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中华大地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区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
    A、混合性 B、独特性 C、单一性 D、多元性
  •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下列制度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
  • 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如儒家的“民贵君轻”、墨家的“节用利民”、道家的“精神足民”论以及法家的“以政裕民”等思想。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 )
    A、重农抑商 B、以农为本 C、工商皆本 D、以民为本
  • 4.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同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这些举措(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消除了地方割据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宗法体制
  • 5.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 6.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 7. 《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 )
    A、利于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B、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 C、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
  • 8. “‘均田制’被破坏,富贵人家再次在损害农民的情况下扩大其地产。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为基础,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少。”为此唐政府实施了(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 9.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 )
    A、看重道德 B、注重门第 C、依据才学 D、根据军功
  • 10. 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 11. 如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国 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 1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 13. 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土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 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 14. 下表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茶叶占广州出口茶叶的变化情况。表中变化表明英国东印度公司( )

    时间

    1770年

    1780年

    1790

    19世纪初

    所占比重

    33%

    54%

    74%

    80%

    A、日益控制中国茶叶的出口 B、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商品化 C、垄断了茶叶的国际市场 D、依靠茶叶得到迅速壮大
  • 15. 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设台湾府 B、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 C、设伊犁将军 D、册封达赖、班禅
  • 1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的表述,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发展 B、南朝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C、火药应用于战争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 D、唐代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 17.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 18. 如图为1901年德、法两国发行的漫画明信片《中国皇帝被戏弄》。其反映的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 B、甲午中日战争 C、镇压义和团 D、八国联军侵华
  • 19.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20.   1911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注册工厂255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而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民族工业(    )
    A、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B、得到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 C、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与剥削 D、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 21.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B、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2.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提出( )
    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的政策
  • 23. 2022年2月,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提出:“民主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24. 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B、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 25.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看作是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D、标志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大钊和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材料二:1930年,中共中央基于革命发展形势和建立全国各苏区统一的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需要,决定当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为“一苏大会”)。由于反“围剿”等原因,“一苏大会”被推迟;直到1931年11月7日才在瑞金召开,会议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令》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毛泽东等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摘编自陈安、谢晨《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预演》

    材料三: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摘编自《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材料四: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