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作业(第一课时)练习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

  •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fú) 偏僻 论起辈(háng) 潺潺水声 B、跃(yǒng) 欺侮 撺起来(duó) 婉转悠扬 C、(zhuàn)嘱咐 装装样(mú) 咿咿呀呀 D、(dǎi)漫 来踱去(duó) 疏疏朗朗
  • 2. 下面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回家看望父母】了。 B、觉得要和他弥散【弥漫消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C、但论起行辈【排行和辈分】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D、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隐隐约约】的赵庄。
  • 3. 请分别指出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性(词类)并解释词义。

     第(1)组:

    ①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第(2)组:

    ①黄牛水牛都欺

    ②几个到后舱去火。

  • 4.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真切地再现了当时农村孩子的精神风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一群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一个个都是那么纯朴可爱,他们的心地又是那么高尚无私。在这些孩子们中,我最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 , 热爱劳动。他们沆瀣一气 , 是真正的好朋友。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同学们之间更应该有谦让的精神,更应该和睦相处

    A、高尚无私 B、热情活泼 C、沆瀣一气 D、和睦相处
  • 5.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等,都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四世同堂》等。 C、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花甲之年六十岁。 D、古人尊称别人的父亲为“尊君”“令尊”,谦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
  • 6. 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 7. 阅读课文《社戏》节选,完成问题。

    (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2)、对选文第①段首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4)、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跑”字的表达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5)、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
    (6)、选文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选文第3自然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 )
    A、惊喜 惬意 B、迷茫 困惑 C、沉醉 忘我 D、惆怅 烦闷
    (8)、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

    ①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②“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③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④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④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⑥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⑦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⑧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2)、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3)、小伙伴们这么热衷于看戏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4)、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三)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2)、分析①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3)、第②自然段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5)、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6)、这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