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情景默写
-
1. 理解性默写。(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2)、《离骚》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作者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 , 。”(3)、《离骚》中用猛禽不与凡鸟同群来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 ,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对待,但是为了追求心中的目标而九死不悔的句子是: , 。(5)、《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6)、《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两句是“ ,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烦、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也是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是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能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敢于冲破旧的藩篱,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4)、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5)、清代梅成栋认为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包举宇宙气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李白的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①。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②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囋:啰嗦。②向:通“响”,回声。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荀况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这里指比较小的距离。 D、“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如《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B、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然后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D、从“积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文中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指出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又提出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请简要概括。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 时俗:世俗 B、竞周容以为度 周容:荀合取容 C、郁邑余侘傺兮 侘傺:失意的样子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贫穷,困苦(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怀。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3)、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选段中提及了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4)、选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赏析(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余虽好修姱以机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四、选择 简答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他的《沁园春·雪》,轰动山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赞叹毛泽东的气魄、胸襟、豪情与才情。②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见到毛泽东,便向他请教如何写诗,毛泽东没说什么,只是在徐的小本子上写下“诗言志”三个字。③这三个字出自《尚书·尧典》,概括了诗词最本质的特征,被历代诗人们奉为吟诗填词的圭臬。
“志”,即志向、志气,信仰、理想,精神、情怀。“志”有大小,⑴▲ , 大则天下之忧乐。在毛泽东的诗论中,“志”和“气”是统一的,有“志”而不能达,则“气”生。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毛泽东引申开来解释到,“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他还说,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⑵▲。④“气”是内心的愤懑、怨恨、怒气,都属于“志”,或是“志”的表露、“志”的延伸。当然,这“志”在毛泽东那里,既包括抑郁不平之气,⑶▲。
有气则有了《诗经》,有气便有了《离骚》,有气而有了毛泽东惊世骇俗、气壮山河的诗篇,诗自然也就成了毛泽东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加点的成语“洛阳纸贵”可以换成“蔚然成风。 B、②句中的“诗言志”,引号在文中起到了特殊含义的作用。 C、③句中加点词语的读音为guīniè,在文本中意为准则或法度。 D、④句中“‘志’的表露”与“‘志’的延伸”两个短语可以调换顺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句子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