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往《周易》的研究多从哲学维度入手,将其思想体系的阐释局限于儒学视角。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周易》的思想体系,关注《周易》之中对于人性的表达以及由此而呈现出的社会治理理念,梳理其思想内涵中的“德治”与“法治”社会治理理论架构,进而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智慧支持。

    关于社会治理,《周易》的治理思想是以天道为核心。《周易》对天道的定义趋向于“易与天地准”,这种认知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突出天道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客观约束,其二则是强调了天道的可知性。由此出发,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其根本在于认知与顺应天道,而非力图改造天道自然。《周易》认为天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对天道的理解是因顺多于改造。能否掌握与顺应天道,是《周易》之“治天”思想的关键所在。在当今社会,这种“治天”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可以引导我们不断探索自然,从而科学理性地去审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则可有效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之中。

    关于《周易》的思想属性研究,既往成果的特点在于出发点较为单一,即将《周易》视为儒家的经典。实际上《周易》在早期是作为独立学术派别而存在的,儒家与《周易》的相互结合丰富与完善了各自的伦理价值体系。但整体而言,二者所秉持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先秦儒家在伦理上重视性善,进而强调德性教化,据此形成了“德治”的治世理念。《周易》虽言性善,但其不同于儒家之处在于,其指引性善的方略是“德治”与“法治”相综合的一条路径。与儒家相比,《周易》更重视规则,特别是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上,儒家对此的表述是以德分之,《周易》则是以位定之。与法家相比,《周易》将“善”视为人性之本源,根源在于人之有向善之本能,这种本能不仅使得人区别于禽兽,更使得其在建立社会规则的过程中,同时注重了扬善与止恶两个维度。

    从这种社会治理思想出发,《周易》认为伦理上的美德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相统一,即以德配位。《周易》的这种“伦理与治世”的思维体系在今天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一方面以法治为准绳,一方面以德治为目标,引导每一个社会公民实现自身进步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这种社会治理可以说与《周易》所倡导的伦理观念是非常契合的。

    如前所述,社会治理理念与人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周易》所主张的性善论与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有所不同,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性善论。其理论认为,人性的源头来自上天,上天赋予人与万物相同的善,并认为人性虽本善,但却必须通过后天方可觉醒成就实然意义上的善。正是这种善的天赋外来,使得《周易》对自我的自觉表达呈现出一种以学习感悟为主的方式。因此《周易》所提倡的自觉以“穷理尽性”为前提。穷理强调对客观自然环境的充分认知与准确把握,尽性强调对内心自觉的全面觉悟与合理表达。

    (摘编自刘震《〈周易〉治世思想的三重境界》)

    材料二:

    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统一的大帝国。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有一套典章制度,更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治国方略。《周易》的阴阳变化学说,从哲学的高度为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因此,《尚书·周官》将其概括为“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即按照客观规律去经营治理国家,要不断调和理顺阴阳关系。

    《周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天人相通,阴阳变化支配着万物的运动变化。因此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从这一思想观念出发,《周易》论述经纶治国,首先提出“效天”和“顺天”,其实质是通过天道而反馈人道,从中受到启示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保持与天道相协调,使对立的两个方面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也就是“燮理阴阳”的根本问题。

    从天地的自然规律说,由于阴阳争胜负而不断的互相转化,才使日月四时运行而万物生生不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由于上下尊卑互相斗争的推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从而才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情况下,圣人认为大可宝贵的东西莫过于政权。如何能够守住政权而长久居正位,就在于得众望之所归。何以得众望之所归,就在于有财物以生息万民。因此,“理财正辞”,是最重要的。“理财”,即对国家财政的管理,税收法度必须适中合理。“正辞”,即一切政令和教化措施必须保持清明。“理财正辞”不可贪得无厌而失掉民心,经纶治国应该轻徭薄赋,确立以民为立国之本。

    《周易》认为,人在规律面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有所作为的。天地的阴阳变化规律,相交才相和,相和才通达,这是不能够改变的。但是,君王可以裁制它,辅助它,成就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可以对它实行某种驾驭、调节和利用,其实质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系辞传》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掌握了天地变化规律加以裁制利用而趋吉避凶,则能够成就天地之所不能之事以左右民生。

    在20世纪的今天,《周易》又成为国际学术界注重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把它的思想用之于经济管理,以协调劳资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局,祥和的政治气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来深入研究《周易》的经纶治国论,或许能从中受到某些新的启迪。

