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 2. 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 3. 从秦汉到清朝中期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表:

    第一类

    鉴于前一个朝代的败亡,新王朝建立初期,总结其教训而进行的改革。

    第二类

    由于周期性出现王朝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改革。

    第三类

    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提高文明程度,建立统治的合法性而进行的改革。

    根据表格信息,以下中国古代改革与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A、宋朝王安石变法——第一类 B、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类 C、明朝张居正改革——第二类 D、宋初强化统治的措施——第三类
  • 4. 根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记载,宋太祖时期殿试内容为诗、赋两种形式,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题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殿试题为“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熙宁九年(1076年)殿试策论中就提到“民遇水旱而流亡、兵无以抵蛮夷之军”的现象,要求应考者对此进行论述。这一变化( )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的特权 B、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C、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D、表明选官制度具有一定多样性
  • 5. 贵州省安顺市的文庙和武庙是安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分别建于明洪武初年(约1368年)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史上文庙供奉的是文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武庙供奉人物有变动,到了明朝,关羽因其忠义的形象成为武庙祭祀的武圣。当时,文武庙的建造旨在( )
    A、督促地方教育进步 B、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C、鼓励人们从政从军 D、构建官方意识形态
  • 6. 1906年,清政府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为指导思想,并根据“五不议”(即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原则,进行官制改革。据此可知,这次官制改革(   )
    A、体现了选官制度的调整 B、导致了清朝的统治日趋衰弱 C、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化 D、凸显了维护集权政治的本质
  • 7. 南京国民政府从1928年12月7日开始,先后颁布了四个国定税则,受此影响,我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发生了下表所示的变化(单位:%)。这一现象表明( )

    商品名称

    1929年

    1936年

    棉制品

    14.2

    1.9

    煤油

    5.2

    4.2

    5.4

    2.9

    面粉

    2.6

    0.5

    木材

    1.6

    3.2

    染料颜料类

    2.2

    3.3

    机器

    1.8

    6.4

    车辆

    0.9

    5.4

    金属及矿砂

    5.4

    11.4

    A、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B、关税自主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C、中国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对外贸易逆差已经转向顺差
  • 8.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工委的指示,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贫雇农和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一定发展 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 9. 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访问印度,并参观第一届亚洲运动会;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1960年到1964年,中日两国围棋代表团多次互访,相互交流。这些体育活动说明该时期我国( )
    A、积极改善外交环境 B、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成效显著 C、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发展周边关系成为外交重点
  • 10.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
  • 11. 下图所示为2003—2018年我国三大区域主粮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主粮生产机械化存在区域性差异 B、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 C、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D、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 12. 罗马继承法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遗嘱继承优先的传统,阿德里亚努斯皇帝一语道出了罗 马法把遗嘱继承置于法定继承之先的真谛:“我没办法选择儿子,可我有办法选择继承人。”这反映出罗马继承法( )
    A、尊重公民个人意愿 B、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3. 在中世纪的法国,乡村共同体作为一个自治性质的单位,以习惯法为基础,在得到领主同意后,通过村民会议自主管理公共事务。17 世纪开始,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村民会议逐渐为王室监察官所掌控。据此可知,17世纪的法国(   )
    A、已经形成完备的成文法体系 B、乡村共同体丧失了自治权 C、民族国家形成影响社会管理 D、基层治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 14. 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 15. 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理论发展经历了:二战后西欧普遍推选国家干预主义下的“福利社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应由个人负责,倡导福利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主张福利的规则、筹资等应由不同部门负责共同完成的“福利多元主义”。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
    A、说明了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备 B、反映了西方国家多元分配方式的出现 C、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D、说明基层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普遍提高
  • 16. 下图所示为1928—2018年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情况(部分)。这一变化趋势说明( )

    A、欧元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核心 B、国际货币结算体系走向制度化 C、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用依然稳健 D、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存在缺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城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城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至西域。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2014年9月17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7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16%,出口税率4%。1842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乘公议定则例”。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强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

    ——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关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第一阶段:公元前2000年——公元1600年,多极、分离。第二阶段:1600年——1780年,网络越来越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仍然分散。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著《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社会中,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经由教化养成的能使人产生敬畏感的“礼”,而不是政府施行的强制力,因而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就是一种“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的显著特点是,“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由于“皇权不下县”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奉行的基本法则,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