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训练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对偶。 B、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D、“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也多有人咏蜀地山川之险。2. 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3. 对下列句子中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 B、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C、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充满 D、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二、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老臣”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 B、《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而本诗则直接从追忆史实写起。 C、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 D、本诗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龙”则指诸葛亮。(2)、《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骨。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此诗为公元856年冬,李商隐罢官回长安,途经筹笔驿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设想较奇,把猿鸟、风云人格化,说他们畏惧诸葛亮治军的严明,在他死后还维护他生前的军事设施,正面衬托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B、颔联用徒令、终见,反跌一笔,深叹象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最终也不能挽回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还是投降做了俘虏,被驿车押送走了。 C、颈联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 D、尾联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2)、清代方东树认为此诗“义山此诗,语意浩然,作用神魄,真不愧杜公”,请分析本诗与杜甫的《蜀相》表达情感有何异同。8.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 , 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通过设问,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和缅怀之意;《筹笔驿》颈联将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对比,衬托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精神。 B、《蜀相》颈联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后辅佐刘备,匡扶刘禅;《筹笔驿》首联写诸葛亮舍弃南阳的隐居生活,为蜀汉基业南征北战,运筹帷幄。 C、《蜀相》和《筹笔驿》均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写遗址周围景色、回顾诸葛亮为蜀汉呕心沥血来表达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赞颂以及功业未就的惋惜。 D、《蜀相》和《筹笔驿》都借用咏怀诸葛亮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两首中的“英雄”均指诸葛亮之后包括诗人在内的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竞的英雄人物。(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与“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官职来称谓诸葛亮,体现了对诸葛亮功业的肯定,“寻”说明诗人主动去寻找,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B、颔联“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声一色,写出了祠堂内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C、“三顾频烦”从正面展现诸葛亮才能卓著,“天下计”是对诸葛亮经天纬地才能的肯定,也暗含诸葛亮事业的艰难。 D、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2)、“柏森森”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B、颔联中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C、颈联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D、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2)、本诗与《蜀相》都写到“泪”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1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一问一答,从一开始就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寻”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之情。“森森”形容柏树,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B、《蜀相》颔联描绘了武侯祠内盎然的春意,“自”与“空”互文,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流露出作者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C、《书愤》颔联“楼船”两句由六个名词构成,通过意象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D、《书愤》颈联中作者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他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之大,但一个“空”字又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心救国使自己的企盼一再落空的愤慨之情。(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蜀相①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②
杜甫(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③。三分割据纡筹策④ ,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⑤ , 指挥若定失萧曹⑥。运移汉祚⑦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蜀相》是诗人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探访了成都城西北诸葛武祠写下的。②《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访武侯祠写成的组诗之一。③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④纡,苦心谋划。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⑤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⑥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⑦祚:帝位。
(1)、下列对《蜀相》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以下简称“《咏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咏怀》首句“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次句写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B、《蜀相》颔联“自”和“空”两字,极为传神地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咏怀》颔联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华的遗憾和叹惋。三国鼎立之势,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 C、《蜀相》颈联概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咏怀》颈联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D、《蜀相》和《咏怀》两首诗虽然写作时间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大概是差不多的。一方面都赞扬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节、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同时也对诸葛亮功业未遂表达了深切叹惋;另一方面寄托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悲伤之感,尤其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2)、结合以上诗句,分析两首诗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 , 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释】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诸葛亮生平做了高度总括: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抛弃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分忧,南征北伐运筹帷幄,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B、颈联写蜀汉的“千里山河”竟被刘禅降魏轻易断送,两朝君主怨恨劝降的谯周,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 C、尾联以景结情,写如今只剩山岩旁的江水不停地绕着筹笔驿奔流,将岩下流水拟人化,使得原本无情的流水变得多情。 D、本诗游览古迹,追思古人,抒发感慨,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2)、本诗与《蜀相》都是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但诗人寄寓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点。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下句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又有象征意义。 B、颔联“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表现诗人情感态度。 C、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通过出山前后诸葛亮的表现,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D、全诗以虚写实,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2)、请结合本诗尾联与陆游的《书愤》尾联,试比较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1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杏花天·赋莫愁①
周 密②
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③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人,名莫愁,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②周密:南宋文学家,宋亡后隐居不仕。③两桨:出自古歌谣《石城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云盘翠侵妆额”三句描写了莫愁女的发式特点以及眉梢上郁积着的忧愁。 B、“返魂”二句用典,化用屈原的《招魂》,以期待有人能将她招回到故国。 C、最后写江南江北的哀愁、日暮风急中的石城,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感。 D、整首词笔触清丽,情感深挚,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楚感慨,实属上乘之作。(2)、词中“垂杨自碧”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B、“寻”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自春色”“空好音”则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虔诚。 C、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出深深的遗憾之情。 D、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杜甫。(2)、《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1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联最为工整。(2)、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3)、“丞相柯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1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其中“柏森森”三个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B、颔联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 C、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D、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1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 适
鸟道几登顿② , 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为诗人赴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时所作。昌松,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忽上忽下、忽行忽止,形容山路难行。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隐指还家。“环”与“还”谐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颔联两句一抑一扬,既写山路,又写行人,写山路回应“几登顿”,写行人回应“无暂闲”。 D、本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2)、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三、小阅读-课内
-
20. 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21. 对《蜀相》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但对祠堂的描写已暗含丞相本人。 B、“何处寻”的“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心思其人,才要寻其庙。 C、“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对经常依赖诸葛亮的计策来谋取天下感到很内疚。 D、《蜀相》写于公元760年,杜甫写此诗与当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有关。22. 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23.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它柏树伟岸、质朴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 B、颔联“自”和“空”两字是全诗的诗眼,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淡然宁静。 C、颈联将读者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历史背景下,刻画一位济世扶危贤相形象,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憧憬。 D、尾联咏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暗含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24. 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老臣心”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寄托了诗人济世无人的哀伤。25. 《蜀相》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四、情景默写
-
26. 蜀相(1)、《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2)、《蜀相》中描写祠堂内幽静的春景的诗句:“ , 。”(3)、《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 , 。”
五、小阅读-课外
-
27. 在《蜀相》中,杜甫称赞诸葛亮的功业,那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六、语言表达
-
28. 请根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要求:①语言生动;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并写在文字前面;③100字以上。2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写一个主题论证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200字。
七、非选择类
-
30. 解释词句。(1)、【丞相祠堂】(2)、【锦官城外柏森森】(3)、【自】(4)、【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6)、【出师未捷身先死】
八、文言文阅读
-
31. 阅读下列文段,回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 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 , 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道路险厄,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
(1)、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诛周主之罪 诛:声讨 B、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敝:疲惫 C、臣请谒其故 谒:陈述 D、不如伐蜀之完也 完:完美(2)、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曰:请闻其说。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B、挟天子以令天下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 C、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D、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B、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C、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D、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的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 B、二周,指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 C、西海,古人以为中国处在四海之内,蜀在远西,故称蜀西海。 D、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九州”,故古代以九鼎象征国家。(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张仪主张讨伐韩国,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 B、司马错认为伐蜀可以富国强兵,既能获得丰厚的利益,也不会招致其他国加反对。 C、司马错认为讨伐韩国,挟持天子,定会导致多国联合对付秦国,使秦国陷入危险。 D、秦惠王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兵攻打蜀国取得了成功,这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