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B、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C、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D、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B、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C、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D、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C、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D、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拆除。
    (4)、依照材料一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

    (5)、近日,某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道

    赵淑萍

    李云峰正在店里看画。这时,走来一群人。其中一个,一把抓住他的长衫斜襟,当胸一拳。李云峰毫无防备,一时惊愕。

    “有话好说,不可打人。”为首的那人斥责道。随即,他转向李云峰,“李老板,你是不是自己想砸自己的招牌?”此人姓尚,是当地有名望的商人。他一个月前曾经来裱一幅字“商道酬信”,这是他向海城著名书法家冯山源求得的。前几日,他拿了装裱好的字,欢欢喜喜地回家。可是,他那喜欢书法的女儿看出了毛病。“爹,我感觉字怎么小了?虽然写得像,功力还是差了点儿。”女儿说。这下,他拿了裱好的字,怒气冲冲带了一帮人来讨公道。

    李云峰蒙了。他这定芳斋开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要说是冯山源的字,就是再名贵的字画都装裱过。冯山源的字,他经手过好多。只是,这幅应酬之作,他也没怎么上心,日子到了,就吩咐手下人裱了,也没细看。这下,他反反复复地看这四个字,果然不对劲儿。“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自己把字换了?但是,这装裱的技术,明明出自我定芳斋呀。”

    “尚老板,我从老家来到这海城,开店二十多年,信誉良好。我一家老小都在,我何必做这种事呢?字画已经离店,又怎么说得清楚呢?”李云峰说道。

    “你的意思是我来讹你?那幅字,如果你原作拿出来,就算了。如果三日内不给我交代,我就去冯老那儿说,看你在海城还怎么立足!”最后,尚老板丢下话,拂袖而去。

    李云峰百思不得其解。他细细盘问他手下的人。手下几人均喊冤枉。这字是从内室取出来的。平时,室内是不许其他人进去的。只是,他的侄儿李子健,因为假期,来海城看看。有时,也帮着看看店,长长见识。假期结束,侄儿已经回去了。他一个读书的孩子,不可能牵连此事。

    那一头,尚老板气呼呼地把状告到了冯山源这里。冯山源定睛细看,模仿得还真像,几乎能以假乱真。只是,落款处露出了马脚。而且,这章刻得也还不错。“李老板应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不会做出这种事呀。尚老板,也犯不着换了字去讹吧。到底是哪儿出错了呢?看来,这件事弄不好要满城风雨,两败俱伤。”冯山源想。冯山源还想到了启功。虽然,启功的辈分没有他大,但他崇尚启功,不仅是字,还有人品。曾有人假冒启功的字,启功却宽厚一笑,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一是看得起我;二是一定有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想到这儿,冯山源豁然开朗。“这个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了,就到此为止。我再给你写一幅,然后让定芳斋免费给你裱好。大家以和为贵。”

    事情就这样了。几天后,李云峰的兄长,带着儿子李子健气喘吁吁地赶来了。一卸下行李,就从藤箧里取出一幅字。原来,这李子健酷爱书法,但家里让他搞实业,不想他太投入。他常常自己偷偷地练字、刻章。在叔叔的店里,他看到冯山源的字,爱不释手,偷偷地比画着临了半个月。那天,他暗地里写了几张,挑了最好的一张,盖上了自己刻的图章。最后,把真迹给换走了。李子健回到家,又偷偷临摹,被父亲撞见,严厉责问之下说出实情。父亲想到兄弟的信誉,同时想着纵容儿子的后果,赶紧送来。

    “叔叔,我实在是喜欢冯老的字,没有其他的心。”侄子说。

    李云峰和兄长犹豫了好久,觉得还是带上孩子,登门向尚老板道歉,再向冯山源道谢。

    五年后,尚老板的生意做得越发大了,他的店里还是挂“商道酬信”四个字,不过,这四个字是青年书法家李子健题写的。这个人,是冯山源的关门弟子,也是他自己看中的乘龙快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欢欢喜喜地回家”到“怒气冲冲带了一帮人来讨公道”,这前后的变化和反差说明了尚老板发现了被装裱的字存在问题。 B、李云峰认为李子健“他一个读书的孩子,不可能牵连此事”,可事实出乎他的意料,正是李子健偷拿了冯山源的字来临摹。 C、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冯山源的形象,如他劝尚老板“大家以和为贵”,体现了其宽厚包容的性格特点。 D、李云峰的侄儿李子健刻苦勤奋、酷爱书法,和尚老板的女儿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被尚老板看中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老板的女儿能够看出装裱好的字并非冯山源的真迹,说明她深得海城著名书画家冯山源的真传,她的书法造诣极深。 B、小说采用悬念法,以李云峰被人当胸一拳之事为契机切入,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通过回顾往事交代故事的起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李云峰在其兄长带着儿子李子健送来被调换的书法真迹后,登门向尚老板道歉,再向冯山源道谢,可见,李云峰的做法遵循了“商道”。 D、小说的结尾给读者以思索的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来看,又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书法家启功的事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商道”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攀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面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寨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②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5)、秦观为何将所选文集命名为《精骑集》?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扣题目“夜雪”展开,“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夜雪”。 B、诗人紧紧抓住夜雪的特点,大量使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 C、“时闻折竹声”,写出了冬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彻夜无眠,透露诗人谪居江州时孤寂的心情。 D、全诗诗境平易,没有对雪故作姿态的描摹,体现白居易诗歌语言自然流畅、语言质朴的特点。
    (2)、谈谈本诗运用了人的哪些感官来描写这场夜雪,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____的时代,社交媒体也迎来了飞速发展。从80、90年代的“笔友”,到天涯、博客交流平台的盛行,进而人人网____,这些成为一代大学生的回忆。“80、90后”使用社交网络进行沟通依靠的是市场引导,“00后”使用社交网络进行沟通更具有“原生性”,____的新兴社交软件因其便捷的操作被广泛地应用。与传统社交相比,( )。心中的温情和内心的想法可以____地表达。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于内向不善社交的大学生更是一次质的突破,让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变得简单。

    现今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就像茶余饭后人们的谈天侃地、冬日咖啡厅里的聚会交际,这是现代青年的一种文化选择。因而大学生尊重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接纳和肯定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一项是( )
    A、日新月异 风靡一时 层出不穷 随心所欲 B、蒸蒸日上 风靡一时 层出叠见 为所欲为 C、蒸蒸日上 蔚然成风 层出不穷 为所欲为 D、日新月异 蔚然成风 层出叠见 随心所欲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而尊重大学生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肯定和接纳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B、因而尊重大学生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接纳和肯定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C、因而尊重大学生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接纳和肯定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D、因而尊重大学生社交网络文化,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成长,肯定和接纳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所以网络社交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B、时空的限制被网络社交跨越了,以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 C、网络社交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 D、网络社交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说,东方艺术重主观, ① 。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 ②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 ③  ,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曰:“玉不琢,不成器。”

    诺贝尔:“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新时代的领路人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某高中校训:精雕细刻。

    “精雕”对青年的成长有何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