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2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6 类型:一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文学作品阅读
窗前的小杏树
陈海强
①第一眼看到小杏树开花,我悄悄说了句:“从此算是住进杏花村啦。”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 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 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的注意。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 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绽放的杏花。 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 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 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 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从树篱上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无需放大镜,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
④或许,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 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 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 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 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 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 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 有段时间,我短暂地居家办公,便有了更多时间注意小杏树。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有时候,我从小杏树下走过,看到小路上已经撒满落花,不禁担忧树上还能结几枚杏子。 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 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 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 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 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 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 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 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 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表格,梳理文章思路,完成相应的填空。时间
十多年前的冬天
农历二月
去年夏天
有段时间
所见小杏树
在晨曦中伫立
②
头顶浓荫去了又来
④
我的情感
①
期待,喜爱,珍惜
③
感动,敬佩
(2)、赏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
(3)、作者写杏树时,还写了它周围的大柳树、大香椿树、大柿子树,这样写有何作用?(4)、阅读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从选文中的小杏树和材料中的小桃树身上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答出两点)【链接材料】
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2. 现代文阅读世间最贵的书
①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欣喜地笑了。
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因为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有删改)
(1)、请你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父亲送“我”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
(2)、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①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欣喜地笑了。
②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
(3)、根据上下文,揣摩退稿信的内容,以编辑的口吻把他最想说的话写出来。(不少于40字)(4)、第⑧句画曲线句子“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请你说说“我”为什么“开心”?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养鼠
贾平凹
买了十三楼的一个单元房做书房,以为街道的尘灰不得上来,蚊子不得上来
可以肯定的这只是一只老鼠,因为我见过一次。那天早上一开门,它正立在客厅,似乎吓了一跳,跌坐在地上,皮毛淡黄,尖嘴长尾,我得赶紧检查房子的漏洞,我发现柜式空调的下水管那儿有个空隙,屋里到处堆满书籍报刊和收集来的古董玩物,清理起来十分困难,但它仍不靠近。晚上开了门让它走吧,可在城市的公寓楼上,何况还可能有另外的老鼠进来。那怎么办?既然无法捉它和撵它,它又无法自己出去,那就养吧。一养便养了四年,我还在养着。
养老鼠其实不费劲,给它提供食物就是。我的书房离我居住的家较远,我每天早上来到书房,将一块馒头放在一块干净的秦砖上,第二天早上再来时,我常在冰箱里备有二三个馒头。数月后,到了秋天,没有了馒头,我就放了花生,什么嘴呀,这么挑食?朋友请吃饭,排骨呀,油饼、锅盔和饺子拿回来,它只吃锅盔。丸子不吃,糯米团不吃,核桃仁葡萄干不吃。那它还吃什么呢?我想想有一首歌:我爱你,爱着你,结果它根本不吃。它还是喜欢吃馒头和锅盔,我就笑了,我们陕西人爱吃这些,它也真是陕西的老鼠。
我的书房里拥挤不堪,除了几十个书架,这儿一摞书籍;更多的是秦汉唐的陶器、木刻、石雕。我到了外边,尤其是晚上,堆放了那么多东西;那些东西都是不动的,只有老鼠在其中穿行,如同巡夜一般 , 心里便充满了乐意。
但我仍是给老鼠发过两次火。一次我翻捡那些汉唐石碑的拓片,发现有三四张被咬破了。我勃然大怒,骂道:“老鼠,你竟敢咬我拓片?我警告你,如果再敢咬书咬纸,再没有发现它咬碎过什么。另一次,我在擦拭客房中堂的案桌,竟然有了老鼠的屎粒和尿渍,我再一次火冒三丈,老鼠!明天我抱一只猫来!”但当我去市场买猫的时候,主意又变了
朋友们知道我在书房里养着老鼠,都取笑我。我说:“这是一只听话的老鼠。”他们说:“听话?该不会说这是一只有文化的老鼠吧。”我脸上发烧,说:“它进来了,我能不养吗?或许是一种缘吧。”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老鼠,为什么偏就是这一只老鼠进了我的书房?它从地面到十三楼,容易吗?如果它没有文化,它白天里要看我读书写著,听着我和朋友们说文论艺,它也该有些文化了吧。所以我觉得我养了老鼠并不丢人,也不是无聊。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下午,我在书房里写小说,到了黄昏,摘下眼镜凝视对面的佛像。我看着佛像祈祷,祈望神灵赐给我智慧的力量,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它。它还是那么一柞长,皮毛淡黄。它在那里背向着我,两个前爪举着,然后俯下身去,又俯下身去。我一下子惊呆了,也感动不已。我没有弄出声响,然后便去了另一个房间。等它走了,我吁了一口气,就写下了这篇小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选文开头写作者抓不住又撵不走老鼠的处境,引出下文养鼠的经历。 B、作者发现老鼠最爱吃的是馒头和锅盔,于是调侃它是一只陕西老鼠。 C、作者看到老鼠咬坏的拓片时,便想买猫来捉老鼠,但最终不忍实施。 D、选文写了作者在书房养鼠的种种细节,语言幽默,富有生活气息。(2)、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那些东西都是不动的,只有老鼠在其中穿行,如同巡夜一般 , 心里便充满了乐意。
(3)、文中作者对老鼠的情感复杂而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作者认为这是一只“听话的”“有文化的”老鼠,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兰 花
王寒
①二月里,家里的春兰开花了。春兰风骨清奇,有种内敛的美。清末台州才女屈蕙孃有一首《望湘人》,她用“瘦倚金风,凉含玉露”来赞美兰花脱俗之美。我以为,兰花是经得起这番赞美的。
