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课堂上,王老师展示出土的文物图片,并给出结论:传说时代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已经使用船做交通工具,出现了原始音乐。可见( )
    A、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 B、传说有时也能证明历史 C、这是炎帝和黄帝发明的 D、考古发现是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途径
  • 2.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 3.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 4. 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焚书坑儒” D、“国人暴动”
  • 5. 下列叙述正确反映甲骨文的情况的有( )

    ①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②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③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6. 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 管理过渡。商鞅变法中体现“国家形态”转折措施是( )
    A、确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D、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 7.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 8. 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这反映出当时(    )
    A、人民渴望民丰与法治 B、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C、百家争鸣追求治国之道 D、传统文化不断发展
  • 9.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 10. 司马迁这样评价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虽然只做了六个月的王就被镇压,但其身死后各地的起义部队纷纷响应,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这说明陈胜、吴广起义( )
    A、因缺乏后援彻底失败 B、鼓舞了后人反抗暴秦 C、给陈胜带来杀身之祸 D、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 1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牧野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
  • 12. 公元,即公历纪元,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末 B、公元前3世纪初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 13. 《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行省制
  • 14.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 )
    A、为了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B、为了促进民族的交融 C、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D、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 15.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16. “西域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地方政权,“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这说明(   )
    A、西域都护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大宛、乌孙已是汉朝的属国 C、汉朝已在西域实行行政管理 D、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 17. 《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

    ①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②《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③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④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 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落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岗人肠。”他描写的这一凄惨景象出现在(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两晋时期
  • 1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 20.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
    A、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B、三国互相交战 C、西晋八王之乱 D、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 21. 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倚重王氏贵族,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 )
    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
  • 22. 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斯。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氏族 D、女真族
  • 23. 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鲜卑姓拓跋独孤步六孤勿忸于贺赖拔拔丘穆陵尉迟
    汉姓长孙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 24.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 )
    A、三国时期 B、西晋时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 25. 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王羲之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 )
    A、重视整体、强调集体 B、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C、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 D、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后期:老子道,孔子仁

    战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依据材料分别指出老子和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2)、依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著书立说这一事件的名称。
    (3)、依据材料可见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不同,但目的相同,请问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西汉武帝接受了谁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实际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那置守.尉.监。

    ——《史记》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说文系传》

    阅读上述记载秦始皇功过的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题为《我心目中的秦始皇》历史小作文。(要求:史论结合,语言通顺;表述成文,言之有理,字数在1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