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开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 B、“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具有独特性,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紫、黄、赤、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中记载的“青、黄,赤”三种颜色,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三原色相对应,只是所用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体现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所以水墨山水画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的一项是( )
    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曹操、秦桧扮演者宜用白脸,关羽宜用红脸,包拯宜用黑脸。 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表明自己的德行节操。 C、南宋画坛志士,如赵孟坚、法常等喜欢以水墨作画,意在用黑色表现其淡泊思绪、隐逸思想。 D、莫言《大风》中绿色的草,暗示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朴野顽强的生命力。
    (4)、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如果你是新版《西游记》剧组的美术指导,按照导演要求,请根据孙悟空及其师父(菩提祖师)的性格特点及身份,分别为其确定服饰主色,并结合材料二说出依据。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

    (德)海因里希·伯尔①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

    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我爷爷的爷爷和奶奶小时候就已经捧着装满蘑菇的篮子或者装着干草花的纸口袋,站在小铺桌面的台秤前,紧张地瞧着巴莱克夫人在秤盘上放多少砝码,才使那晃动的指针一丝不差地指着黑线——那条细细的公平线。遇到巴莱克夫人高兴时,她就伸手到台秤旁的大瓶里边,给每个孩子一块糖,让孩子们高兴得满脸通红。

    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的台秤的人。他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他们现在叫巴莱克·冯·比尔甘。

    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使女格特鲁德数了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厅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①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格特鲁德回来了。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他只拿了三包咖啡。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

    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茫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②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③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我爷爷才停止哭泣。

    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爷爷死也不开口,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

    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年青的巴莱克·冯·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④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

    “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

    正当巴菜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帐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帐,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帐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

    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这使他们伤心痛苦。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冯·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

    【注】①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兼具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巴莱克夫人给孩子们糖,巴莱克家族给每户人家送巴西咖啡,表现了巴莱克家族的慷慨大方、平易近人。 B、“我爷爷”趁使女格特鲁德点取糖的时候偷偷检验巴莱克家的台称,是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台秤的问题。 C、”偷猎者”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表现出“偷猎者”不仅是一个好猎手,还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神偷”。 D、“巴莱克家的台秤”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象征着当时社会虚伪的“公平正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客观真实地还原事情的经过,增强了历史厚重感,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 B、小说用细腻的笔法,通过对孩子们将蘑菇和干草花卖给巴莱克家时紧盯台秤指针的样子的描写,表现出孩子们重视劳动所得的心理。 C、小说情节设置精心巧妙,开头巴莱克夫人在高兴时给每个孩子一块糖与后文小男孩子把糖踩在地上形成巧妙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多次用“巴莱克·冯·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与文中相关情节呼应,既突出其高高在上的地位,也暗含其品行与地位不相称的讽刺意味。
    (3)、小说中多次涉及爷爷的“小石子儿”,请简要概括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地方,爷爷在用到或想到“小石子儿”时的心理。
    (4)、海因里希·伯尔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德国的良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他为什么被誉为“德国的良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小题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 ”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 ”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欲立之,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之弥贼之;鉏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节选自《说苑·立节》)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妄与不A如遗B弃物于沟壑D伋虽贫也E不忍F以身为沟壑G是H以不敢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文中指借助,与《劝学》中“假舟楫者”的“假”,两者的词义及用法相同。 B、妻子,文中指妻子的儿子,古代也指妻子和儿女,现指婚姻中的女子一方。 C、爱,文中指喜欢、喜爱,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词义不同。 D、强,文中有坚持、竭力之意,与《老子四章》中“强行者有志”的“强”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游说齐景公,齐景公还没有动身出发就赐给他土地,孔子认为无功不受禄,景公对自己不了解,就告辞离开了。 B、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反复派人前去送给他邑,让他以此来置办衣物,曾子都不肯接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对曾子大加赞赏。 C、兹父做太子时,因父亲喜爱弟弟,就想把太子之位让给目夷,目夷拒绝太子之位而出逃,兹父也跟着出逃了,直到桓公因病召令才回国。 D、晋灵公派鉏之弥刺杀赵宣子,鉏之弥在亲眼目睹了赵宣子盛服等待上朝的情景后,自杀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

    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5)、孔子、曾子、子思在立节上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小题。

    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④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释:①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灭亡。②濂溪老,指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沫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辣水乡人,世称谏水先生;神宗时居洛阳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④屈原《招魂》,楚怀王客死于秦,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感叹韶光匆匆,内心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感到郁闷惆怅。 B、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C、颈联是上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与过渡,作者以草木娱己,写窗外草木逆风生长的坚韧。 D、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2)、首联中诗人写“几许幽情递不通”,诗人是如何抒发“幽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2)、《过秦论》中贾谊用八个字“”形容秦凭借有利形势,割取天下土地,重新划分山河区域后各国对待秦国的态度。
    (3)、“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是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含“月”的诗句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生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情色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具体需要看对象和情境。因为儿化在语音,词汇上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蕴,所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得以发展和保存。

    《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引入儿化词。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例如在人物对话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晦涩的文言雅文。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阶层。当然,人物身份不同,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儿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姥等下层人物多出自质朴粗俗。

    (1)、 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朱自清在散文《春》当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赏析句中的儿化词的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它包括: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比如,大前提是“名著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小前提是“《红楼梦》是名著”,结论是“①____”。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②____。当时,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的大前提和“③____”的小前提,推出结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

    其实,“老马识途"的故事,从逻辑上讲,用的也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归路。管仲向齐桓公表达了自己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们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走出山谷”的意思。齐桓公随即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紧跟其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1)、下列句子中使用的破折号,与选段画横线句子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C、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D、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2)、下列句中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意思”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峒丸来。 B、船价不过意思而已,每只做了五两船钱。 C、门外阴沉沉的,一股冷气灌进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 D、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本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内江,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一个有着深厚红色积淀的地方。在这里,有坐落在苌弘故里资中的文庙,它是儒学的精神家园;有毗邻隆昌古宇湖的孔子广场,处处彰显儒家优秀文化思想;有位于市中区人民公团的喻培伦将军纪念馆,诉说着英雄为国奋战,用血肉开拓祖国未来道路的英勇无畏;有地处威远青龙山的罗世文烈士纪念馆,展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甜城儿女,你们有着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