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选必修中册7.《包身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包身工(节选)
夏衍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和财产。少一点儿的,三十五十;多一点儿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手面宽一点儿的带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文本二: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节选自《夏衍谈〈包身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满汗臭、粪臭”说明环境恶劣,“打呵欠”说明睡眠不足,害羞感迟钝主要体现了她们的无知,这些描写反映出她们的生存状况堪忧。 B、打杂的男人在“猪猡”身上踢几脚,回转身站到楼梯上向楼上喊,动作连贯,话语简短粗暴,这些行为既是他长期的习惯,也显出他凶暴的本相。 C、前六段的场景由群像到个体,激烈的声响配合骚动的画面,呈现出包身工起床的忙乱情景,交代了她们一天非人生活的开始。 D、第七段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交代了工房的布局、所住之人及其工作,既承接前文的场景描写,又自然引出下文关于包身工来历的介绍。(2)、在“带工”老板每年回乡的一番游说之下,一些女孩就签订了包身契,沦为“包身工”,请简要分析“带工”老板游说得逞的原因。(3)、《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请从“报告”与“文学”的角度简析该文的基本特征。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这些包身工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本应是天性,然而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每天在死亡线上挣扎,性命都难保,更毫无自尊可言。 B、写穿拷绸衣服的男子快速的连续动作,描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人的凶暴,语言十分简洁,但又形象鲜明。 C、“七尺”“十二尺”“十六七个”,表明了住宿条件的拥挤;“汗臭、粪臭和湿气”说明了环境的恶劣;“打呵欠”说明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蜂窝一般骚动”形象地写出了她们的惊惶恐惧。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描写了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情形。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3)、“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写了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4)、在选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请简要分析。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取材于夏衍《包身工》)
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 B、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 C、“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 D、“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 B、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 C、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 D、“包身工”成天成夜地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B、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 C、夏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需要付出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 D、夏衍《包身工》通过含蓄揭露女童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4)、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取材于夏衍《包身工》)
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 光 温情 希望 B、光 热 温情 希望 C、光 热 希望 温情 D、热 光 希望 温情(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 B、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 C、“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 D、“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 B、包身工只有成天成夜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C、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 D、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 B、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C、夏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需要付出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 D、夏衍通过含蓄揭露女童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安定城楼①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③竟未休。
[注]①李商隐继进士及第后参加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时,因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而不幸落选。他回到泾源登上安定城楼写下此诗。②回:扭转。③鹓雏: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极善于用典。这首诗虽然篇幅有限,却有效表达了李商隐曲折委婉、不便明言的情感,内容含量极大。 B、诗人登上泾源最高的安定城楼后,远望绿杨树边的洲渚,触景生情,生发了天地苍茫、自身无着的无穷感触。 C、“虚”和“更”字表达了作者对贾谊和王粲不受重用、理想落空的惋惜和同情,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伤感。 D、在现实的打击下,诗人情绪低落,避世心态油然而生。他渴望离开朝廷,归隐江湖,开创自己人生的新天地。(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愤激之情的。四、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格的一项是( )A、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B、“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 C、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动起来。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3)、 文中对一群十五六岁正值花季的少女有多种称呼,极具感情色彩。请结合文段概括分析。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山西冷血无良黑砖窑经营者、辽宁盘锦农民工遭非人虐待、富士康“十二跳”惨剧等种种____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____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____,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再一次在中学教材中“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____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而受到质疑。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的心灵的很好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 B、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 C、《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慢慢被人们忘记了,夏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D、夏衍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罄竹难书 生杀予夺 真情 视线 B、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视野 C、罄竹难书 草菅人命 温情 视野 D、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真情 视线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令其他作家____。
《包身工》是夏衍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的一篇报告文学,该刊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①(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____。
首先,夏衍的报告文学精于艺术营构,善于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做逼真的描绘。“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夏衍的报告文学就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转变。
再者,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速写等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____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了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文中对粥的描写,能让你立即联想到猪食;女工们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将籼米、锅焦、豆腐渣等搅拌之后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更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____,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最后,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诉诸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②(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键处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望尘莫及 界线 勾通 一针见血 B、望其项背 界限 勾通 入木三分 C、望尘莫及 界限 勾连 入木三分 D、望其项背 界线 勾连 一针见血(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虚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B、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C、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趁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3)、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五、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1)、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郑重介绍学生刘和珍时忽然“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刘和珍是令作者肃然起敬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既为之骄傲又颇有些惭愧。 B、作者亲眼目睹了刘和珍与同伴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被她们的勇毅深深折服,屡次感叹这几位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作者认为刘和珍等四十多位青年英勇牺牲,不仅让“苟活者”对未来产生了一丝希望,而且能够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坚定地去为国家争取光明的未来。 D、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包含着作者太多无法全部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思绪,其中既含有对刘和珍之死的深深哀痛,也包含着惋惜、愤怒等多种感情。(2)、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临路的东洋厂从一家纱厂发展为六个纱厂、五个布厂,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 B、“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体现了包身工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C、芦柴棒干满三年仅得二十元,而她两年来二百三十元的工钱全被带工老板剥削了。 D、数字彰显了资本疯狂的扩张,带工老板残酷的压榨,数字里浸透了包身工的血泪。(3)、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六、选择题
-
10.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个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B、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 C、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D、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道、速写单纯的结构方式,多做线性叙述,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做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你仿佛立即看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诉诸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键处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B、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C、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12.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B、“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C、“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包身工的生活像奴隶一样凄惨。 D、“饲养”一词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揭露资本家只把包身工当作谋利的工具,根本不当人看的罪恶。13. 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C、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七、小阅读-课内
-
14. 下列对《包身工》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这句话用准确的数字说明楼房之狭,人数之多,表现了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 B、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包身工身上表现得很迟钝,是因为她们在遭受非人的折磨后,已经变得很麻木了。 C、“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一句中的“饲养”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们根本无法生活下去。 D、从包身契的内容可以看出包身工完全失去了自由和做人的权利,成为任人摆布、昼夜运转的机器的现实情况。15.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夏衍《包身工》)16. 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17.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夏衍《包身工》)18. 难点2《包身工》一文中,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揭露准确而深刻,得益于描写和材料选择与处理的成功。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成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19. 难点1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方面的感情?
八、小阅读-课外
-
20.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她们的生活情况,根据当时我能够调查到的,都已经写在那篇报告(《包身工》)里了。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使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流氓特务这一切恶势力的紧密结合。为了压迫和榨取这成千上万的孤苦无靠的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者、工部局、带工头、老板、帮口头子、国民党特务,以至当地的地痞流氓,完全结成一条统一战线。在这个地方,既没有所谓国家主权、政府法律,更谈不上生活保障和人身自由。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人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假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会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就会使软心肠的人流眼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真实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这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五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和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节选自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有删改)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请结合选文和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九、微写作
-
21. 《包身工》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请借鉴这种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