②兰花生于荒山僻壤,长于涧底幽谷,姿容素雅,的确有一种出尘之美。人有人格,花呢,亦有花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兰花是人品和气节的象征,用来比喻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隐士高人再恰当不过。百花中兰花的地位很高,光凭它的香,就足以抵过万紫千红的美。其实,若论香味,兰花的香显然不是最浓郁的,但胜在清香幽远。兰花生长在深山静幽处,故被称为幽兰。它的香味也是幽幽的,不带一丝脂粉气。兰花的这种个性,就像《牡丹亭》里所唱——你道翠生生出落的群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清代画家蒲华,擅画竹,也爱画兰花。他笔下的兰花,或几茎,或数丛,或倚石,或临水,墨色淡雅,叶片细长瘦韧,有冷清绝俗之风韵,寥寥几笔,清趣无穷。
③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花貌喻美人容颜,在文学作品中司空见惯。形容女子的美貌,用的植物是莲,是芙蓉,是桃花。脸色红润,是“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长得美丽,是“芙蓉如面柳如眉”;步态曼妙,则是“轻移莲步”“一步一朵莲花”。至于品性,则要用兰花来比,“兰心惠质”就是对一个女子最高的评价。
④雨水和惊蛰节气,春兰开始登场。这些年来,每到这两个节气,台州总要举办几场兰展。这是台州春天里的第一场花卉选美大赛,来自民间的春兰齐齐亮相,比一比谁开得最美,谁开得最香,谁的身价最高。
⑤兰花也有严格的选美标准,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标准很多,手要如娇荑① , 肤要如凝脂,领要如蝤蛴② , 齿要如瓠犀③ , 还要螓首蛾眉。对兰花色香味也有讲究,色泽以嫩绿为上,浓绿次之,赤绿更次之,花红色鲜明者为佳,味道过于浓烈则为小品。美人要香肩,而兰花以平肩为上品。严格程度,不亚于选美。
⑥身边有几个养兰高手,他们对兰花的感情,可以用一个“痴”字来形容,就像屠洪刚唱的《霸王别姬》——人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他们被兰花迷得神魂颠倒,一掷千金,就是为了一朵兰花。他们培育的兰花,叫台州牡丹、金鼎荷、玉芙蓉、黄花素心、流云、红宝莲、冰美人、莲瓣观音素、仙居碧玉、括苍凌荷……这一个个兰花的芳名,简直就是风情万种的美人的艺名。
⑦家乡父老甚是爱兰。山民上山斫柴,满挑的柴火中,常有一两株山野的兰花,这是他们砍柴时随手挖来的。想着那些山民、樵夫担上插着兰花,夕阳西下时施施然回家,便觉有悠然之气。某位老先生一生痴爱兰花,得空时常约上三两兰友,到山中寻找好兰。古稀之年,老人家在山上找到一棵好兰,心满意足,谢了土地爷,此后不再上山寻花。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情感,是如此亲近,却又如此单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几乎成了绝响。
⑧春兰开时,总有朋友邀我去赏花。以往,我总是迫不及待赶了去,唯恐错过了兰花的嘉年华。这一回,我慢笃笃地说,我家的兰花也开了呢。
⑨是在突然间,闻见兰花香的——昨晚在单位加班,回家已晚,到阳台上,伸了个大大的懒腰,闻到空气中若有如无的幽香。定心一闻,是春兰的香。细一瞧,发现角落里的那盆春兰,趁我不在时,不声不响开花了。
⑩在冷寂的早春,悄然开放的春兰,给了我春天的第一个惊喜。
(有删改)
【注释】①娇荑tí :细嫩 ②蝤蛴qiú qí:洁白丰润 ③瓠犀hù xī:整齐
(1)、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兰花的“脱俗之美”,请简要概括。(2)、请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情感,是如此亲近,却又如此单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几乎成了绝响。
(3)、有人认为第⑨段放在原文显得多余,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请阐述理由。(4)、王寒的散文,其语言风格可优雅,“有诗意”;也可通俗,“接地气”,请以第⑤、⑥段为例,谈谈你对其散文语言“雅俗共赏”的理解。(5)、若将这篇散文编入目录,对于“一树繁花”、“人间烟火”、“故里风物”三个目录,你认为归于哪个目录最合适?请阐述你的看法。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 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 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 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 怎能解 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 流淌在无线电波里, 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 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 母亲就要 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 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 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 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 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 一番铺垫, 方才 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 要细细吃, 吃完就没了。所以, 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 每天吃一小块, 其余的用纸包好藏 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 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 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 不及待地打开箱子, 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 并深情地望着我, 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 肚 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 后觉不妥, 小心翼翼取出来, 掰 开五分之一左右, 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 要是母亲责问起来, 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 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 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 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 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 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 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 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 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 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 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 挑三拣四, 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 我会拿过来, 一粒 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 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 又想起那块圆 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辅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3)、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 母探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拥抱星辰拥抱你
高绪丽
①春节过去不久,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顿家常饭菜。饭后,父亲陪着他的小外孙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打起了扑克,有时为了一张牌,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看着一老一小盘腿坐在那儿的模样,我们时不时笑出了声。不知不觉,夜已渐深。
②母亲要去厢房取东西,我也下炕陪她。经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不大的院子上方,无数颗星星亮晶晶地嵌在夜空上。那一刻,颜色深邃的夜空像极了幕布,它每一分钟上演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那一刻,我像个孩子似的,仰起头,与这些星星对话。于是,记忆里那一晚的夜色,隔着二十几年的旧时光,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风、温和,干净、清凉。
③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晚,我蒙眬中看到母亲准备出门,连忙起身穿衣,把街门闩好,与母亲一前一后,投身到茫茫夜色里。
