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29分)
-
1. 默写古诗文。(1)、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2)、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3)、 , 湘水无情吊岂知? , 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范仲淹《岳阳楼记》)(6)、诗人常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李白《行路难》“ , ”借用姜太公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仍对前途充满信心;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流露出世事变迁、老友离散的心酸之意。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宿营地上gōuhuǒ红啊,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2)、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kèshǒu时间。(3)、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xiāngdéyìzhāng的局面。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李代桃僵的笑话来。 B、“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进一步表明,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一些媒体在转载他人的文章时,喜欢断章取义 , 任意截取自己所需的意思,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为文明古国标志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几千年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删去“几千年”) B、有关部门对大家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把 “积极采纳”和“认真研究”调换位置) C、通过参观中国航空博物馆,使我了解了许多航空知识,增强了国防意识。(删去 “通过”或者“使”) D、这次的“朗读者”活动主要是为了构成朗读爱好者与朗诵专家交流的平台。(把 “构成”改为“打通”)5.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制作爱国主义主题活动专刊,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任务一:专刊栏目二《梅骨傲风雪》。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字稿。请阅读后完成各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先生从北平移居上海,他陆续排演了一批抗敌救亡、抵御外侮的戏,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1938年梅兰芳避居香港,日本占领香港后,他留蓄胡子,息歌罢舞,不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演剧醒世”体现了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
同学们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插入到栏目二的文字中,来体现梅兰芳先生的性格特点。请你依据字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
(2)、任务二:请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副切合班刊主题的对联。系心头廿四字福祉铭座右箴言万千家
(3)、任务三: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表格内容相匹配。班刊栏目:信仰的力量
人物/意象
特点
文段
尼摩船长
追求自由、勇敢斗争
①
②
坚定不移、不屈不挠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A.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永远站在被压迫国家的人民一边!
B.饥饿,疾病,甚至死亡,都无法使我屈服。
C.镜子
D.礁石
(4)、任务四:信仰,是人生的动力。有了信仰就有了无坚不摧的动力。请从任务三的两本名著中任选一本,结合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悟。我选(书名),我读出了。
二、阅读(4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靠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 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 ,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南极潇湘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A、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尤厚于族人/相与步于中庭 C、既贵/既出 D、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择其善者而从之(4)、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材料一】
①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材料二】
①《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②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3)、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那夜的歌声
①我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一夜的戈壁滩很冷。炉膛的火苗跳跃着,把铁皮做的烟管烧得通红,坐在炉子上的铝壶在夜里依旧欢快地唱歌。
②临睡前,我将一壶冷水坐在炉子上,无烟煤在炉膛里呼呼地燃烧。无人搭理的水壶自己在后半夜烧开了,便自顾自鸣唱,四周水蒸气弥漫。在戈壁滩上寒冷、干燥的冬夜里,一壶滚开的水就是房间的加湿器,这是我的发明创造。我洗漱完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却听到隔壁女兵们在唱熟悉的军歌:“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③那晚直到后半夜,我依旧迷迷糊糊听见有人在唱歌,歌曲一首接着一首,朦朦胧胧。后来愈来愈真切,是女兵们在夜里唱歌,是压低声音在唱的。
④天亮后,住在我隔壁的女兵们就要退伍回老家了。那夜是她们在团里的最后一晚。那一夜女兵们的歌声有点特别,和站哨的士兵夜里用粗糙的嗓子唱歌不一样,柔软牵肠,如一泓清泉慢悠悠流淌,一朵洁白的云彩缓缓飘移。
⑤我坐起来在屋里踱步,尽量不发出声响。看来,今夜,我肯定是睡不着觉了。让她们尽情唱吧。我用手在黑暗里打拍子。女兵们唱的是《当兵的历史》:“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印着我,开花的年岁……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尽管隔壁屋子女兵们唱歌的声音压得很低,在夜里我还是听得真切。
⑥差不多也是十八岁的年纪,这些女兵们移防到塞外军营,当时是我去接站的。她们一下火车,就被祁连山下十月的寒风打了一个跟头。女兵们住在我隔壁房间里,夜里炉膛的火灭了,冻得她们蜷缩着不肯出被窝,几个人在夜里唱歌,拼命用手擂我的墙。我披着军大衣顶风过去给她们引火。第二天,我教她们如何在临睡前封炉子,才不至于炉火在半夜熄灭。
⑦天开始泛白,女兵们在唱《战友之歌》,歌声非常整齐:“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钢铁集体……”
⑧我在屋子里和着女兵的歌也在低声的合唱:“战友战友,目标一致,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
⑨隔壁的女兵歌曲接龙:“战友,战友!为祖国的荣誉,为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并肩战斗夺取胜利,夺取胜利!”
⑩我的泪水挂在腮边。是的,这些移防过来的女兵们,很快就适应了戈壁滩上的恶劣气候。她们也爱美,偷着改肥大的军裤,让我训得满脸泪花。她们的坚强与乐观超出了她们的年龄。
⑪她们也经常向我抱怨,皮肤粗糙了,嘴唇干裂了。当真正要离开的时候,她们却万般不舍,一夜未眠,唱歌到天亮。
⑫清晨,欢送老兵的火车站台上歌声一片。军歌嘹亮,声音大得让人听不见火车汽笛声。哭红眼睛的女兵们向我敬礼,然后和男兵一起唱军歌。火车站的军歌和昨晚女兵们唱的军歌不太一样,有男兵加入的军歌显得雄壮激昂。
⑬四个女兵站在月台上,大方地唱起《相逢是首歌》:“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
⑭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了,现在想起那夜女兵们唱了一夜的军歌,熟悉的旋律仿佛就在昨天。
⑮她们在聚会上一起唱歌,唱的依旧是那首《战友之歌》,还有那首《相逢是首歌》。
(选自《人民日报》2021.8.9,有删改)
(1)、有人认为删去第⑥段后文章更为简洁,且上下文更为连贯,不影响文意理解。你觉得该不该删去?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2)、文章多处写了歌词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第⑩段写“我的泪水挂在腮边”,“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4)、文章主要描写戍守边塞的女兵形象,但文中还写了她们爱美(偷改军裤)、抱怨等事件。有同学认为这样有损女兵形象,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请简要阐述理由。三、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我们都有自己的校服。它或许很丑,看着它你会有说不清的复杂情绪;它或许很重,浸透了三年来肆意挥洒的汗水;它或许很脏,到处都是不经意间留下的斑驳墨痕……它陪伴我们朝朝暮暮,装点我们的少年时光,见证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①请以“校服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或许你对校服有自己的理解,有不一样的创意,请你展开想象,以“我想有一件这样的校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任选一个题目;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⑤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