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大规模的祝酒会。会上关于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官员们出现分歧。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最后采用郡县制。据此可知,秦朝( )A、统一使国家治理卓有成效 B、廷议制度避免了决策失误 C、官员们离心离德各自为政 D、君主决策包含了集体智慧2. 汉代刺史制度中有六条关于监察职责的具体内容。除第—条针对豪强大户外,其他都是针对两千石郡守。这表明汉代( )A、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监管 B、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 C、官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 D、刺史代表中央位高权重3. 图1是曲辕犁与直犁受力分析图。据此推断,曲辕犁的使用( )A、改进了农业生产动力 B、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益 C、推动了租佃关系发展 D、加重了土地兼并现象4. 唐天宝年间从西城来长安朝贡的使臣,因安史之乱长期滞留长安,由朝廷为他们提供供给后来朝廷因故停止供给,提供回国的通道,可是滞留的西域使臣无一人愿意回归。据此可推知( )A、封建国家的国力影响治理能力 B、长安城具有国际吸引力 C、唐朝推行朝贡外交与羁縻政策 D、唐朝对外交通畅通无阻5. 1544年广东增城《沙堤乡约》认为在乡约之中宜讲六谕有特别意义:“宜以圣谕,不忘君也,忠也;申以训词,教民睦也,顺也。”这体现了( )A、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渗透 B、乡约确保民众和睦相处 C、皇权不断加强达到顶峰 D、法律与乡约的紧密结合6. 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疑,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A、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 B、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书撰写成为了民间的潮流 D、农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7.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美洲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各国来华招工,华工遭受拐骗、出洋为奴的案件时有发生。李鸿章建议遣使设官,拯救华民。清政府迅速向美洲派驻使臣。这( )A、顺应拉美各国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B、推动了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 C、源于不平等条约使劳动力大量外流 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政治理念8. 甲午战败后,张謇建议修建铁路,并指出铁路建设的意义在于“万里之外,旦夕可至”、“风俗之陋,靡不尽除”、“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等。这一建议( )A、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萌发 B、加强了清政府军事实力 C、促进水陆交通运输的发展 D、体现了国家出路的探索9. 有一份文件写道:“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该文件诞生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0. 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据此可知( )A、国民党政府的货币系统崩溃 B、石家庄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C、币制探索顺应形势发展需要 D、人民币成为了国家的政治象征11. 距今约2700年的古希腊陶壺上展现了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步兵主体是公民,公民也是土地所有者,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掌握绝大部分社会财富。这说明( )A、公民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B、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 C、公民由奴隶主贵族组成 D、古希腊手工业水平高12. 13世纪,《大宪章》最主要的两条原则是:臣民有对自己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在臣民与君主的契约关系中,臣民有反抗暴君的权利。这表明,此时英国(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王权受到法律制约 C、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确立了等级君主制13. 在中世纪的英国,肉是奢侈之物。进入15世纪,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这表明(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C、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君主立宪制政体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14. 表1是1495—1744年英国政府颁布的限制乞讨的法令。这些法令颁布的背景是( )
年份
法律
1495年
《反对流浪汉和乞丐法》
1531年
《关于惩罚乞丐与流浪汉法》
1536年
《惩治身强力壮流民与乞丐法》
1610年
《反对恶棍、流浪汉与恶丐等法令》
1744年
《修正和加强有关恶棍和流浪汉法》
A、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不断完善 B、英国城市化的稳步推进 C、圈地运动驱使农民离开土地 D、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15. 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被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德国( )A、工业化的高度发展 B、工业化进程的生态问题 C、城市基础建设落后 D、政府缺乏对民生的关注16. 有学者在谈论某一体系时指出,美国不可能同时实现以下两个条件:既向世界供应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黄金储备维持在满足黄金可以兑换承诺所要求的水平。该学者谈论的体系可能是(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总结秦速亡的教训,积极实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至董伸舒提出重选举、兴学校、独尊儒术三大文教政策,我国第一个正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得以建立和实行,该制度主要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授以相应官职。
材料二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八股文具有防止作弊,使评卷标准化、客观化,减少评卷工作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验考生文字基本功等好处。
——以上均摘编自田建荣《科举考试命题立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二的观点。18. 交通变革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对于工业发展来说,有时候,方便地获得原材料的途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候,到达市场的途径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交通既有利于工厂更方便地获得原材料,也有利于更方便地把产品运抵市场。同样,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交通要迅速变革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工业发展需求,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交通变革注入了技术动力。
——摘编自林国锦《1750—1830年英国交通变革及其影响初探》
材料二
表2美国城市交通发展简表
1888年
美国第一个城市电车系统在里士满营业。
19世纪最后10年
工业的扩张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没有交通运输网,像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都市是不可能发展的。
1895年
美国城市有轨电车达850条线路,里程超过1万英里。随后10年电车运输里程增加了2倍。电车使人们的生活半径从“步行城市”的2.5英里延伸到6英里以上。
1890—1910
美国由每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生活在城市发展到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
——摘编自卡恩斯等:《美国通史》(第12版),吴金平等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和交通变革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交通变革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嘉祐年间(1056—1063),由于主管官吏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政府将全国茶的专卖改为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宋史》记载,专卖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一些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时务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茶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从清末到民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使华茶市场雪.上加霜,但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最终,华茶外销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摘编自马蕾《1900—1920年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叶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到民国初为挽救华茶所做的努力并进行评价。20. 某同学以“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整理了以下大事年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表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年表
时间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大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20世纪70、80年代
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4年
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9、2004、2018年
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6年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10年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请从表3中任选2个或以上史实,围绕“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自拟题目,进行阐述。(要求:史实选取恰当,题目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