原委,因又拉上薛蟠,宝钗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注:不防头不留神,不经意。〕,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注:不理论不注意,不在意。〕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保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又回头对袭人说道: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回身去了。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忽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____”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摘选《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1)、下列各项是对《红楼梦》三十三回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王夫人赶来后看到儿子遭痛打,心疼不已,颤巍巍地声气说到:“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看到此景,最后也“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这一场冲突终因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归于平息。 B、宝玉挨打是一个疾风暴雨的大场面,要写得急,才有气氛。窝藏优伶事件、淫辱母婢事件,贾政不审不察,火气上来就揍,没有了程序。但整个过程又写得很有层次,很有区分,画面真实立体。 C、因母婢投井,宝玉感伤,遇见其父拷问,失了往日伶俐;贾环又旁侧作梗,误导贾政认为丫环投井自杀原因就是宝玉强奸未遂。这是宝玉挨打的表层原因。 D、贾政痛打宝玉的本质原因是对宝玉生活态度的不满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担忧。
    (2)、文本一划线句中的“优伶”是指。(人名)“母婢”是指。(人名)
    (3)、文本二,宝玉挨打后,薛宝钗、林黛玉先后来探望宝玉,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⑴下面两句分别是薛宝钗、林黛玉的话,请选择正确序号填入文本二划横线的a、b处。(只填选项)

    A.“你从此可都改了吧!”

    B.“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a.薛宝钗:

    b.林黛玉: 

    ⑵请回答选择这样填写的理由。

    理由:

  • 22. 选做题(下面两个题目选择一题答题)。
    (1)、清代涂滢在《<红楼梦>论赞》中有“袭人,宝钗之影子也”之说。袭人的容貌虽不似宝钗,但在才干、性情、观念、心计等方面,她的确类似于宝钗,请结合文段或原著 , 任选两个角度,分析两人的相似点。
    (2)、《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临走时对袭人说:“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有的版本在“不必”前加了一句“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的往我那里取去”。你认为这一句加好,还是不加好?请结合上文或原著其他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B、《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D、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对《红楼梦》这本书所涉人物情节,下列说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宝玉来看宝钗,黛玉也来看望。然后薛姨妈留大家吃茶,宝玉要喝酒,薛姨妈就拿好酒来给大家一起喝。而宝玉偏偏想喝冷酒,宝钗劝说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心生醋意,借雪雁送手炉来冷嘲热讽一番。 D、宝玉挨打后,薛宝钗第一个到怡红院“探伤”,她托着药丸站着。她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而黛玉则无声而泣,两个眼睛肿得像桃一般,见宝玉醒来,劝说道“你从此都改了吧!”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6)、在《红楼梦》里,判词就是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讳的总结。指出下列判词指的是谁。

    ⑴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⑵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⑶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八、名句名篇默写

  • 24. 古诗文默写。
    (1)、 , 靡有朝矣。
    (2)、 , 二三其德。
    (3)、桑之落矣,
    (4)、 , 謇朝谇而夕替。
    (5)、屈心而抑志兮,
    (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7)、《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8)、《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
  • 25. 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名句。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3)、“。”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6)、《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
    (7)、《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
    (8)、《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9)、《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 26. 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名句。
    (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
    (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
    (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
    (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
    (1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
  • 27. 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名句。
    (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
    (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
    (5)、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6)、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7)、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8)、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9)、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九、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8. 《离骚》中,屈原始终以“好修”为乐,并通过“”两句,表明自己即使遭受极刑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决心。
  • 29. 杜牧《阿房宫赋》结尾总结说“”,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感叹。
  • 30.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是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来写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十、语言文字运用

  • 31. 秦可卿死后,贾蓉续娶的妻子是:(    )
    A、张氏 B、陈氏 C、胡氏 D、周氏
  • 3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1)、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 C、探春理家 D、香菱学诗
    (2)、小汇作为第四届中国进博会志愿者,承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话剧《红楼梦》海外巡演”拟写宣传广告的任务。小汇拟写的广告用词不恰当的一处是(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将以全本演出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甲〕。真与假、兴与衰、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个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乙〕。艺术家们美轮美奂的表演〔丙〕引人入胜的剧情〔丁〕将带领喜爱中国文化的您领略极致中式美学。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 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①  , 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②  , 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③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体弱多病的(甲)不舍得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当(丙)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时,(丁)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曹雪芹着重表现的是林黛玉如何“放晦气”。

    (1)、下列选项中填写的人物与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描述完全一致的是(   )
    A、甲:林黛玉      乙:李纨        丙:紫鹃    丁:林黛玉 B、甲:惜春       乙:王熙凤       丙:雪雁    丁:史湘云 C、甲:林黛玉    乙:王熙凤       丙:雪雁    丁:贾宝玉 D、甲:惜春       乙:李纨        丙:紫鹃    丁:薛宝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34.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姓名。

    (宝玉)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宝玉所见”四句言词”,实际上就是的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