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0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考古资料显示,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81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48座,占总墓葬的1/2,一般墓中只有少量陶罐,另有一部分墓中除了陶器外,还有石纺轮、石刀、骨凿、骨针等工具,或绿松石珠、骨饰、牙饰等装饰品。这说明当时( )A、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 B、贫富分化催生出奴隶制国家 C、剩余产品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D、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凸显2. 下图中的青铜器物为簋,是中国古代的器皿,也是重要的祭祀礼器。西周时期,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战国以后慢慢就不用做礼器,其使用较为随意,只做为普通餐具。簋功能的变化( )A、反映了铸造技术的进步 B、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C、改变了民众的饮食习惯 D、助长了民间的奢靡风气3. 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4. 秦二世统治时期,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所以当公元前209年反秦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材料反映出秦朝速亡的原因在于( )A、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落后 B、地方与中央出现脱节 C、各地贵族残余势力的反扑 D、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5. 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中朝”或“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外朝”,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举措( )A、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B、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 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 D、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6.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 , 四海南奔似永嘉”, 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C、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D、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7. (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玄武门之变8.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A、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消除了门第观念9.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求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编练禁军以减弱地方势力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文书 D、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监督10.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导致民众背离故土 B、旨在敛财于民 C、执行过程呆板教条 D、加重人民负担11. 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佃猎,战时从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与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经济形态冲击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渐成为空壳般的组织形式。由此可推知,该制度应是(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时捺钵制 D、行省制12. 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防止地方割据 C、发展地方经济 D、扩大统治区域13.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甚至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北宋末年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得到较大发展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国家统一社会稳定14. 对于地方官员德政书写的方式,东汉时期以“飞蝗过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模式与范本;到了宋代,多出现“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等话语。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促进观念转变 B、儒学发展影响官吏评价 C、官员考核方式更加规范 D、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革15. 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职能( )A、使内阁成为正式机构 B、是君主意志的反映 C、易导致权臣干政现象 D、说明内阁制约皇权16. 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衰》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以下设立的机构最能佐证作者说法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尚书省 D、军机处17. 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D、人口变动粮食需求减少18.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前,曾向两广总督郭世勋递交了一封正式信函,这封信在语气、词汇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均是以双方关系平等为前提进行表述的。然而在郭世勋上呈朝廷时,却将信译成了下对上的禀帖,尽显英国态度之卑微和“慕顺之心”。郭世勋此举( )A、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B、旨在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 C、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朝贡贸易转型19. 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清时期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蝗灾就有21次。史料记载:广西飞蝗蔽日,如暴风骤雨之至,飒飒有风,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上述史料最贴切的研究主题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抗英 D、义和团运动20. 义和团“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盆,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甚至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洋学堂、洋装书、洋服等。义和团极端仇视洋货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民族危机 B、列强瓜分中国极大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C、洋货的倾销造成了小生产者大量破产 D、西方传教士与国内民众存在文化分歧21. 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一规定旨在( )A、实现君主立宪目标 B、限制袁世凯专权 C、结束清朝封建帝制 D、确立总统共和制22.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两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 B、国内先进的技术支撑 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23.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文献,能够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 )A、《文学改良刍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学伪经考》 B、《海国图志》《孔子改制考》《文学改良刍议》 C、《新学伪经考》《资政新篇》《钦定宪法大纲》 D、《变法通议》《天朝田亩制度》《革命军》24. (这次行动)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歼敌数十万人,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行动( )A、推动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 B、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转危为安25. 陈云在提及某次会议时明确地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得到全党全军的拥护和认可,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该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26.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 )A、确立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 B、得到社会各阶级的全部认可 C、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的需要 D、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27. 20世纪40年代,广大根据地民众积极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陕西“刘秉温生产方式”得到大力推广;山西根据地涌现出了平顺县李顺达、郭玉恩等人组成的农业生产模范互助组。这一时期的“发展生产运动”表明,抗日根据地( )A、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B、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C、日军进行“三光”大扫荡 D、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8. 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该评论中的“重大战事”应为( )国民党
共产党
日军
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百团大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29.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这一决议( )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 B、使农村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C、推动了抗日战争胜利 D、有效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0. 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求同存异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众多城市均有大小不等的市场。最大的都市是长安,城内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南北向称街,东西向称陌。城内9个市场以南北主要大街为界,街东3个市称为东市,街西6个市统称西市。各市间有墙隔开,市墙有门,供买卖人定时出入。张骞通西域后,来往长安的外商络绎不绝,朝廷设立大鸿胪,在管理外交的同时兼管商务。
——摘编自李天石《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宋朝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商品流通不限于内地的州县,与辽夏金通过榷场的互市交易也十分频繁。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但仍不能满足商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宋朝城市繁华,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城市中坊、市之分已完全打破,夜生活的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西汉,宋代商业的发展。32. 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划阶段的事件。阅读材料: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整个社会视西人为蛮夷。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失败。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大夫,在创深痛巨之后,不能不对此产生反思。但守旧士大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咸丰一朝(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等一批科学家对西学的译介和研究,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并提出“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的主张。咸、同之交(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
——摘编自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材料二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及其趋势。(2)、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角度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加以说明。3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诸君自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诚,急起直追,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
——《蔡元培传》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江西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的两个艺术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2)、材料二中的“诸君”及“全国国民”“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深远影响?34. 以下四幅地图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图1
图2
图3
图4
(1)、观察以上四幅地图,提取地图信息,指出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2)、结合四幅地图和所学,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