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之《经典常谈》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那时卜法用牛骨最多。 B、《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说。 D、《春秋》一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
  • 2.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 B、《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叙事为主,左氏却以解经为主。 C、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 D、《诗序》有“大序”“小序”。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
  • 3.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 B、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 C、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是方苞,而姚鼐集其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所以称为桐城派。 方苞是第一个提倡“义法”的人。 D、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概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张衡仿他作《二京赋》。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趋向骈文化,赋体也变了。
  • 4.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汉声”和“新声”。 B、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 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 C、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 南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 D、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 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
  • 5.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墨子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他主张“言必有三表”。 “三表”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B、《庄子》多用神话,《墨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墨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 C、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的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都助人情韵。 D、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他的文“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

二、填空题

  • 6. 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 部
  • 7.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 8. 《》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 9. 《战国策》,是汉代 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
  • 10.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 “五经”是《》《》《》《》《》。

三、名著导读

  • 11. 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 12. 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 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 根据选段,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2)、 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3)、 请分析选段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 13.  801 班开展了集体阅读《经典常谈》的读书活动,活动后又举办了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卦中,乾是地,是母等;坤是天,是父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 B、人们将八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C、《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 D、儒家就在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 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2)、对于如何读《经典常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有的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对此,请你结合本书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两点看法。
  • 14.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语》《孟子》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选自《经典常谈·四书第七》,有删改)

    (1)、 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2)、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3)、好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及情感主旨等,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其中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的。

    ①兴趣选择 ②问题选择

  • 15. 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完成《经典常谈》的阅读批注。
    阅读策略原文例句补充式批注
    关注价值西汉史官司马迁作了一部经典,它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是“正史”的源头。批注一:这部“经典”是      
    关注风格唐朝一位诗人身经离乱,亲见民间疾苦,他的诗用来书写那个时代,具有“沉着痛快”的风格。批注二:这位诗人是       。该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诗句:( “             
    联结知识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因此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叫作礼治主义。批注三:“大道”是儒家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其中<大道之行也>                     ”(填写原文)等语句,就是从三个方面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

     
  • 16. 谈经典名著。
    (1)、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小杭写了下面这段文字。其中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有一些同学说:中学课程很多,我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其实,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____。 所以趁着现在青春年少,让我们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吧。

    ①这种兴趣要在青少年时期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它便会萎谢。

    ②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

    ③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④因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长大一岁,你感觉趣味的锐敏力便会迟钝一分。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2)、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诗文,小州发现这些诗文在《经典常谈》中都有提到。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之匹配。
    朗读诗文《经典常谈》篇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A.《尚书》第三 B.《诗经》第四 C.《战国策》第八 D. 辞赋第十一

    (3)、你认为当下中学生阅读《经典常谈》有何意义?请联系自身谈谈你的认识。
  • 17.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1)、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
    (2)、《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矜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
    (3)、《苏菲的世界》中,苏菲第 次收到神秘信件中的问题是“”,苏菲收到的第二封信中的问题是“”,这一封封信引发了苏菲的不断思考。
    (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善于列举名人事例来说明道理,例如在《谈作文》中,作者列举作家莫泊桑也是费功夫才写出极自然轻巧的文章。请你也尝试调动你的阅读记忆,列举这些信中一个名人事例来说明道理。
  • 18.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 B、《经典常谈》中,朱自清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 C、《〈周易〉第二》中说,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 D、“诗言志”是一句古话。 古代的“言志”和现在的“抒情”是一样的。
    (2)、 根据《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卡。

    《经典常谈》读书卡

    摘抄一

    《春秋》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

    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

    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摘抄二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

    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

    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

    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

    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

    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摘抄三

    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

    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

    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

    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哪会受

    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

    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

    [基本内容]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①

    “春秋三传”分别是②

    [读书笔记]

    摘抄三中,张仪为什么认为舌头还在“就成”?

    你的理解是:③

    (3)、为吸引同学们去阅读经典,请以《经典常谈》为例,写一则推介语。
  • 19.  名著阅读。

    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 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 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 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 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 这起于魏代……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 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 这是为了好看。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1)、 结合语段内容,分析汉字演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B、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 C、《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八书,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D、《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
  • 20.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小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选自名著《  》,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 21. 阅读《经典常谈》中节选的语段,完成 各 小题。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 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 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 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 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 [8] 。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 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 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 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 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

    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 10] 。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 的人生。 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 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 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 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 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注释:[8]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胡适《白话文学史》[10]《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 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1)、选段应该是《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章?
    (2)、朱自清说杜甫“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你认同他的观点么?请结合你了解的杜甫诗歌进行简单的说明。
  • 22. 李老师在班级里组织《经典常谈》阅读分享会。请按要求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方法

    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辑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筌,指捕鱼工具)为鱼,未免辜负编辑者的本心了。” (《序》)

    ①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关注内容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第一)

    ②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学者(填人名)的名著《经典常谈》。

    ③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天雨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