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并序)》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 , 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材料二:

    人不是生活在一个被设定好的、道德理想化的“目的王国”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特定伦理规范约束的社会之中,即所谓的“伦理环境”。一个人所处的伦理环境至少涵摄两个方面:外部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内部的家庭伦理环境。

    社会伦理环境是人们在生活中由社会实践所塑造、形成的一系列后果性的社会事实和精神事实,但它一经形成便又反身嵌入到人们的道德世界中,从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评价。在这样的伦理环境之下,社会伦理规范影响、控制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

    对待不同历史时代作品中的人物,应该回到历史的伦理环境中进行解读。因此,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解读《孔雀东南飞》,首先应该回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中去。《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诗前序言所说的“汉末建安中”,此时的社会伦理环境处在经由董仲舒发展,已经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儒家正统礼教思想的统治下,形成了稳定规范的等级秩序和道德思维结构以及阶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网络,即三纲五常。因此,处于伦理关系网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位,谋其政”,以其特定的伦理身份承担着与之相适应的义务和责任,女性更是如此,她们只能被要求将自己置于整体伦理秩序之下,“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如果她们只能被动地服从社会整体的安排,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丧失人之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只能沦为被男权制度物化的附属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兰芝,以男权思想为主的僵化的封建礼教作为诗中无处不在的外部社会伦理环境,使得置身于其中的刘兰芝难以自拔,不得自由。

    刘兰芝的伦理悲剧并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环境的结果,其中还有着家庭伦理环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环境中具有复杂的伦理身份。而伦理个体的伦理身份不是由人物自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所居的家庭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关系所决定的。伦理身份鲜明地体现伦理个体在家庭伦理环境中的身份定位,是复杂伦理关系的集中体现。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便处在复杂的家庭伦理环境中,在家庭关系中是以子女、妹妹的身份出现的,在夫妻关系中是以妻子的身份出现的,在婆媳关系中是以儿媳的身份出现的。然而,以上种种身份无论如何转换,终究难以改变其在整个家庭伦理环境的身份:被支配的身份。因此,刘兰芝的伦理身份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甲) 。这种种的不如意因其命中注定的附属身份而使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秩序的强大桎梏下饱受压迫。但刘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伦理身份被普遍地当作不可改变的人生定位时,她在尝试有意识地建构自我的主体性身份,希望在家庭伦理环境中获得长辈对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例如, (乙)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尽管这属于男性视角的审美需求,并以失败结局告终,但仍隐喻出刘兰芝试图通过身体的外在物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之中,面临着种种的伦理选择,进而有意识地作出为之生或为之死的选择。一般而言,选择理所当然应该是意志自由的,不自由的选择只能算是妥协、服从、胁迫。在此意义上,自由应该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自我意志活动,选择则是意志自由的现实展开。伦理个体通过自由的伦理选择创造并确证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人既是意志自由之存在物,又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存在物。伦理个体的每一次伦理选择都必须基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面对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受到现存的社会伦理规范的限制。因此,伦理选择具有双重规定性: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伦理选择即是在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之间权衡二者在心中的比重,以定位内心的价值诉求,做出愿为之负责的选择。正是由于伦理选择的双重规定性,使人们在复杂的伦理环境中,在多重的伦理身份定位中,经常于自由和规范、感性和理性之间踌躇徘徊,深陷伦理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伦理个体的伦理选择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样的伦理选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刘兰芝 (丙)  , 其伦理选择就是在伦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做出的不自由的选择。而她的伦理困境则鲜明体现在伦理个体在顺从传统伦理规范与追求个人自由幸福之间的两难抉择。正是这种两难的伦理选择,促使刘兰芝最终不得不走向死亡的伦理悲剧。

    诗中的多处诗句展现出刘兰芝在幸福生活和社会伦理规范之间难以兼得的伦理选择。一方面,刘兰芝一直努力追求与焦仲卿的“坚如磐石,纫如蒲苇”的幸福夫妻生活;另一方面,彼时的封建礼教要求子女必须服从尊长的一切安排,必须以夫为纲,强调对“三从四德”的遵守。所以,当焦仲卿受母逼迫告知刘兰芝暂且还家时,形单影只的刘兰芝便无力反抗充斥于整个社会伦理秩序的道德律令,只得被迫选择服从安排。但她仍 (丁)  , 表达对焦仲卿的安慰,又以“磐石”“蒲苇”为喻,做出绝不负君的承诺。归还娘家后,果然如分离前与焦仲卿所言的“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刘兰芝在拒绝母亲的改嫁提议后,又遭兄长逼迫,要求改嫁他人。刘兰芝在反抗不得的情况下,毅然决然与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选择以死来挣脱种种加之于身的礼教桎梏。

