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  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强烈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尤其是抒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更能解决新时代诗歌缺钙的问题。 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认为“宏大写作”缺乏诗性,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诗歌要有崇高思想,听取伟大心灵的回声,在回归自我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学会与之对话、对抗,并超越它们。 D、新时代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努力找到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甲】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几,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包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图,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乙】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从而使故事得到交错发展。 B、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使得小罗对“路线”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刻和明了。 C、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D、小说用倒叙的方式,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体现了老班长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与罗小葆之间的深厚情谊,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了可读性。
    (2)、请简要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小说以“路标”为标题有哪些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

    张吉、王纯、丁玑、敖毓元、李文祥并以言事远谪,吏部主事储礶上言:“五人者,既以直言徇国,必不变节辱身。今皆弃之岭海之间,毒雾瘴气,与死为伍,情实可悯。乞取而寘之风纪论思之地,则言论风采必有可观。与其旋求敢诛之士,不若先用已试之人。”上命吏部皆起用之。

    吏部尚书王恕恳疏求致仕,不许。恕时有建白,众议谓业已行矣。恕言:“天下事苟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害。若谓已行不及改,则古之纳谏如流,岂皆未行乎?”恕遇事敢言,有不合,即引疾求退,上每温诏留之。

    刑部侍郎屠勋勘寿宁侯与河间民构田事,直田归民。勋上言:“食禄之家不言利,况母后诞毓之乡,而与小民争尺寸地,臣以为不可。”上嘉纳从之。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几。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

    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上谕各司大小诸臣曰:“朕方图新理政,乐闻谠言。除祖宗成宪定规不可纷更,其余事关军民利病,切于治体,但有可行者,诸臣悉心开具以闻。”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B、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C、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D、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籍田,古代一种“吉礼”,帝王亲自替老百姓耕种的小块农田,以示重视农业。 B、教坊,掌管俳优杂伎的官署,早在唐代就开始设立了。 C、致仕,交还官职,一般指正常退休,《尚书》言“大夫七十而致仕”,有疾者可以提前。 D、温诏,指辞情恳切、语气温和的诏书,能体现皇帝待人宽厚的一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是直言敢谏之人,受到皇帝特殊恩遇后,更是感恩图报;他严厉批评指责教坊,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提醒皇帝要恪守本心。 B、储礶指出,现在与其到处寻求敢谏之人,不如重新任用那些经过考验的忠良之士,最终说服了皇帝,巧妙地让张吉等五人得脱厄境。 C、屠勋秉持食禄者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处理戚贵与百姓间的土地纠纷,固然是为了维护纲纪和皇家形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D、皇帝重用贤良,广为纳谏,曾表示:一切有益于军国民生和国政治理的措施,除先皇成法不可更改外,均可经汇报后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

    ②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窥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比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追寻“愁”的踪迹。大千世界,“愁”不会有人主动喜欢,但却无时不在人的身边,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一半写在人的眉头。 B、颔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深谙愁苦的人总会把“愁”贮藏在心房僻远的角落里,再筑起精神防线提防它侵袭,可“愁”欺人时,它会随机而出,无孔不入。 C、颈联在颔联的描写“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使人更加纠结,感伤的基础上,转用比拟手法写“愁”的“柔美”,实在叫人留恋着迷,欲罢不能。 D、尾联写“愁”无处不在。“可能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2)、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自怨生”,而导致屈原怨愤的直接原因是他“”。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
    (3)、《红楼梦》与唐诗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书中道:“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用典与李贺《李凭箜篌引》“”句相同,而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由来则与李诗中的“”句所用典故相同。
    (4)、《锦瑟》中以“”起兴,且兴中含比,引出诗人韶华已逝的慨叹。
    (5)、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三、课内基础知识

  • 6.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煴(wēn)火 於(wū)靬(jiān)王 羝(dī)羊 旃(zhān)毛
    B、更(gèng)嫁 棫(yù)阳宫 阏(yān)氏(zhī) 纺缴(jiǎo)
    C、啜(chuò)泣 皭(jiào)然 既绌(chù) 温蠖(hù)
    D、被(pī)发 憔(qiáo)悴 泥淖(nào) 罹(1í)难
  •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②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③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④不获世之滋垢  滋:滋润

    ⑤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⑥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A、①⑥ B、②④ C、②⑤ D、③⑥
  •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                        ②何谓相坐 坐:连坐治罪

    ③会论虞常 论:判罪                          ④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⑤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通“嘱”,嘱托          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继承
    ⑦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⑧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适:到某地去

    A、①②③⑥⑧ B、②③⑥⑦⑧ C、②③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⑦
  • 9.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厚币委质事楚 D、其文约,其辞微
  •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陛下春秋高 B、欲因此时降武 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D、形容枯槁
  • 11. 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②复释去张仪 ③羽化而登仙 ④羝乳乃得归
    ⑤举贤以自佐 ⑥天雨雪 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⑧身客死于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 13.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离骚”者,犹离忧也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蝉蜕于浊秽

四、写作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你对此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