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两江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 1. (1分)如图,2023年7月17日,北京新华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此化石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起源
  • 2. (1分)农具是判断农业起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出土的骨耜多达20余件。以下不可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
    A、农作物种植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D、火的使用
  • 3. (1分)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 4. (1分)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 5. (1分)距今约3000﹣32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以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具有鲜明的古蜀地域特色。但据研究,又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纹饰类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A、古蜀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B、蜀地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 C、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6. (1分)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通过‘耕织至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军功获爵,因此‘秦民大悦’”。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 B、革除了落后风俗 C、促进了阶层流动 D、减轻了民众负担
  • 7. (1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他极力主张以德治国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他是(  )
    A、老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孔子
  • 8. (1分)“造纸术传播到欧洲后,到16世纪,纸张已完全取代欧洲传统书写载体羊皮,从而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材料反映出造纸术(  )
    A、对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巨大 B、引发了世界性贸易往来 C、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 9. (1分)汉文帝时实行“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务农于农桑,薄赋敛”。这体现他重视(  )
    A、兴修水利 B、戒奢从简 C、以农为本 D、减轻刑罚
  • 10. (1分)元狩四年,汉武帝起用齐地的东郭咸阳和南阳的孔仅为大农垂,领盐铁事,将盐铁业从富商大贾手中收回国家经营。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缓和社会主要矛盾 D、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 11. (1分)如表,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下列史实与①处相对应的是(  )

    秦朝

    西汉

    三国

    西晋

    A、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B、张骞通西域 C、陈胜吴广起义 D、赤壁之战
  • 12. (1分)1930﹣1934年,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汉朝与楼兰国的关系。同时出土了汉代的青铜器、干尸、蜀锦等大量稀世文物。这一考古成果最能说明(  )
    A、汉朝与西域地区已经有交往 B、汉朝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C、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汉朝已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 13. (1分)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记载:“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这反映了东汉王朝(  )
    A、外戚专权,政治腐朽 B、宦官专权,社会混乱 C、黄巾起义,政权瓦解 D、光武中兴,社会安定
  • 14. (1分)如表中关于江南地区的记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记述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为本,一岁或稔,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文化教育发达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15. (1分)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B、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吴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为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____

    材料二:秦始皇派兵攻克岭南后,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民族之间的交融为边疆岭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龚荫《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

    材料三: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

    ——摘编自《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四:在他统治时期(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O”。

    A.汉朝时,长江中游地区与黄河流域的居民开始交融发展,吴文化是重要代表。 

    B.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部落,后来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C.秦统一六国推动多民族交融的发展,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西汉时期民族之间互动发展的情况。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四,归纳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
    (5)、综上,请你谈一谈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 1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了更好的感悟中国智慧,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请你参与。

    【探究一工具篇•中国智慧】

    【探究二史学篇•中国精神】

    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探究三书画篇•中国力量】

    (1)、根据图一图二,分析归纳春秋战国在生产方式上出现的变化及其影响。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工具的名称及功能。
    (2)、根据探究一,归纳以上工具反映的共同主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请填“×”。

    A.材料中的“他”是指司马迁。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4)、图四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图五人物画线条优美,富有个性。请分别写出两幅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姓名。
    (5)、综上,请你谈谈作为当代青少年该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18. 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周天子采用分封制巩固疆土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局面,统一六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孝文帝改革

    江南地区的开发

    请选择表中的两个事例事件,证明观点“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