④连日干旱,村子附近的几处大湾小河早就干涸,露出打着补丁一样的河底。哪里有水湾,哪里就有人眼巴巴地看守着。我家果园的旁边恰有一个不大的水眼,我与母亲打算趁父亲外出上夜班的时间,在水眼处守夜。
⑤走过夜路的人,对星光会有种莫名的亲近,因为它会指引你,给你力量,陪你一道穿过黑暗。去山上的小路,平日里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刚出家门那会儿,内心对黑暗还有抑制不住的恐惧,隔着胸腔,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竟没来由地安定下来。有了星光相伴,走起山路来,也没想象的那么困难。
⑥夜,像一块很大的黑丝绒布,罩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几颗星星如同钻石一般,零零散散地点缀在黑丝绒布上,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不同于白天的炽热与喧嚣,眼前的世界,出奇地安静。
⑦庆幸的是,我们赶到果园旁边的水眼处时,没有人守着。
⑧此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母亲在水眼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我挨着母亲,抬起头,仰望着夜幕深处的星光。
⑨夜凉如水。半个多小时过去,水湾里的水从开始的黑咕隆咚,到明晃晃地透着亮光,越积越多。母亲弯下腰,把空桶摁到水湾底,再提上来,足有大半桶水。担心我们离开的工夫会有人来,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我们来到一棵树下,“呼啦”一下子,把大半桶水全部倒到苹果树的树根旁边,再提着空桶小跑着回去。还坐在那块石头上,守着夜色,守着星辰,静待水湾里的水越积越多。
⑩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安静的夜色里,我仿佛可以清晰地听到苹果树“咕咚咕咚”喝水的声音,久旱逢甘霖的喜悦,透着无法掩藏、令人满足的诱惑,在这个夜晚,汇成一首动人的歌。
⑪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在不同的年纪无数次回忆过那夜的星光,到最后,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 , 在我的心头萦绕 , 久久不散。
⑫几天前,我们又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过晚饭,小儿想要车里的玩具,我同母亲一起去门口的车上拿。彼时,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无数颗星星在头顶上方一闪一闪地眨着小眼睛。乡下的夜空如此亲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够到那颗最亮的星星。
⑬我随口问母亲:“还记得那晚我们去给苹果树浇水吗?”
⑭母亲被问得没有防备,但马上回过神来,说:“怎么会不记得啊!那一夜,幸亏有你做伴。”
⑮我微笑着,用力抱了抱母亲。
(选自《齐鲁晚报》2022年3月30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填写完整。①仰望星空,引出回忆;②星光相伴,;③再望星空,。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与情感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在“母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的品质。(4)、文中反复描写那一夜的星空,那个夜晚对“我”来说有何意义?请写出你的探究。7. 现代文阅读白杨礼赞(选段)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第①段主要从干、枝、、等方面写白杨树的(特点)。(2)、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述这种写法的作用。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3)、文中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8. 课外类文阅读向泥土敬礼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意儿。泥土有脾气,你不要拗,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用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家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支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作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它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儿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2)、你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3)、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4)、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9. 现代文阅读好沉的一怀土
石 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面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梁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怀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屏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怀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 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 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中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了“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高梁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鼓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 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①赏析画线句子。
②赏析加点词语。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⑩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10. 文学文本阅读秃的梧桐
苏雪林
①A.“这株梧桐, 怕再也难得活了!”
②人们走过那秃梧桐下, 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依,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④屋前的石阶, 虽仅有其一, 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 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 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 立在那里, 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 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以前的美荫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 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 仍然萌新的芽, 吐新的叶,整整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⑪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 园中减少了葱茏的绿意,却也填了蔚蓝的天光。爬上榆干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 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 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⑫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 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 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 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 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⑬这时候, 园里另外一株梧桐, 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 自然更是一无所有, 只有亭亭如青玉的树干, 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⑭B.“这株梧桐, 怕再也不得活了!”
