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小题

  •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颇为深远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二、小阅读

  •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 B、“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C、全词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实笔,为下文对比铺垫;写扬州的今日,只用虚笔勾勒。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 D、全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写得空灵、疏淡,这样更能激起读者联想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三、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一般是先有乐谱再填作歌词,不过也有先作了歌词再配上乐谱的情况。 B、更多的词人因为音乐知识贫乏,只能根据现成的乐谱填词,或找能作谱的人合作,自己填词。 C、能够独自作谱作词的词人并不多,因为这既要求词人通晓音乐,能独自创调制谱,还要会填词。 D、按谱填词,因在语言上受句法和声调的限制,不如先作词后作谱更便于如意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永与教坊乐工的合作,一词一谱,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传于世,这也是柳永名声大噪的缘由之一。 B、周邦彦与江南某氏“有瓜葛”,周邦彦常常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频频为新谱作新词,因而词集中新调新谱更多。 C、范成大自创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只好请姜夔出手相助,为其新谱填词。 D、吴曾所记《明月逐人来》词由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也是宋词中歌谱与歌词分别出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词,再配上谐美的歌谱。 B、填词讲究歌韵和谐,即曲谱与文字语句协调,但真正能做到乐谱与词句合拍的少,能依谱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C、好多词人谈及音律望而却步。若不能通晓音律,文学功底再好,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D、一般词人作词,并不要求合乐歌唱,往往不协律腔,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声韵仿作,事实上已经把词诗律化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
    A、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B、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D、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两种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四、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序文及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B、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C、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两项比照,“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D、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犹厌言兵”四字,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2)、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姜夔

    括苍烟雨楼,石湖居士所造也。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而山势环绕,峰岭高秀过之。观居士题颜,且歌其所作《虞美人》,夔亦作一解

    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

    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

    【注】①括苍:山名,在浙江处州。烟雨楼为范成大(石湖居士)任职处州时所建造。姜夔曾得到范成大许多帮助,两人交往甚密。本词作于开禧二年(1206),时范成大已去世十三年。蓬莱阁:在浙江绍兴。题颜:题写的匾额。②老仙鹤驭:古人讳称人死为“驾鹤归西”。《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仙去,后化鹤归辽,有歌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凭栏眺望之景,“苍龙背”喻山峦奇伟,“巉天翠”状峰岭峻拔挺秀,写景如画,与小序中的叙写相呼应。 B、刚游罢绍兴蓬莱阁,又来到括苍烟雨楼,两相比较,词人更钟情于烟雨楼烟雨迷蒙的特色,非领略此番景致不能尽兴。 C、过片两句回眸来时登山路径,只见迷蒙幽深模糊不清,暗合“烟雨”两字,既是对上阕结句的回应,也隐含人生况味。 D、因是终生难忘的知己长者,词人登临范成大生前所修建的烟雨楼时不免触景生情,作品记游写景亦含追念故人的感怀。
    (2)、下阕结尾两句与姜夔《扬州慢》词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两句均为用典,艺术效果则同中有异,依据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长相思

    陆游

    悟浮生,厌浮名。回视千钟一发轻,从今心太平。

    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下阕分别用“厌”“爱”两个相反的情感词,突出词人鲜明的爱憎立场。 B、“千钟一发轻”体现词人对高官厚禄的鄙弃,与“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意思相近。 C、下阕选取“松声”“泉声”“孤桐”“秋月”等典型意象,暗写词人闲适的归隐生活。 D、上阕“心太平”和下阕“谁解听”,从表面看有矛盾之嫌,但内在的情感是贯通的。
    (2)、本词“空江秋月明”和姜夔《扬州慢》中“冷月无声”两句在意境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该词作于此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流淌着宛转的小溪。 B、“百亩中庭”“小院回廊”都直观地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生活十分富足宽裕。 C、“半是苔”“春寂寂”表现了环境的凄清冷落,说明了世人对词人归隐的理解。 D、词中两个“为谁”之问,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对内心尚存的那份热情的自嘲。
    (2)、“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