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正确答案标号涂黑)

  • 1.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其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第一幅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这是因为虎门销烟(   )
    A、消除了鸦片走私现象 B、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C、改变了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 2.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戚继光抗倭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三元里抗英
  • 3.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材料旨在指出太平天国(   )
    A、没有依靠人民群众 B、遭到中外敌人联合绞杀 C、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 D、领导人奢侈腐化
  • 4.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湘籍名人左宗棠的哪一历史功绩(   )
    A、率军收复新疆 B、筹划戊戌变法 C、创建湘军 D、发起护国战争
  • 5. 学者陈旭麓把甲午战败形容为“中国之巨祸”,此后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办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剥削中国人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6. 如图中人物在晚清“百日维新”后视死如归,慷慨就义,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麻木的国人(   )

    A、扶清灭洋 B、建立民国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 7. 清末某不平等条约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D、标志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8.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重大纪念日,天安门广场都要竖起孙中山巨幅照片,最主要是因为他(   )
    A、成立兴中会 B、组建中国同盟会 C、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 D、领导反清武装起义
  • 9. 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媒体称赞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武汉就曾有“首义之城”的美誉(   )
    A、义和团运动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 10.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网络查阅相关历史知识,他们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中国1912”的关键词,最有可能推送的内容是(   )
    A、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 B、中华民国成立,清帝下诏退位 C、袁世凯复辟帝制,改元“洪宪” D、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割据混战
  • 11. 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救亡图存 D、爱国进步
  • 12. 某学校历史展板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知(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土地革命 D、一二•九运动
  • 13.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以下对其简介正确的是(   )
    A、曾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营造北大“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 B、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十月革命,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C、创作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礼教 D、中共一大的代表,后来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 14.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这首旋律在20世纪20年代一度唱响中国的大江南北。当时的历史时期是(   )
    A、国共合作 B、国共对峙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
  • 1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井冈山会师 D、会宁会师
  • 16. 识别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如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识图正确的是(   )

    A、中央红军长征是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 B、中央红军过雪山、草地后,再飞夺泸定桥 C、红一、二、三、四方面军都进行了长征 D、中央红军胜利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 17. 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   )
    A、西安 B、北京 C、南京 D、重庆
  • 18. 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抗战,特别是8年全民族抗战的艰苦岁月,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14年抗战”和“8年全民族抗战”分别始于(   )
    A、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B、一•二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C、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D、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 19. 电影《捌佰》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阵地,阻击日军的故事。该影片取材于(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 20.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也不会亡国。”由此可见,这部著作(   )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D、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 21. 如图,某学习小组收集的历史人物照片,同学们探究的学习主题应该是(   )

              赵登禹

    (1898~1937年)

                      

    杨靖宇

    (1905~1940年)

                      

    张自忠

    (1891~1940年)

                      

    左权

    (1905~1942年)

    A、北伐将领 B、八路军将领 C、新四军将领 D、抗战英烈
  • 22.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件大喜事”是(   )
    A、重庆谈判 B、西安和谈 C、接受日本投降 D、主持召开七大
  • 23. 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民众也积极加入提供军粮、运输物资、救护伤员、传递信息的活动中。解放战争时期(   )
    A、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崩溃 B、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建立 C、人民解放军制定了正确的作战原则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开展
  • 24.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体。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文报纸是(   )
    A、《民报》 B、《申报》 C、《大公报》 D、《解放日报》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7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 25.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探索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了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等国,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

    ——摘编自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向德皇的报告

    材料四 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在井冈山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

    ——摘编自《浅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炮口逼迫下,中国走入近代”的历史事件以及近代史上割占中国台湾岛的国家和条约名称。谈谈你对材料中“中国社会脱出常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出现文化危机的重要原因。分别列举出近代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重建文化自信心的重大历史活动。(列举的历史活动顺序要和各层面对应)
    (3)、根据材料三,分析此次“拳民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指出材料三原文中对此次“拳民运动”的评价。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的内容。
  • 26. 某校八年级学生进行“红色之旅”网上参访,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请你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站【梦想启航】

    第二站【力挽狂澜】

    第三站【民族脊梁】

    第四站【决胜千里】

    (1)、请写出如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发生时间。
    (2)、请写出图1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图中讲话人姓名。图2召开的这次会议是红军长征路上的 会议,它确立了 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3)、请写出图1地名,并指出在图2召开的会议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
    (4)、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进驻西柏坡,在此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发生在 战役过程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5)、谈谈你对这次“红色之旅”的感想。
  • 27.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国内政局的更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  清末状元张寒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1914年至1921年这八年中,张謇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材料二“新教有兴,旧教有灭;新礼服兴;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放足鞋兴,菱鞋灭,拜跪礼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

    ——摘编自1912年3月5日上海《时报》载文《新陈代谢》

    材料三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摘编自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张謇企业在1914年至1921年快速发展的外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列举至少两例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并写出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总体上概括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的特征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