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平洲第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 1. 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见,太阳历的制定( )
    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 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
  • 2.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   )
    A、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 3. 下图是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简易图。其中,序号②对应的国家或王朝正确的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 4. 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通过向信徒出售赎罪券大发横财,同时也制定了懒惰、贪婪等七宗罪和“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十诫。这反映出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教会(    )
    A、促进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加速专制王权国家诞生 C、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质 D、维护罗马法的权威地位
  • 5. 日本大化改新对习俗也进行了改革,曾下“薄葬令”,提倡丧仪从简,限制坟墓的建造,还废除了殉葬制度。这反映出大化改新( )
    A、确立了中央集权 B、推动日本文明开化 C、消灭了贵族特权 D、全面效仿中国习俗
  • 6. 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
  • 7. 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都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封君与封臣、封建等级制、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教皇举行加冕礼、三分帝国等。据此判断,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史前时期的人类 B、西欧封建国家 C、世界三大宗教 D、亚洲文明古国
  • 8. 《一千辱一夜》的第12个故事记述道:一位巴格达女郎来到市场,她从--名基督徒手中选购了橄榄,从一位土耳其商人手中买到了埃及地区的蜡烛,还购买了来自阿富汗地区的特产阿月浑子仁以及来自中国的麝香和印尼的香料。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在对外扩张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以融合东西文明为目标 C、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注重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 9.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多次引用阿拉伯天文学家尔巴塔尼的数据,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如Altair(天鹰座α),Dennb(天鹅座α)等,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苏菲,此外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 B、促进世界宗教的交融 C、借鉴他国优秀的文化 D、孕育欧洲近代的文化
  • 10. “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化(    )
    A、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C、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D、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
  • 11. 下图材料内容描述的是(   )

    领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一些富裕农民承租或购买土地,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富余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A、封建庄园 B、租地农场 C、手工工场 D、机器工厂
  • 12. 下图是中世纪晚期欧洲生产领域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社会大分工逐步完成 C、世界市场初步确立 D、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
  • 13. 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
    A、城市复兴和市民阶层产生 B、教权削弱和文艺复兴开始 C、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开辟 D、旧制度危机和资产阶级革命
  • 14. 彼特拉克在《歌集》中写道:“这里是数不清的悲伤,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那邪教徒的寺院,引人邪途的学堂。”这反映出作者(   )
    A、提倡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奥秘 B、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 C、号召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D、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 15. 美国历史学家房龙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莎士比亚的作品(    )
    A、再现了法国19世纪的社会图景 B、推动了人们确立起整体世界的观念 C、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D、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 16. 汪太贤在《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中说:西方社会是在“人的发现”时候塑造了它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是在“人的发现”过程中“孵化”出了自己的法治。这强调(   )
    A、“人的发现”的作用 B、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 D、人文和法治的相互影响
  • 17. 如图反映的是欧洲近代某历史现象。该现象最有可能是(   )

    A、文艺复兴的传播 B、科学中心的转移 C、政治改革的扩展 D、地中海贸易扩大
  • 18. 《大航海时代》是一款经典的冒险类游戏,以西方15世纪开始的一批又一批冒险家前赴后继的探索为历史背景展开的。在真实的历史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哥伦布到达印度 C、达·伽马横渡印度洋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 19. 如下表为1650-1750年欧洲、非洲美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 )的变化(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一时段三大洲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1650年

    18.3%

    18.3%

    2.4%

    1750年

    19.2%

    13.1%

    1.6%

    A、资本原始积累,早期殖民扩张 B、高产农作物品种的传播 C、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展 D、非洲美洲经济极度落后
  • 20. 根据时间轴梳理,你推断这个国家是(   )

    16世纪中叶,毛纺织业发展迅速,急需开辟海外市场

    16世纪末,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初,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发展种植园经济

    17世纪下半叶,战胜荷兰,夺取许多荷兰控制的殖民地

    18世纪下半叶,战胜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大片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

    A、葡萄牙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 21. 1783年《巴黎和约》规定:“英国正式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放弃对美国的统治和领土主权的一切要求。”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B、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C、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22. 对下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C、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 D、欧美走向民主法治
  • 23. 下图是小史同学阅读的某木历史"的目录,第三章的标题最可能是(   )

    第三章

    第一节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启段思想的传播

    .......