    (摘编自徐志锐《〈周易〉经纶治国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的根本是认知与顺应天道,这与天道所具有的客观约束性和可知性有关。 B、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上,儒家与《周易》的标准不同,这与二者所持观念有所不同有关。 C、“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所以上下尊卑互相斗争推动,圣人也意识到政权的宝贵。 D、《周易》的影响力已经突破国界,在一些国家的经济事务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研究视角,首次总结出了《周易》以“天道”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思想。 B、材料一既谈到《周易》的治世思想,也谈到了伦理思想,作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C、《种树郭橐驼传》中“顺木之天”的“养树”法则,与《周易》的“顺天”思想具有相通性。 D、《周易》的阴阳变化学说为国家政权建设提供理论性的指导,这种作用在未来仍可能持续。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亮明观点,再从道理上展开阐述,最后总结出“治天”思维模式的作用。 B、材料一第三段将法家与儒家进行对比,论证了二者在伦理思想与治世理念上的主要差异。 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尚书·周官》中的话,论证了《周易》在治理国家上的思想价值。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周易》的相关思想,也都提到了《周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周易》所说的“性善”,与先秦儒家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联系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周易》的治理思想可以为构建当代社会治理体系带来哪些启迪。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蓉略记节选

    老舍

    今年八月初,陈家桥一带的土井已都干得滴水皆无。要水,须到小河湾里去“挖”。天既奇暑,又没水喝,不免有些着慌了。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临时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两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新增了许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渠。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律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近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亲,滋养着川西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雪山,都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此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显着年轻了好多。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外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撒去阻碍,又复成河。据说,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细细玩味这些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地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地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在今天,我们还时时听到看到各处不是闹旱便是闹水,甚至于一些蝗虫也能教我们去吃树皮草根。可怜,也可耻呀!我们连切身的衣食问题都不去设法解决,还谈什么文明与文化呢?

    灌县城不大,可是东西很多。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的水果,都好看好吃。在此处,我看到最大的鸡卵与大蒜大豆。鸡蛋虽然已卖到一元二角一个,可是这一个实在比别处的大着一倍呀。雪山的大豆要比胡豆还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药材很多,在随便的一家小药店里,便可以看到雷震子,贝母,虫草,熊胆,麝香,和多少说不上名儿来的药物。看到这些东西,使人想到西边的山地与草原里去看一看。啊,要能到山中去割几脐麝香,打几匹大熊,够多威武而有趣呀!

    物产虽多,此地的物价可也很高。只有吃茶便宜,城里五角一碗,城外三角,再远一点就卖二角了。青城山出茶,而遍地是水,故应如此。等我练好辟谷的工夫,我一定要搬到这一带来住,不吃什么,只喝两碗茶,或者每天只写二百字就够生活的了。

    (载于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大公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既写出了去灌县途中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对水的喜爱之情。 B、青年团夏令营使灌县焕发着活力,女学生练习马术让当地居民吐舌,这说明灌县存在新旧思想的碰撞。 C、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具体指对待惊涛骇浪时作堰要低、作堰材料要有弹性,与水遭遇不能硬碰硬,应分而化之以减其力。 D、灌县地小而物博,这里出产的东西种类多、数量多,有些还很大,这得益于灌县独特的地形地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陈家桥一带严重缺水,渴望“避难”,与《故都的秋》开篇描写南方的秋天不令人满意,渴望到故都品尝秋味异曲同工。 B、第三段写景非常生动,不但从视、听、嗅、触等多角度展开描写,还运用了颜色映衬、比喻等手法。 C、本文多处运用短句式,语言活泼灵动,如“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将桥的特点独立强调,突出了桥的趣味性。 D、写物价看似闲笔,其实是为了引出“吃茶便宜”,而“吃茶便宜”又引出“遍地是水,故应如此”,写法上仍然是为了突出水多,并未旁逸斜出。
    (3)、“用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的重要特征,请对本文的“红线”进行分析。
    (4)、鲁迅说“散文的灵魂在于议论”,文中第七段的议论有哪些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太宗以高丽莫离支贼杀其主,残虐其下,议将讨之。谏议大夫褚遂良进曰:“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克平寇难。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惟陛下明略独断卒并诛夷。今闻陛下将伐高丽,意皆荧惑。然陛下神武英声,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辽,事须克捷。万一不获,无以威示远方,必更发怒,再动兵众。若至于此,安危难测。”太宗然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刘洎进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高丽莫离支盖苏文贡白金。褚遂良进曰:“莫离支弑其君,陛下以之兴兵,将吊伐 , 为辽东之人报主之耻。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太庙 , 臧哀伯谏以为不可。《春秋》书之,百王所法。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臣谓莫离支所献不宜受。”太宗从之。

