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痛点。严峻的生态形势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促使人们不得不反复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对这样的时代课题,我们自然会想起马克思。回首二十世纪,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部生命力植根于当代人类生活、社会实践和发展本身的矛盾之中,马克思的哲学仍然具有意义,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宝贵思想资源。

    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个研究领域开启以来,其论题鲜明的时代感和具体的实践指向,越发使其呈现出与人类文明发展休戚相关的重要意义。面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研究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一方面,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思想、新视域的开掘,使其随着时代发展更加丰富;另一方面,着眼于全球生态治理,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思想保障。

    人类由原始蒙昧逐渐走向文明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自然观念中蕴含着不同的生态见解。人类童年时期以神话的形式来解读世界,形成的有机论的自然观是有利于自然万物和人类和谐相处的。古希腊哲学开始运用理性来看待世界,继承了有机论的观点,也诞生了人类管理自然思想的萌芽。中世纪在宗教神学旗帜下形成了人类管理自然的思想,文艺复兴时代有机论的自然观(承认自然是活的有机体。)稍纵即逝,很快被机械论的自然观(把自然看成巨大的机器,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理所当然的,人类成为了自然的主人。)代替,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占据思想舞台,至今仍被诟病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自然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和批判,实现了理论转向,确立了以实践为本质、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点、以“两个和解”(人和自然和解,人和人

    和解)为价值旨归的富含生态意蕴的自然观。马克思指出,劳动和生产是人与自然联结的纽带,无论在个体还是集体层面,劳动使人与环境之间进行持续的物质新陈代谢。在资本逻辑下,这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出现了断裂,也就是生态物质循环被人为地破坏,环境逐渐丧失自我修复的能力,造成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方式造成的。资本主义由于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利润的疯狂追求,其天然就是反自然、反生态的。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共产主义的生态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一个生态和谐的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是可以通过自由的联合体对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理性控制实现的。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马克思自然观及生态思想是一个被持续关注的主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生态批判,作出了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是,由于无法跳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本身,显示出了其理论的局限。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当代价值已经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出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国情,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缓解了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生态治理初见成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事实表明,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对生态和环境的品质要求越高,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越是期待。两个世纪以前,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指出其生态弊病,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向的历史大视野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是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国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智慧,立足本国,积极参与世界生态治理的全球合作,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正带领世界走向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摘编自《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当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重视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研究,就能为解决人类生态问题提供思想保障。 B、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诞生于马克思自然观及生态思想,因其制度性质而具有局限性。 C、马克思认为,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是由于在资本逻辑下,物质循环被人为破坏。 D、人类在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因历史阶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见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开篇以严峻的生态形势引出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研究至关重要的观点。 B、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来看,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的神话式解读优于人类中心主义。 C、材料四五段阐述了马克思自然观及生态思想的内涵,简要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情况。 D、最后一段中的“事实”是指两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疯狂追求利益,导致生态危机。
    (3)、下列选项,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符合的一项是( )
    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义赏》)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齐桓晋文之事》)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D、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仁篇》)
    (4)、简要概括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进出房间和上下楼梯时,碰见的人都很陌生。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的办公桌就在营业处那头。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美国太太说。她有点喜欢这个店主。“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一个披着橡胶斗篷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朝咖啡馆走去。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或许她可以沿着墙,从屋檐底下走过去。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 “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

    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

    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太太坐在床边。“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她端详着自己的侧影,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挪动了一下身子,换了个姿势。从她开始说话,他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色渐渐暗了。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还有,我想用银碗吃饭,要点上蜡烛。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噢,别说了,去找点儿东西看吧。”乔治说着,又低头开始看书。太太向窗外眺望着。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理睬她,依旧看着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她松开手把猫放下来。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改)

    [注释]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美青年展现出迷惘、彷徨的精神面貌。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要求与男性平起平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横线句没有直言她的内心,只是客观描写了女主人公照镜子时的一系列动作,透露了其内心的状态。 B、女主人公想把头发留长,想用银碗吃饭,想要几件新衣裳,都表明她自立、自尊和自强的形象特点。 C、文中多次提及丈夫看书,也提及丈夫不支持她留长发,暗示了夫妻之间无法进行真正交流的隔阂感和距离感。 D、虽然店主对女主人公体贴认真,但他送猫给她的行为剥夺了女士自我冲破束缚的机会,以另一种方式掌握了主导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滂沱的雨水、翻涌的海浪、空荡的广场、泛光的纪念碑、狭小封闭的旅馆等环境描写渲染了压抑的氛围。 B、作者通过叙述女主人公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逐步揭露各个人物的态度,呈现小说含蓄而深刻的主题。 C、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耐人寻味——为什么作者以此作结? D、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电报式风格:情节不蔓不枝,叙述语言及对话描写言简意赅,没有过多修饰。
    (3)、小说对“雨”的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4)、文中关于“想要猫”,女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女主人公“寻猫前”、“寻猫时”、“寻猫后”的心路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谁人,哪个 D、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扑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文中指用刑法奴役百姓。 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词义相同。 C、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词义不同。 D、山东今指山东省,文言文中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在本文中用以代指东方诸国。
    (3)、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锄樓棘矜,非括于钩戟长铩也 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4.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

