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珍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A、审美观念一致 B、语言文字相同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 2.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郑和下西洋
  • 3.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 4.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
  • 5.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期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是(    )
    A、杜甫 B、玄奘 C、鉴真 D、阎立本
  • 6.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    )
    A、崔致远 B、弘法大师 C、玄奘 D、阎立本
  • 7.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李白
  • 8. 下图是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受日本僧人邀请顺利的东渡日本

    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③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9.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 10.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1.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 12.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材料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材料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 13. 2016年5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统慕克吉访华,慕克吉访华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我国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玄奘 D、鉴真
  • 14.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5. 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B、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二、材料分析题

  • 16.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天宝元年(742年)到天宝七年(748年),他接连五次东渡,均告失败。天宝十二年(753年),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材料二  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何历史贡献?
    (2)、材料二认为“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与印度文化输入唐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一、二表明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