    魏王泰有宠于太宗,所给月料逾于太子。褚遂良谏曰:“圣人制礼,尊嫡卑庶。故立嫡以长,谓之储君,其所承也,重矣。俾用物不计,与王者共之。庶子虽贤,不是正嫡。先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太宗纳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陛下欲命A将击之B群臣C莫不苦谏D惟陛下E明略F独断G卒H并诛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专掌论议,褚遂良就伐高丽一事向太宗进谏是他的本职工作。 B、“无以威示远方”的“无以”与《鸿门宴》中“军中无以为乐”的“无以”意思相同。 C、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吊”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 D、太庙,指天子祭祀祖先的庙宇,后来也指诸侯、士大夫家族用于祭祀始祖的建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遂良掌管起居注时,太宗对他记录自己不善之事心生不满,要求亲自查看,褚遂良没有同意,刘洎对褚遂良的态度表示支持。 B、高丽的莫离支盖苏文弑其君王,唐太宗准备兴兵讨伐,盖苏文向大唐进贡白金,对这些事情,褚遂良都进行了进谏。 C、太宗宠爱魏王泰,所给待遇过高,褚遂良从礼制规范上进行劝说,认为尊卑有别,建议太宗修正这一错误做法,以防止祸乱。 D、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褚遂良能够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在皇帝决策不当时,他能够直言进谏,他的多次进言都被太宗采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何以示后?

    ②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陛下非所以爱子也。

    (5)、请根据材料一,从褚遂良的角度,概括褚遂良向唐太宗进谏成功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山草堂

    许浑

    何处少人事?西山旧草堂。

    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

    后岭有微雨,北窗生夜凉。

    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设问,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西山草堂安静幽僻,没有尘俗之事打扰。 B、颔联描述诗人在西山草堂的日常生活,如在秋日晒书,用泉水洗药等,富有生活气息。 C、这首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没有过多雕饰,这样的风格和杨万里的《插秧歌》类似。 D、结尾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围绕家乡的山峰,来表现自己无法回归、徒劳询问的无奈。
    (2)、许浑诗多写“水”,素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称。请分析本诗中的水有怎样的作用。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到动物也知尽孝,以此引出自己也想奉养祖母余年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讲述了蜀道的形成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3)、小刚在他的作文中写道:站在江边举目远眺,壮阔的景象使人有所感悟,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墨子·公输》中,墨子形容楚国的云梦泽“犀兕麋鹿满之”,“兕”在先秦文献里时有出现,但它究竟是何方神圣,汉代以来①____。有人说“兕”与“犀”是一回事,也有人根据西晋《山海经注》的“兕似牛,一角”等记载,认为“兕”指独角犀。

    20世纪发现甲骨文后,“犀兕一家”开始被质疑。有学者指出,甲骨文中的“兕”字形不像犀牛,而像一头牛。殷墟出土的一件头骨上刻有“获白兕”字样,后被鉴定为水牛头骨。商代甲骨中,多次记载商王一次捕获数十头“兕”,说明“兕”应该是一种群居动物,不像是②____的苏门犀或爪哇犀。此外殷墟中犀牛遗骨很少,也和“兕”字频繁出现不符……

    “兕”的真实身份,极有可能是已灭绝的牛科物种——圣水牛。它是今天家水牛的近亲。

    (1)、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文中加点的“究竟”,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们的作品固然有其价值,但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究竟不同。 B、你把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全拿回来究竟要干嘛啊! C、在座的各位都不能走,不查出个究竟来,决不罢休! D、俗话说“礼轻人意重”,东西虽少,究竟也是他的一片心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在甲骨文中,一字多形(同一个字多种写法)的现象相当普遍。材料中展示了甲骨文中“兕”字的几种常见字形,虽形态各异,但有着明显的共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楼的结构精巧,但是①____,而非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岳阳楼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②____;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

    我们登岳阳楼那天下雨,游人不多。有三四级风,洞庭湖里的浪不大,没有起白花。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③____,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可以增加对于“洞庭波涌连天雪”的一点新的理解。

    夜读岳阳楼诗词选 , 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四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苏岑

    人与人有相处,家与家有往来,国与国有外交,关于交友,应该广泛接纳,还是应该谨慎选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