    通过刘兰芝一次又一次的伦理选择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孔雀东南飞》这篇诗歌中,表现出了一种伦理选择的困境——个人意志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卢梭认为,每个人生而自由,却又无不在枷锁之中。这恰恰体现出在个人自由意志和集体无意识的伦理规范之间,存在着一个伦理选择的张力空间,或是服从整体的伦理规范,或是张扬个人的自由意志。这样一个两相权衡选其一的伦理困境,一直困扰在刘兰芝的内心深处,使其挣扎徘徊于二者之间。当刘兰芝的理智胜过情感,倾向于服从集体无意识时,便如她初始表现的那般,臣服于封建礼教的种种伦理规范。但是,在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无情剥削和压制下,刘兰芝成为“公众”的一部分意味着一种抽象,因为她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公众,而只能成为一个封建礼教专制下的无自由的附庸物。因此,刘兰芝在面临伦理选择时一次次地丧失自我意志,先是选择妥协于丈夫的遣归安排,后又选择妥协于兄长的改嫁要求。

    在封建伦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下,在外部伦理环境的重重逼迫下,人很容易变得进退维谷,要么麻木地服从封建礼教的命运安排,要么走向癫狂。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最常见的悲剧历史背景是某个重要文化全面崩溃和转型之前的那个时期。它的条件是新旧事物之间的真实冲突及体现在制度和人们对事物的反应之中的传统信仰与人们最近所生动体验的矛盾和可能性之间的张力。”在这种封建伦理束缚和个人自我实现的矛盾冲突之间,刘兰芝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在伦理诉求彻底无望后选择走向癫狂,突破伦理禁忌——死亡。所有强权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都在刘兰芝决定以死明志的那一刻黯然失色,显露出人自我的价值和人本性的光辉。刘兰芝的伦理选择正是她反抗封建伦理教条、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体现。

    (节选自《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以《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伦理悲剧为视点》)

    (1)、关于材料一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鸣”相当于凌晨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也称“四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鸡鸣桑树颠”的“鸡鸣”意思相同。 B、“可怜”在文中指可爱、令人喜欢、讨人喜欢的意思。这与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意思相同。 C、“作息”指起居、劳作与歇息,在文中只取“作”的意思,表现了刘兰芝的勤劳,文中的偏义复词还有“公姥”“父兄”等。 D、“不足”意为不值得,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不足”意思不同,与成语“不足为训”中的“不足”意思相同。
    (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兰芝不能忍受婚后孤苦的处境,无法承受家庭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调和,愤然提出愿意被休回家。 B、诗歌使用“赋”的手法,通过刘兰芝自述成长历程,向读者呈现一位多才多艺、知书识礼的女性形象,这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 C、“隐隐何甸甸”一句以拟声词来描写离别时车轮辗过路面的声响,通过声音细节表现刘兰芝离开焦仲卿时的沉重心情,极具感染力。 D、诗歌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及对话时的动作神态,直接刻画焦母、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形象,也从侧面表现了兰芝兄长和小姑的性格特点。
    (3)、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伦理环境中,一言一行都受其控制,人们无法挣脱外部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内部的家庭伦理环境的制约。 B、社会伦理环境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评价,但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会塑造、形成一定的社会伦理环境。 C、回到作品所在时代的社会伦理环境中解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进而理解其家庭伦理环境。 D、面对社会现实,人们需要权衡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的比重,做出选择,无论选择是否是主动的,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性。
    (4)、把材料一的诗句填入材料二相应的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乙处:“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C、丙处:“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D、丁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吏,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 B、第2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 C、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装”,又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以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 D、刘兰芝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庭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2)、把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②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3)、根据文本焦母所述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吏,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1)、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仕宦于台阁 B、亦自缢于庭树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何言复来还
    (2)、下列各项中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罗复斗帐”中“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称为“斗帐”;“箱帘六七十”中的“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中的“纨素”,洁白精致的绢;珰,耳坠。“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中的“床”这里指供人睡卧的器具。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十九为下九,这一天,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十二时辰之一,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 B、第2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 C、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装”,又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以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 D、刘兰芝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庭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②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5)、根据文本焦母所述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②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③阿母媒人,女子先有誓。 B、①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②处分兄意,那得自任专。/③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C、①我已失恩义,会不从许。/②誓不隔卿,且暂还家去。/③吾今且赴府,誓天不负。 D、①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②兰芝初还时,府君丁宁。/③转头向户里,渐愁煎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①我有亲父母②逼迫兼弟兄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B、①还必相迎取否泰如天地③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①我有亲父兄②昼夜勤作息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其日牛马嘶②便可白公姥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的源头。《孔雀东南飞》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 B、《孔雀东南飞》开头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孔雀飞向不同方向喻夫妻失偶,以五里一徘徊喻夫妻恩爱情深。结尾化为鸳鸯的浪漫结局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向往。 C、五更: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半夜是三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19:00~21:00)为一更,亥时(21:00~23:00)为二更,子时(23:00~1:00)为三更,丑时(1:00~3:00)为四更,寅时(3:00~5:00)为五更。 D、黍离之悲:故国残破的悲思。《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历来被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这首诗被传唱至今,人们由此把发自心底的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称作“黍离之悲”。千岩老人以为《扬州慢》有黍离之悲。
    (4)、下列各项对《孔雀东南飞》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兰芝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B、第2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 C、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装”,又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以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 D、节选部分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②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三、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结发为夫妻①