⑮人们走过秃梧桐下, 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⑯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来。
⑰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⑱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阅读上文,筛选各个季节梧桐的特点,梳理文章脉络。季节
梧桐特点
春天
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 团团附着树端, 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①
②
③
④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是以⑤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品读文章开头、结尾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可以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思想感情。下面两句话分别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请联系上下文,体会人们情感的变化。A. “这株梧桐, 怕再也难得活了 !”
B.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3)、散文中一些感悟、评价性的语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作者的情感。请参考示例,再摘录一处文中感悟、评价性语句,并写下你的理解。示例: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 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 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 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 立在那里, 亭亭有如青玉。
理解: “不幸”“只”表现出作者对梧桐被蚂蚁侵蚀枝干, 又被雷劈断的遭遇感到同情。
摘录: ▲理解: ▲
(4)、托物言志是散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阅读中可以抓住写景状物的语句,关联文章中心,体味作者的情思和感悟。小语和小文在读完本文后,围绕作者的情感进行了交流。请根据文章内容和阅读经验,补全内容。小语:读完本文后,我发现文中的景和物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小文:是的,文中的冷风将梧桐树的树叶吹落,蚂蚁侵蚀着梧桐树,冷风和蚂蚁象征着①
小语: 而文章的主角——梧桐,在遭遇蚂蚁咬啮和雷劈, 只剩下二丈多高的树身的情况下,依旧② , 象征着 种③的精神。
小文: 是呀, 从梧桐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④ 。
11. 阅读理解犁尖上的往事
秋 石
①在故乡, 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 老屋、 畜口、 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 “好日子,好日子呀。”
②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 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毛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 一张犁, 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 伫立于父亲的面前, 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 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 犁被擦得锃亮, 光芒四射。接着, 父亲又拿起斧头, 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 瓷实了、妥帖了, 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 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③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踵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 田野里, 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 开始下犁, 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 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 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 此起彼伏。 大田里, 犁滑行自如, 一圈又一圈, 父亲鼻翼翁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④待霜降了, 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 田野归于沉寂。 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 想起犁, 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 父亲挪了挪犁, 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 直擦出逼人的光芒。 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 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⑤父亲一生视钱财如粪土,乐助乡人,唯独爱犁如命,从不肯借犁于他人。 父亲打造犁,必先燃三炷香, 念念有词,从不轻信一些蹩脚的匠人, 非三叔公不打犁。 父亲说,犁如其人, 曲直是非,尽在榫卯之间,心眼不正的人打不出好犁,三叔公一身正气,所以,三叔公打出的犁好用。父亲打犁, 非榆树不取,榆树的韧性就像父亲的倔脾气,榆树打的犁,才能犁出大地的脉络。
⑥农谚说: “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⑦漫长的冬天, “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⑧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 “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 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 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 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 或损坏的犁头、 犁耳, 哐当一声扔在地上。 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 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 准备拉风……很快, 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 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 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 “哧哧” 地冒着热气, 流入模具中。 只半根烟的工夫, 模子里的犁头、 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 一股白烟袅袅腾空。 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 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 被铁丝贯穿着, “哐当、哐当”地响着, 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⑨一晃十多年未见着犁了,血脉相连的犁,湮没于现代农业的机械轰鸣声中。 犁,在故乡摇摇欲坠的老屋里,在我生命的谱系里,已经锈迹斑斑,像一声遥远的叹息。
⑩一张木爬犁,就是一部农耕史。
⑪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 匍匐于大地。
(1)、请帮助小文完成农事助读小卡片。时节
农田景致
农事活动
初春
①
②
谷雨
云雾缭绕, 漫田花开
③
④
⑤
上油保养
(2)、作者对父亲擦犁的动作进行了反复的细节描写,请分析其用意。(3)、小文在阅读第⑦到⑪段时运用了互助卡,同学之间互相解答疑惑。请你帮助她解答同学的疑惑,并帮小文提一个有关“犁”的问题。互助卡
同学的疑惑: 为何如此详细地描述“铸犁头”?
