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历史试卷(10月份)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60.0分)

  • 1. 有学者认为,龙山时代是最初意义上中国的孕育期,这个时代涌现了大批城邑。迄今为止,已发现龙山时代城址七十座以上,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黄河河套地区。下列关于龙山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华大地上邦国林立    ②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③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④代表性遗存有陶寺遗址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 2.  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
    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 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
  • 3.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君主实现高度集权 C、神权色彩浓厚 D、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 4. 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 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 5. 春秋以前人们主要是以贝为货币的物物交换。到春秋时,金属货币开始在流通中崭露头角,到了战国,出现了以铜、金币为主的全国性金属货币流通,如燕、齐的刀币,韩、赵的布币,楚国的铜贝等。春秋以来货币的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经济交流密切 C、商人地位的提高 D、货币形制有待统一
  • 6.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 7. 据记载,秦汉时期各级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如“文无害”,以及汉简中常见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之类要求。对国家文书不熟悉,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吏。这体现出当时(  )
    A、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亟需提高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缓和 D、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 8.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 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 9.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明(  )
    A、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 10. 文帝时有诏曰:“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陆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班固•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与匈奴结和亲……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这能够用来佐证汉朝(  )
    A、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意识形态顺应现实需要 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宗法观念在逐步地淡化
  • 11. 《汉书》卷六载:“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材料体现的措施(  )
    A、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B、引发王位更迭战乱不断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根源于治国方略的调整
  • 12. 《后汉书》记载刘秀发布过一系列相关诏令,如建武二年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态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建武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这有利于(  )
    A、强化儒家伦理 B、打击豪强地主 C、实现吏治清明 D、抑制土地兼并
  • 13. 《孝文帝出行图》(如图)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这幅图(  )
    A、历史久远难以考辨 B、艺术加工不可采信 C、全面展现社会风貌 D、反映北魏改革趋势
  • 14. 南朝宋、齐时期,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同时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这反映了(  )
    A、寒人成为治国核心 B、考试选官制正式确立 C、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D、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 15. 十六国前期,北方除了流传的秦汉魏晋传国玺及六玺外,还先后出现了汉国刘渊玺、前凉张寔玺、前燕慕容灰玺、前赵刘曜玺等六种伪造玉玺,玺名多以该玺出现时的关键人物命名。他们伪造玉玺的主要用意是(  )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 D、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
  • 16. 据《南宋临安两志》记载:自陈置钱塘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隋时苏州人户只有1.8万,唐天宝年间增至7.6万多户,元和年间又发展到10万多户。这主要缘于(  )
    A、政局颇为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大运河的开通 D、铁犁牛耕开始普及
  • 17. 唐肃宗即位前,盐每斗仅十钱。肃宗即位的第三年(758年)每斗为一百一十钱。盐税原每年仅四十万绍,十五年以后,增加到六百万绍。盐税的增加,使“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与该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外戚专权 C、农民起义 D、朋党之争
  • 18. 如表所示为对隋朝至盛唐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服饰文化

    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

    饮食文化

    每年立春时节,朝廷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

    舞蹈文化

    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

    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B、城市生活日益丰富 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 D、中外交往颇为密切
  • 19.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如图空白处是(  )
    A、察举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20. 唐太宗在一次谈话中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但在实际情况中,“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为此,唐太宗(  )
    A、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B、精简地方机构 C、创建并完善科举制 D、设立了政事堂
  • 21. 如表是唐玄宗、唐德宗年间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由此可知,唐德宗年间(  ) 

    道名

    唐玄宗年间

    唐德宗年间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124000

    河北道赵那

    63454

    8157

    关内道京兆府

    66291

    24202

    河南道河南府

    19476

    18799

    剑南道成都府

    16090

    14601

    江南东道余杭都

    86258

    51276

    A、赋役制度亟须调整 B、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C、均田制进一步发展 D、按丁征税正当其时
  • 22. 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 B、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 23. 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 24.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由此得出(  )
    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B、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 C、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捉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春秋时期相比,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 26. 监察制度发于先秦,成于秦汉,是体现古代皇帝制衡官僚和政治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形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由专门的御史组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监察组织及其他的专职或兼职的监察官员组成,不同的监察主体所采取的监察方式各不相同。言谏官员通过向皇帝检举或控告官吏违法失职的方式来行使职责。侍御史和丞相司直通过考察各类文书和百官公卵的奏章,从中发现不法行为并及时进行上报。检察官则是对上计簿中所列的项目如户口、垦田等进行审查,从而确定官吏政绩的优劣,提出赏罚意见并报皇帝批准。东汉时的侍御史“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成仪,有违失则动奏”。 

    ——摘编自肖赵冰《秦汉时期国家政治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元封五年汉武帝正式确立刺史制度时,正式撤销了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四年之后又下诏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形成了十三刺史“分部行刺”的监察方式。《汉书》记载: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意即刺史是御史府的官员,隶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从文帝“遣丞相史出刺”,到成帝“罢刺史,更置州牧”前,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能监察“二千石以下至墨境”的官员。 

    ——摘编自张文渊《西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1)、 根据材料一,简要列举秦汉时期的监察方式。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汉刺史制度的特点。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有江东,又占有荆州一部分,江南广大疆域都在他控制之下,孙权统治江南的五十多年,基本上是江南的开发时期孙吴曾广泛组织开挖疏液江南湖泊和河流,孙权时开凿了从钱塘江到建业的运河,并能灌溉两岸农田,孙吴组织南渡北人和山越、蛮炎人进行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垦碎土地,一些边远之地和山地也得到了开发。孙吴时在海盐(今浙江海盐)、沙中(今江苏常热)等地设司盐校尉管理盐的产销。据说当时“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 

    孙吴统治地区傍海多河,造船业的发展远过魏蜀。孙吴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船业市场其船只数量多,船体大,质量高。长江沿岸商船往来不绝,大商人“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商贩浮船长江,贾作上下”。孙吴以交、广二州为基地与古代南海林邑、扶南等数十百国交通。孙权曾派出上百艘大船,满载货物到高句丽等地贸易。 

    ——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吴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吴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为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中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蕃会盟的历史意义。 
    (2)、唐蕃会盟碑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研究唐蕃会盟碑的历史视角(具体的历史研究领域或课题)(参见下列示例,照抄示例不得分)。
    示例:1.唐朝书法演变   2.古代国家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变迁