    三年,知谏院。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修笑而辞A曰B昔者C之举D岂以为己E利哉F同其退G不同其进H可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B、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不知羞耻,高若讷上书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C、国家许多方面都在改革,小人气势嚣张,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好人难以获胜,便多次分别向仁宗上书进言。 D、欧阳修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没有同意,后因遭到诋毁,乞求退休更加迫切,最后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4)、欧阳修认为不能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爵位的原因是什么?
  • 5.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头虽也写人生如梦,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旷达不同,流露出悲切之感。 B、上阙三四句由写景到写人,由季节之秋写到人生之秋,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C、下阕以物喻人,既写中秋佳节却乌云闭月之景,也喻指词人自身的政治遭遇。 D、中秋之夜,词人却无人可以秉烛共饮,一句“谁与”更衬托出“凄然”之感的浓郁。
    (2)、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人心绪系于“凉”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论语》中有很多劝勉人谦虚好学的语句,《学而》中“”就说明了君子应勤勉谨慎、向善学习的道理。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两句称赞《离骚》言有尽而意无穷。
    (3)、《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了情景交融的空灵意境,“”两句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4)、《将进酒》中“”两句暗示了诗人怀才不遇,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
    (5)、小明要为学校的音乐节写一篇新闻稿,他学习唐诗中“”以声写声的手法描绘音乐,获得一致好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6500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掌管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2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可是谁能想到,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党80周年之际,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瞻仰这只小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它被一条细绳系在湖边,随着轻风细浪,慢慢地摇荡。我真不敢想,我们轰轰烈烈、排山倒海的80年就是从这条船舱里倾泻出来的吗?

    因为她是党史的起点,这条船现在被称为红船。红船自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80年。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80年来,党的领袖们时时心忧天下,处处留意行船的规律。今天,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她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6500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丛舟中寸土,帆泊水上,到神州万里,红遍江山。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1)、与文中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大雪纷纷,寒风烈烈,到小雨淅淅,春光融融 B、从烽火遍地,狼烟漫天,到干戈止息,天下太平 C、从籍籍无名,潦倒落魄,到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D、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本文多次使用叠词,第一段有三个叠词形式“小小、慢慢、轰轰烈烈”,说说它们和“小、满、轰烈”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今年,菠萝科学奖迎来了第十二个年头,获奖者依然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博士后孙祺对验证“头发越拔白得越快”这个古老传闻产生了兴趣。他和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反复拔实验老鼠背上的毛,生生把黑老鼠拔成了黑白花老鼠。显微镜观察和基因研究发现,毛发反复被拔,毛囊内负责提供黑色素的干细胞难免“忙中出错”,日积月累就“罢工了”。这项研究①____,也揭示了毛发变白的机制之一。科学家凭借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医学奖。

    菠萝科学奖②____,也关注重大科学事件。2019年,《科学》曾刊登过一篇行为经济学调查,将夹带电子邮箱信息的钱包故意“丢”在公共场所,通过“电子邮件回复率”来度量公民诚信度,结果中国在所谓的“诚信排行榜”上位列倒数第一。基于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研究者中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普遍决定用科学手段回报《科学》。15所大学100多位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复制实验,结果发现更多中国人会通过电子邮箱以外的途径联系失主、归还钱包,实际归还数量接近八成。这场行动既反驳了对我国民众缺乏诚信的“指控”,也向学术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行动力和严谨性,③____。

    (1)、下列对于画波浪线语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基于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研究者中普遍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决定用科学手段回报《科学》。 B、对于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研究者中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普遍决定用科学手段回报《科学》。 C、基于这样的结论,中国研究者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普遍决定用科学手段回报《科学》。 D、对于这样的结论,中国研究者普遍认为该实验设计有明显缺陷,决定用科学手段回应《科学》。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工智能(简称AI)是人类发展新领域。课间,同学们谈论着。

    同学甲: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了。新闻评论说,人工智能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学乙:人工智能确实方便好用,它会制作图像,会写文章,会设计,现在还会帮人制作视频了。

    同学丙:大家还是远离人工智能吧,我家一个亲戚遭遇了Al换脸诈骗,损失惨重,刚报了警。

    ………

    班主任听到讨论,决定利用下周班会课,开展辩题为“人类大力发展AI利大于弊(正方)/弊大于利(反方)”的辩论赛,希望能够启发同学们更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一辩”的身份把你的感悟与思考写成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