小文释疑: ①
小文的疑惑:②
(4)、 小文准备将本文推荐给校杂志社,请帮助小文为本文写一段推荐语。12. 阅读夜风送来槐花香
梁新会
①入夜,乘公交车回家。 刚一下车,一股清甜之气扑鼻而来。 槐花,是槐花开了! 我一眼就瞅见三棵洋槐树,站在路边的冬青后面,显得卓尔不群。
②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 香气愈发浓郁,我忍不住深吸了几口。 一瞬间,我仿佛置身槐香的世界,不,应该是故乡漫山遍野的槐树林中。此香,彼香,分辨不清。在此之前,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唯有故乡的槐花才配叫槐花。
③而今夜,我站立在城市的街头,却分明嗅到了故乡的槐花香。
④故乡永寿地处偏远,气温回升慢,每到四月底五月初,县城附近的四十万亩槐花才开始绽放。其时,恰逢五一黄金周,槐花节盛大启幕,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槐林,赏景采花,品槐花蜜,游览古县城,敲打战鼓,玩得不亦乐乎。
⑤老家离县城远,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植有洋槐树,花开时节,香气冲天。 槐树高大多刺,难以攀爬,不易采摘,需要全家齐上阵。 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 以前,槐花麦饭是人们度过饥馑荒年的主要饭食。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变着花样吃槐花,大家也就学着样儿用槐花烙菜盒子,包饺子,炖肉了。
⑥夜色滤去了城市的繁嚣,也隐没了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世界一下子变得很安静,静得只有几棵开花的洋槐树在风中窃窃私语。我身在花香最浓处,被纯粹的香气包围起来,鼻翼翕动,整个世界瞬间香甜如蜜。
⑦贪婪地深呼吸,想要这清甜之气带我回到故乡。那一刻,我喜悦而安详——我确信我在城市的街头闻到了故乡的气息。我曾经在想念母亲做的臊子面时,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最正宗的家乡风味;我曾经陪着在外地工作的亲友,按图索骥去网红店品尝记忆中的味道,结果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 每每如此,我便确信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离开故乡,在外打拼,得到的同时也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 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 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 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他才从众人口中得知那些年他回老家睡安稳觉时,父母整宿整宿都不敢合眼,生怕他有什么闪失。 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希望儿女不要忘记根本,但更希望儿女在外万事顺遂,随遇而安。 此心安处即吾乡。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
⑨其实,今世之人,能够一辈子不离开家乡的少之又少。 谁没有在陌生街头举目无亲、踽踽独行的悲凉和无助呢?好在住久了,时间会治愈一切。 他乡也就有了故乡的气息。 你看,满街的美食,来自天南地北,它们要想在城市里存在,就得既保持住故乡风味,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喜好。 人也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 故而,人们常把工作久了的城市叫作第二故乡。
⑩夜晚的清风送来槐花香,我站在城市里闻见了故乡的味道。 心生欢喜!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概括·忆槐花】阅读文章,完成思维导图。(2)、【品析·赏槐花】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①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3)、【理解·思槐花】作者为何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资料概括回答。资料:①梁新会,陕西青年作家,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②民俗有云:“门前种棵槐,财运自然来。”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瘠薄,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 在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槐花、槐叶还是救命的口粮,在歉收的年景,帮助人们度过饥荒,被百姓称为“救命树”。
(4)、【感悟·恋槐花】同样都是快乐,“我”在城市中闻到“槐花香”心生“欢喜”与课文《社戏》里“我”与小朋友看戏那晚的快乐,两者的原因有何不同?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我的第一本书
张洁
我本以为,这一辈子再无出路了。永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世人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为贫困所苦,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聪明才智,因为连发现它、测试它、实现它的机会都没有。
在成千上万受苦受难的知识分子当中,在无法超越外界或自身的障碍而为数不多的、摆脱了虚伪的婚姻关系的妇女当中,我的遭遇,本属平常而又平常。我本应接受这个现实;在给我限定的社会地位上,了此一生。
偏偏我生来不甘屈服,何况我自觉比那些伪善的“正人君子”光明得多,也比那些靠裙带关系混饭吃的人高明得多。
我始终在为从各种力量的压抑下挣扎出来而苦斗不已。但是,在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如果不是后来开放,使中国在政治形势上得到一个全面的突破和进展,无论是我,或是别的什么人,怎样拼搏也是无用的。这给了所有的人一个机会。
那时我已年近四十,心力、体力都不允许我再做片刻的迟疑,但是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
大学毕业后二十几年单调的、不让人有独立思考的、等因奉此的小公务员生活,可以把任何人的想象力磨得溜光。唯有那怎样也不肯死去的对文学的爱好,给我一线希望。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以为他们是最不幸的,白白耽误了十年青春。然而我们这一代人,被耽误的,何止是十年?
在文学这一块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土地上,我开始了为时过晚的耕耘。
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写得很苦,前前后后修改了五遍。投稿《人民文学》杂志,又被退了稿。我又将退稿投向{北京文学)。她是一位女编辑,诗人张志民的妻子付雅雯。却得到意外的关注,一字未动地发了头条,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并且在1978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我只有一间房子,晚上为了不影响母亲、女儿的休息,我在厨房的切菜板上写。在洗衣服时,或是上班的路.上进行构思,就这样慢慢地集成了我的第一本书。
当我,第一次把稿费交给母亲的时候,我对她说:“妈,我们终于有钱了,您可以不必再去卖冰棍,卖牛奶了。”母亲哭了。
我要说明的是,我从不歧视卖冰棍、卖牛奶的工作。相反,我认为凭自己的劳动挣饭吃,比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或剥削生活光彩得多。
我自己因为入不敷出,白天忙完办公室里的工作,晚上还要给工厂缝手套,给工程师抄讲义,以补偿工资收入之不足,母亲正是因为年迈,才从小学教师的位子上退休下来,但是为了帮我支撑这个家,不得不替奶厂卖牛奶,替冷饮厂卖冰棍。她一生坎坷,自幼丧母,备受后母的虐待。结婚不久,又被我父亲遗弃,一个人拉扯着我,吃糠咽菜,千辛万苦才把我抚养大,又供我读了大学。我本应侍奉母亲安度晚年,且不说享什么清福。但是我却没有这个能力,使她在将近七十岁的高龄,还要在风吹、日晒、雨打之下辛苦地劳作。
当我摩挲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活在我周围的普通人。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老百姓,也想着整个人类,我爱人类,关心着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我将尽终生的力量为人类而写作,因为我是从普通人当中走出来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段的作用。(2)、为了实现心中的文学梦,作者是怎样战胜所面临的各种困难的,试概括出来。(3)、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文章题目“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4)、认真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认为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4.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蝴蝶与毛毛虫
①前一阵子,我听到一个很悲惨的说法,人怎么就一步一步活成了我们小时候所讨厌的样子!