    无名氏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①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②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发,以示成年。③嬿婉;夫妻恩爱的样子。④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坐“远路”。⑤液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⑥参(shē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

    (1)、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两句,笔锋陡转,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 B、“去去从此辞”中“去去”两字相叠,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 C、“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两句,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两句不同,前者没有后者情深。 D、“恩爱两不疑”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这对年轻夫妻之间至死不渝的爱。
    (2)、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都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各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主题的?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刘兰芝美丽的句子是“”。
    (2)、《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表现出刘兰芝辞别婆婆前内心杂乱情绪的句子是“”。
    (3)、《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用对比兼比喻的手法写刘兰芝对焦仲卿诉说自己忠于爱情、绝不背叛的诗句是“”。
    (4)、《诗经•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所写婚俗与《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所写的做法相似。
    (5)、《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等诗句是从头到脚,从装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表现刘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五、选择题

  •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B、《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C、《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作者是南朝陈的徐陵。 D、《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伏惟启阿母”,“伏惟”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谦虚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也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可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录    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 10.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是妇女们结伴嬉游的日子。 B、“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表示月建的地支与表示日辰的地支相合。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明。 D、“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 11.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阁”,尚书省的别称,东汉以尚书直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乃有此称。 B、“城郭”,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城叫“城”,外城叫“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再”,第二次;“拜”,见面时的礼节。 D、“黄昏”,傍晚时分,一般指18点左右;“人定”,夜深人静的时候,指21点至23点。
  • 12. 下列有关《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并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见识狭隘、浅薄,没出息”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
  • 13.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奇:适宜,好 B、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适:刚刚 C、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否:坏运气 D、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告诉、告知
  • 14. 下列各句中的“相”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嬉戏莫相忘      ②蹑履相逢迎    ③相见常日稀 B、①誓天不相负      ②会不相从许    ③久久莫相忘 C、①登即相许和      ②誓不相隔卿    ③枝枝相覆盖 D、①及时相遣归      ②还必相迎取    ③儿已薄禄相
  • 15. 下列各句中的“见”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

    A、君既若见录 B、府吏见丁宁 C、渐见愁煎迫 D、黄泉下相见
  •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徒留无所  用                          ②莫令事不  开始 B、①大人嫌迟  故意                        ②君既若录  表示被动关系 C、会永无缘  水渠                        ②家来贵门  辞别 D、以煎我怀  料想               ②会不从许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六、小阅读-课内

  • 17. 中国的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也有一些侧重叙事的诗作,如《氓》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诗都是讲述古代婚姻爱情悲剧的民歌。请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作的异同。
  • 18. 反复研读《孔雀东南飞》,思考:你如何看待焦刘悲剧的?
  • 19.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你结合有关诗句分析。
  • 20. 下列关于《孔雀东南飞》的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B、《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C、《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D、《孔雀东南飞》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 21.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烘托了全篇的气氛。 B、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和控诉。所以,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诗歌。 C、这首诗既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感情纠葛,也写了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的感情纠葛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七、微写作

  • 22. 微写作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别的诗句,请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展开想象,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别时的场景。要求:①符合原诗诗意,想象符合情理;②运用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③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④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