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最新模拟押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
    (2)、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
    (3)、《木兰诗》中“”采用互文的手法概述战斗的激烈。
    (4)、《春夜洛城闻笛》中抒发游子在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5)、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青年人写信,写得太cǎo shuài,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疾之的。
    (2)、我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xiāng qiàn 在门框里。
    (3)、我们谈到红军,谈到kē juān zá shuì,谈到她住在这里生活情形。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zhèn sǒng 起来。
  •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当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仍心潮澎湃,往事历历在目 B、我们班长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锋芒毕露 C、红色电波,传递着瞬息万变的军情,蕴藏着稍纵即逝的战机。 D、面对有损学校形象的行为,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 B、中国首个成功发射自建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太空探索的又一重大进展。 C、通过多种形式,增强群众疫苗接种的信心,让符合条件的群众能够实现“应接尽接”。 D、南广高铁开行“复兴号”动车组,其中停靠梧州南站办理业务大约有15趟左右。
  • 5.  阅读“红色娘子军”革命教育基地讲解词,按要求完成任务。

    1931年5月1日,枝叶婆娑的凤凰树绽开着一朵朵火红的花。这一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今琼海市阳江镇成立。____(A.风起云涌 B.风生水起)的琼崖大地上,百名女战士头戴八角帽,腰挎椰壳水壶,臂缠白布缝制的“女子军”袖章,在烽火中开启了红色娘子军的光荣历史。

    九十载,时光流逝,人们再次提起红色娘子军,无不为这批在琼崖革命中流血牺牲的巾帼英雄感叹。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们转战五个县,创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文魁岭保卫战”等辉煌战绩,在琼崖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____(A.光彩照人 B.浓墨重彩)的一笔。红色娘子军精神是时光里驱逐黑暗的曙光,是大海里指引方向的灯塔 , ____,鼓舞着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海南自贸港建设中。

    (摘自《海南日报》,有删改)

    (1)、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2)、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二、阅读

  • 6. 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卿言多务,若孤

    及鲁肃寻阳

    拜蒙母,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2)、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写了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个片段,说明读书的重要性。 B、选文从鲁肃和吕蒙的交往中,可见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C、选文通过写鲁肃和吕蒙的结友,正面烘托了吕蒙的才学大进。 D、选文从吕蒙的变化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够增长知识。
  • 7. 阅读

    司马温公幼时,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 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记问不若人

    众兄弟成诵

    温公

    (2)、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 8. 阅读

    老王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镶嵌”一词好在何处?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里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
  • 9. 阅读

    细水长流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一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1)、 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母亲一听,跟我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三、作文

  • 10.  根据提示和要求作文。

    不只是天上的阳光才能赐予人们温暖。一个阳光的微笑,会一扫你心头的阴霾;一番阳光的话语,会让你从沮丧中奋起;和阳光男孩阳光女孩一起的日子,更令人回味无穷……

    请以“那一缕阳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章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四、附加题

  • 11.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1)、 本文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写的是祥子第一次买车的故事。你知道祥子的外号为什么叫做“骆驼”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祥子为什么会“哆嗦”和“哭”?
    (3)、 祥子把买车的日子当作自己的生日,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