②我小时候很讨厌取悦别人。我觉得世界很黑暗,人生很空虚,没有任何值得开心的事。我觉得如果做了任何的作品,我所做出的作品要揭露世界有多么的悲惨,以引发读者严肃的思考,我长大以后做节目,大家都跟我说
③小时候,我觉得写作一定要深刻,要揭示人性的悲惨、阴暗、狡猾,最多卖2000本就够了,作者才能够愤世嫉俗,看到畅销书挂了一整墙就生气,这些教你怎么拓展人际关系、怎么赚大钱、怎么变漂亮的书,却把我所重视的严肃文学作品挤到角落。我当时就觉得,这些畅销书的作者太讨厌了,我尤其讨厌一种人,就是把脸放到封面上去的人,我还稍微能够忍受一点,因为比较像遗照;如果是彩色的话,起码你不要笑吧。结果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呢?长大以后,封面就是我的脸。不是黑白的,是彩色的
④我小时候还有一件痛恨的事情,就是被学校逼着参加各类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辩论比赛,我被逼着上台讲很多言不由衷的话。所以我当时就痛下决心
⑤我完全符合那个悲惨的描述,你一步一步地活成了你小时候所讨厌的那种人。我要怎么面对这件事情呢?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感到羞愧痛苦呢?
⑥其实你小时候讨厌而长大后能接受这些事情,是有原因的。我想到一个很简单的对比,就是毛毛虫跟蝴蝶。我看过很多毛毛虫长得非常漂亮,它们觉得自己活得挺好的,并没有一定要变成蝴蝶的想法。它们甚至可能很讨厌有翅膀的生物,它还是化茧成蝶,翩翩起舞了。
⑦毛毛虫最讨厌有翅膀的东西的时候,会想到自己有一天有翅膀吗?有翅膀的蝴蝶有一天回顾自己小时候讨厌的事情,它会发现它变成小时候所讨厌的那种东西,这是生命的两个不同阶段,蝴蝶享受了高远的视野,跟毛毛虫完全不一样,它没有办法跟贴在地面的毛毛虫解释飞翔在空中的乐趣以及危险,他们要当下的甜,甜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可是长大了,于是开始体会到品茗茶、喝咖啡的乐趣。
⑧小孩活在小孩的当下,大人活在大人的当下。所以我只能够说,如果各位再次听到“变成小时候讨厌的样子有多悲惨”,但细想一下你就会知道不是这样的。我们长大以后不可能像小孩那样,我们面对的世界会越来越广阔,一步步去摸索才是长大后的我们应有的姿态,在摸索中扩展人生的边界成长的意思。
⑨既然如此,成长之后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活成了这个样子。而不应该拿去跟小时候做对比,无法接受。我觉得能够活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我们成长了,我们也理解到依赖外在的刺激所带来的快乐。即便你真的变成自己小时候所讨厌的那种人,也没关系,我们长大了要享受现在,体会每一阶段的丰富滋味。哪怕并不完美。如果讲出了这句话,那就改变现在的我们,而不是把自己推回到过往的黑影当中去
⑩只有不把事情推给一个无辜的借口,我们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如果下一次有人跟你说,我们怎么活成了小时候所讨厌的那种人?请你笑着说,而且给自己比一个赞。
(1)、作者长大后做了哪些自己小时候讨厌的事情?请结合②~④段内容简要概括。(2)、作者说,小时候讨厌而长大后能接受这些事情,是有原因的(3)、读第⑧段,说说在作者看来“成长的意思”指的是什么?(4)、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活成了自己小时候讨厌的人”的现实?请结合⑨⑩段的内容简要概括。15. 阅读读《花经》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蒸蒸日上,花异草奇,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偶尔为之,拿得起,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1)、文章第③段,作者为什么“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请结合②③段内容简要概括。(2)、读第④段,作者对花草的热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读⑥~⑧段,概括作者不再养花的原因。(4)、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做好一件事?16. 溪溪用下面这篇文章演练进入初中以来所学的阅读策略,请你一起来参与。人闲桂花落
仇士鹏
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人闲,所以感到了桂花落,还是桂花飘落的时候,人会感到片刻的安闲?
