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 1. 有人说: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用了三件武器,这三件武器依次是(  )
    A、炮舰→鸦片→商品 B、商品→炮舰→鸦片 C、商品→条约→炮舰 D、商品→鸦片→炮舰
  • 2. 观察表格,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小农经济 C、纺织工业的发展 D、协定关税的影响
  • 3. 1849年10月,左宗棠拜见英雄林则徐,请教抵抗英国等海上强敌的策略,林则徐却郑重地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面最能证明林则徐判断的是( )
    A、俄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B、俄国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C、俄国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俄国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
  • 4. 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掀起瓜分狂潮 D、索银4.5亿两
  • 5. 太平天国面对的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指( )
    A、统治阶级的镇压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C、尖锐的阶级矛盾 D、起义军内讧导致力量削弱
  • 6. 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
  • 7. “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和实践没有向政治改革继续前进,但他们确实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为社会进步的部分质变和量变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这些人”包括(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章炳麟 D、孙中山
  • 8.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下列企业的创办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汉阳铁厂
  • 9. 有学者在论及甲午战争时指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训练。中国海军也不统一,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部,从未制定过海军作战预案。清朝海军压根儿就没有争夺制海权的意识。”他认为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在于(    )
    A、军事制度落后 B、政治腐败 C、武器装备落后 D、统帅无能
  • 10. 如表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统计表。反映出西方势力对我国的侵略(  )

    时间

    条约

    通商口岸

    1842年

    《南京条约》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1858年

    《天津条约》

    南京、汉口等

    1895年

    《马关条约》

    沙市、重庆……

    A、只限于沿海地区 B、沿海与内地同时展开
    C、先内地后沿海 D、由沿海深入内地
  • 11. 如图反映了中国人创办报刊数量的变化。材料可用于研究 (  ) 
    A、外国书报的翻译和传入 B、《资政新篇》的发表
    C、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12.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大片土地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 13.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 14. 以下材料反映出义和团(   ) 

    现在“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中国)时机”

    ——德国将领瓦德西镇压义和周运动前写给德国皇帝的信

    要把“华人置诸德国官吏治理之下”,实在是“一种困难”,对中国实行瓜分实为下策。

    ——德国将领瓦德西镇压义和团运动后写给德国皇帝的信

    A、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B、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
  • 15. 孙中山“知满清政府积弊重重,无可救药,非彻底改造,决不足以救亡”,遂于1894年秋,“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决计革命行动”。上述内容强调的是(  )
    A、兴中会成立的背景 B、兴中会成立的地点 C、兴中会的宗旨 D、兴中会的奋斗目标
  • 16. 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
    A、平均地权 B、恢复中华 C、驱除鞑虏 D、创立民国
  • 17.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 18.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 19.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富国裕民之计”。这一政策表明临时政府(  )
    A、致力实现民权 B、决心推翻帝制 C、重视国计民生 D、扩大财政来源
  • 20. 列强在袁世凯身上看到了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新”政权。依靠他来收拾革命造成的危险形势,甚至为此在必要时可以完全抛开清政府那匹老马。因此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过程很顺利。这说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A、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B、源于革命形势不稳固
    C、依靠北洋新军的实力 D、源于资产阶级的妥协
  • 21. 袁世凯说:“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为解除这种威胁,袁世凯首先采取的行动是(  )
    A、刺杀宋教仁 B、镇压“二次革命”
    C、解散国民党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22. 《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记载:“南与南不合,北与北不合,南北又复不合。”对这个状况最好的解释是 ( )
    A、列强争霸,相互残杀 B、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C、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D、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 23.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建设新文学,推倒旧文学、旧文化 B、抨击封建旧道德
    C、传播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 24. 广东,作为近代中国的风气之先之地,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①:林则徐销烟池(东莞) 图②:三元里古庙(广州)

      

    图③:万木草堂(广州)   图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

    【材料二】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花都

    洪秀全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广东新会

    梁启超故居

    【材料三】: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孔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来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 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处历史遗迹,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位历史名人并为其撰写简介。列举两种认识和了解历史名人的途径。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得出“广东能够作为近代中国风气之先”结论的原因。
  • 25. 材料论述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充《新青年》的创立者,并写出与以上报刊直接相关的事件。
    (2)、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