    第二节

    一、旧制度的危机

    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A、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B、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C、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D、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 24. “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摆动。如图中的钟摆在17世纪末期向右摆动至“F2议会”处的原因是( )

      

    A、新贵族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贡献巨大 B、克伦威尔成为英国的“护国主” C、《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国王权力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曲折性
  • 25. 某史学家在《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史》中说:“法国的革命,尽管是后来居上,但并没有使英国革命本身的伟大少了一些;它们都是“同一个战争的胜利。”这里所说的“同一个战争”是指( )
    A、农奴制改革 B、民族解放战争 C、殖民侵略战争 D、资产阶级革命
  • 26. 列宁在《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文中指出:“民族战争可以转化为帝国主义战争。”下面能印证这句话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拉美独立战争 D、拿破仑对外战争
  • 27. “1820年,英国的手摇纺纱机工人有240000人,到1840年减至123000人,到1856年时只剩下3000人。其中部分工人找到了操作新式动力织布机的工作,但是许多人因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而陷入贫困。”出现材料中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产生了抵触情绪 B、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新兴工业部门 D、环境恶劣导致从事手工劳动人数减少
  • 28. “1811年从事农业的家庭下降为89.6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4.7%,1831年再下降为27.7%。与此同时,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大城市不断增加。”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 B、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引发了环境污染 D、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 29.  1852年,普鲁士当局以“图谋叛国”罪对抓捕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进行审判。1853年,仇视同盟的普鲁士警察在其编写的《十九世纪共产主义者的阴谋》中刊印了《共产党宣言》。这样,《共产党宣言》才得以在德国公开发表。这表明(  )
    A、宣言首次公开是非法的 B、真理的传播充满艰辛
    C、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失败 D、马克思主义实践受挫
  • 30.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但恩格斯在离世前的文章中又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 )
    A、实践的理论 B、人民的理论 C、科学的理论 D、发展的理论

二、材料题(共3小题,31题1,32题1,33题1,共40分)

  • 31. 糖的生产与传播就是一部世界史。

    材料一 石蜜是一种甘蔗汁制成的糖。唐代以前,在不产蔗糖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有感于西域石蜜的优点,向印度摩揭陀国派出使团学习制糖技术。学成后历经十二年的不断改进,制成的石蜜色味皆优。

    ——摘编自李颖《丝路“糖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从事制糖业的人越来越多,还出现了以水为动力的糖车,效率比以牛为动力的糖车高得多,使得制糖利润大大提升。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的精制蔗糖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摘编自刘丹《中国古代糖史研究》等

    材料三

    到1700年,美洲新大陆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蔗糖工厂。以欧洲殖民帝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流动着欧洲商品、非洲奴隶和美洲的蔗糖的贸易体系。随着蔗糖大量涌入欧洲,蔗糖变得越来越便宜,不再是贵族的奢侈品,而是平民日常生活的常用品。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石蜜传入中原的道路以及此路的历史作用。概括唐代学习石蜜制作过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制糖业发展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蔗糖从欧洲传播到美洲的线路与背景。(2分。线路写序号)概括蔗糖传播的影响。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进程简表 

                   
     

     时间 

     

     法案 

     

     主要影响 

     

     1689年 

     

     《权利法案》 

     

     使国家权力的重心无可挽回地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1694年 

     

     《三年法案》 

     

     使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立法机构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并规定国王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787年5月,各州代表齐聚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会议争论的问题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央与州权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类是中央行政、立法、司法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类是……经过4个月的争论与妥协,制定并通过了宪法。该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次创举。 

     ——摘编自张友伦等《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1)、根据材料一,简述《权利法案》通过后英国国家权力重心的变化,并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次创举”的宪法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各州代表在解决会议“争论问题”上达成的共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对英、美法治发展的认识。 
  • 33. 围绕“英国工业革命”这一主题,某同学搜集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713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独占西属美洲殖民地黑奴的贩卖权,从法国手中夺得北美阿卡狄亚、纽芬兰、哈得逊湾一带地方。18世纪中期,英国夺得法国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夺得了西班牙的佛罗里达。18世纪80年代,英国又宣布澳大利亚为其殖民地。

    ——摘编自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工具日益专门化,如英国伯明翰的五金工场,可以生产500多种不同形状的锤,以满足各种特殊操作工序之需。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四: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以及一个有知识的工人贵族阶级、一个不太有知识的高原人和爱尔兰人的广大基层、和低劣的、不太清洁的居住条件的传统汇合在一起,已使格拉斯哥区域随着新经济力量的解放和扩大其作用而一变再变,已使新工业文明的最好和最坏产物争荣并茂。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1)、材料一是否属于一手史料?指出其史料价值。
    (2)、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英国工业革命”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
    (3)、如何理解材料四中“新工业文明的最好和最坏产物争荣并茂”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