齐白石曾画过《桂花双兔图》,画中,一白一黑两只兔子匍匐着,头顶是一树桂花,枝条苍劲,堆满了鹅黄的桂花。兔与桂相映成趣,我想,齐白石画这幅画时,必然是带着笑的,于是那桂花的枝条才能从岁月的留白处伸来。
文人墨客对桂花似乎都有着别样的喜爱,比如林清玄曾在书中分享过做桂花酱的秘方:“把盛开的桂花采下,在玻璃罐中放够半罐,然后把酸梅的肉剥下,撕成片片,放入桂花罐中,最后以蜂蜜倒满罐子,用蜡密封,10天后就可以食用,而且愈陈愈香。”
可能,是因为桂花香最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平和而又婉约,芬芳而不甜腻,悠远而有余韵,如甘露般滋润,如清泉般清冽,如明月般轻柔;也可能是因为桂花独特的一抹淡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去附庸风雅,而是重新定义人们眼中的风流雅韵,在象征名贵的红与碧之外开辟新的审美领地。恰如谢懋所言,桂花占断了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记得小时候,喜欢抓一把桂花,爬上墙头,一朵朵地取出来,托在掌上,轻轻地掷出去。桂花的花瓣便像竹蜻蜓的羽翼般,迅速旋转起来。花朵成为一团黄色的漩涡,以一种狂欢的舞姿落向大地,在美中诞生,亦在美中消亡。我能乐此不疲地玩上小半天,来享受这份短暂而浪漫的美。
母亲不懂,只以为我在浪费时间,便把我喊下来,和她一起摇桂花。她先在地上铺好塑料布,然后使劲儿地摇。她的力气小,所以整个身子都在用力,像与树拔河一般,抓着树枝迅速地半蹲,靠着体重硬是把高大的桂花树摇出扬米去糠般的沙沙声。她还会喊我和她各站一边,把桂树摇得快散架般哆嗦,细小的桂花便纷纷逃离了树的掌控,像是等了太久的经年的雪,落得毫不留恋,落得迫不及待,落得浩浩荡荡。一时间,清香四溢,久久不散。
母亲蹲在地上,鬓角上挂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如果不是岁月给了她太多的沧桑,这应当是一幅美人弄花图。作家琦君曾在《桂花雨》中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摇桂花雨的场景,她在树下大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或许,对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被桂花雨淋湿过的童年,也是不完整的。
把桂花都装进簸箕里,晒干后就能泡茶了。冲出来的茶水泛着温润的黄绿色,在秋天的肠胃里唤醒春天的念想。它的香气很柔,软软地敷在舌尖,让说出来的话都有着醇厚的质感,使人忍不住地亲近。
曾见过生活精致的人,专程到桂花树下喝桂花茶。你分不清茶中漂浮的桂花是撒进去的,还是树上飘落的,它在茶水中重新焕发了活力,快活地兜着圈,如戏水的小黄鸭。把桂花含在嘴里,每一次饮茶,让茶水裹挟着清香在口中氤氲,以涓涓细流的方式一点点地沁入喉咙,唇齿都会享受到一次清福。此刻,上有花枝招展,中有杯含桂韵,下有落英满地,人和花在这一刻形成了圆融而和谐的统一。
不过,相比于品茗,我更喜欢睡觉,找一棵桂花树下铺张席子,便是一场幽梦。风来时,一两朵桂花落下来,直接潜入了梦里,用丝丝缕缕的清香织成翅膀,让我似蝴蝶般,在庄子的无何有之乡发出千秋的大问。我躺在厚厚的桂花之中,像是一只渺小的虫子,被天地以浪漫的礼遇送入梦境。在我起身的时候,风在我的脚下打着旋儿,我逐渐化成纷纷扬扬的桂花,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一束秋阳的光芒。
有些人天生灵魂里就透着香,我想,就是因为他的上一段旅程,是以桂花填入了结尾。
如果说桂花是一首诗,那么闲就是它的诗眼。把岁月当作杯盏,摇进三朵桂花,三寸月光,三点星辉,添上一缕茶香,秋日最美的风露便能如辛弃疾所言,“染教世界都香”。
(选自《北京日报》2021.10.8)
(1)、初读本文,楠楠根据圈点勾画的策略绘制了以下思维导图,请你一起来完成。(2)、再读本文,楠楠想与同学分享文中优美的句子。请仿照示例,为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句子:她还会喊我和她各站一边,把桂树摇得快散架般哆嗦,细小的桂花便纷纷逃离了树的掌控,像是等了太久的经年的雪,落得毫不留恋,落得迫不及待,落得浩浩荡荡。
朗读设计:
(3)、楠楠想将标题“人闲桂花落”改为“桂花”,你是否赞同?(4)、楠楠关注到了第四段中的关键句“桂花最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品质”,于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与生活经验表达了以下看法,请你也参与讨论。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叔的哲学
李永斌
①在我们家族里,我跟二叔的关系最为亲近。平常我有不懂的问题就会问他,而他在需要帮助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也会是我。前几年,二叔在老家承包了一百亩地,其中五十亩种植生姜,五十亩种植桑树。因为农活繁重,二叔时常需要雇用临时工帮忙。前年冬至过后,二叔打电话让我回老家帮他监管生姜采收。那时天气已进入严寒,浓雾时常笼罩着大地,特别是早上或晚上,大片的农田上空雾气缭绕,看上去宛如仙境一般。待浓雾散去之后,我驱车来到二叔承包的姜田。放眼望去,一簇簇翠绿的姜叶排在一起,如同铺在地里的巨大毛毯,露珠在叶片上闪着晶莹剔透的光芒,满眼苍翠欲滴。
②田间地头早已经有几十个工人在等待收姜了,但收姜的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还需要一点“技术”。而在我来到田里之前,二叔就已经将这门“技术”倾囊传授给我了。按照二叔的吩咐,我让工人先给姜田浇一次水,使土壤慢慢湿润,一个小时后拿竹竿插土,看是否符合刨姜要求。待条件允许,时机成熟后,我便开始让工人将整株姜刨出,轻轻抖落根茎上的泥土,把收获的鲜姜一排排码放在竹筐里,等二叔开着皮卡来装车,然后直接把姜拉回仓房入窖贮藏。
③就在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时,可能是因为受凉,也可能是因为来时没有好好吃早饭,我突然感到肚子疼痛。但附近并没有医院,我没办法买药。这时,我猛然想到姜汤可以驱寒,于是决定就地取材,用车载烧水壶熬了一碗放了生姜的汤水,熬好后“咕咚咕咚”两三口下肚。然而过了半个钟头,我却感觉肚子疼得更加厉害了。不知所措间,二叔开着皮卡正好来到地里,他先摸了摸我的额头,又询问工人我吃了什么东西。工人们说我只是喝了一碗姜汤,结果好像更严重了。他拿过碗,瞅一眼里面的残渣,脸色变得阴沉起来,一边摇头一边立马又去熬了一碗姜汤。我服用后,不一会儿就感觉好了很多。可问题是,同样的姜汤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二叔笑道:“你用的姜没有削皮,而我用的却是去了皮的,这是因为姜去皮是热性的,而带着皮就是凉性的,所以你的病情才愈加严重。”
④我恍然大悟,这小小的生姜居然还有这么神奇的两面性。要不是二叔,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些“冷”知识,看来要经常和二叔待在一起才行,因为不一定什么时候又会学到一些新鲜东西。所以,去年六月份,我再一次带着朋友特意去二叔的桑园采摘桑葚。去时正值桑葚大丰收,大片的桑子早已熟透,个个通体黑红发亮。它们挂在桑树杈上,让人看了垂涎三尺。我们一边采摘一边往嘴里塞,都恨自己只长了一张嘴,不一会儿我们的半张脸都被染成了紫红色。
⑤到了晚上,我那不争气的身体又开始闹毛病了,先是嗓子嘶哑发炎,接着牙龈也开始疼痛难忍。二叔断定我是吃多了桑葚上火了,立马煮了一些桑叶茶让我喝,到了第二天我果然好多了。二叔笑着对我说:“看看,同样长在一棵树上的两种东西,性能却完全不一样,桑葚属于热性,吃了上火,而桑叶属于凉性,喝了下火。它们相互抵触,又彼此互补,这和生姜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人一样,坏情绪和好情绪都长在身体内部,属于同根生的两种东西。当坏情绪让自己不快乐时,就需要赶紧把好情绪找出来,它是调节自身苦闷的一剂良方,要善于用乐观抵消哀愁,效果百试百灵。”
⑥我点头表示赞许,并且开始由衷地佩服起他来。我一边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一边想:二叔这地没白承包,居然从土块里培养出一个农民哲学家,真值。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物质
热性
凉性
结论
生姜
①
带着皮的生姜
③
桑树
桑葚
②
(2)、阅读全文,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放眼望去,一簇簇翠绿的姜叶排在一起,如同铺在地里的巨大毛毯,露珠在叶片上闪着晶莹剔透的光芒,满眼苍翠欲滴。
(3)、第③段写到“他拿过碗,瞅一眼里面的残渣,脸色变得阴沉起来,一边摇头一边立马又去熬了一碗姜汤”,如果把“二叔”当作“我”(第一人称)来写,应该怎样写呢?请写在下面横线上(4)、冬明同学把这篇文章摘抄下来,他想给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句赏析性的批注,请你结合选文主旨帮忙完成。(80字左右)1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富春山不着急
①富春江上,舟行,慢慢。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
②富春山,从来都不着急。
③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想来吴均那个年代,这一带人的踪迹应该更少,林木茂密,于是会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感觉。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
④那是元代,富春江畔行来一个道士模样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幅《富春山居图》,在黄公望之后,在多少人手中辗转,经历了多少波折。然而在这幅画卷呈现的山水本身面前,那些传奇和故事就都慢慢淡去,留下的,是画家那份难再复刻的从容。
⑤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初稿既成,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
⑥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有的人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就体现在一首诗、一篇文章上。这是《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
⑦黄公望晚年称自己为“大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幅画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却敌过千钧之力。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着急的、发“痴”的时间。
⑧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人们慕名而来,想在行船中见到《富春山居图》中的画景,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大家怀着巨大的期待而来,却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面对这些失望和疑问,富春山从来不解释。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又解释什么呢?
⑨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她说,在遇到绘画之前,她在生活中一直被贬低、被斥责。直到后来,她发现,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
⑩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读第③段,请分别简要概括富春山的山、水的特点。(2)、读⑤—⑦段,简要概括黄公望“痴”的具体表现。(3)、读⑧—⑨段,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人们为什么会在富春山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以“富春山不着急”为题表达了怎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